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当地气候 >> 朱晓中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地缘政治利益
俄罗斯在巴尔干的
地缘政治利益
内容提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之后,特别是科索沃战争以来,欧盟、美国、俄罗斯等组织和国家竞相介入巴尔干地区内部事务,对这一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巴尔干地区国家整体向欧盟靠拢的同时,俄罗斯一方面坚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一切可能的危机和冲突;另一方面,以能源和其他经济手段不断介入该地区,通过扩大在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存在,增强自己同西方国家竞争的能力,限制美国和北约在巴尔干的影响,扩大和提升俄罗斯的存在感。
关键词巴尔干俄罗斯欧盟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朱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年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巴尔干地区国家(前南地区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社会变动。在巴尔干地区发生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国际组织和一些域外国家(主要是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的身影,他们试图从中斡旋和化解危机。大国和国际组织涉足巴尔干事务为解决危机寻找出路、稳定地区局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也是大国在巴尔干地区进行博弈和捍卫自身利益的过程。一方面,欧盟和北约不断推动巴尔干国家加入跨大西洋结构,巴尔干地区的亲西方情绪日益浓厚;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经济手段不断向巴尔干地区渗透,并试图扩大其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巴尔干地区显然成为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另一个角斗场。
一、巴尔干地缘政治的进化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在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碰撞、宗教分裂、种族对峙以及大国或大国集团割据的角斗场,其漫长的历史进化留给人们诸多以血腥为底色的斑斓画面。自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巴尔干一直是大国竞争的焦点。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外来势力轮番在巴尔干地区驰骋征战。他们的统治延缓甚至改变了巴尔干各族人民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进程。长期的异族统治阻断了巴尔干同欧洲大陆的联系,致使巴尔干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无缘,也没有沐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阳光,因而推迟了资本主义在巴尔干地区的发展,导致巴尔干社会发展形态严重滞后,市民阶层不发达,农民是社会主体,长期处于前工业社会。
在巴尔干的历史中,宗教和欧洲大国的利益角逐是发挥关键作用的两个经常性因素。欧洲大国为了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竞相公开和秘密地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巴尔干化)。他们还经常使用宗教因素破坏巴尔干国家的团结,致使原本是基本利益一致的巴尔干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国家之间摩擦不断增多,甚至兵戎相见。这也导致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一个战争最频繁爆发的地方。
巴尔干的历史表明,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并不是因为巴尔干土地上的民族好斗善战,而是由于多少世纪以来外族入侵巴尔干地区并用火与剑干涉巴尔干各族民众的生活所致。巴尔干各民族通常总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和唯一受害者。冷战后南斯拉夫解体和由此引发的波黑战争就是这种论证的一个最新证明。
冷战后,至少有四种力量参与了巴尔干的地缘政治博弈。他们是: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土耳其。欧盟的巴尔干战略是将这一地区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使之从欧洲的火药桶变成和平、稳定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边疆。美国在巴尔干的地缘政治目标是维持巴尔干西部的稳定和减少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为此,欧盟和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涉足西巴尔干国家的内部政治。北约部队一直在科索沃维和,欧盟则动用大量资源推动巴尔干地区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但是成果各异。
近年来,俄罗斯强化在巴尔干的存在源于其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俄罗斯在巴尔干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西方国家军队和军事基础设施扩大到这一地区,同时维持足够的力量执行战略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俄罗斯在西巴尔干地区拥有几个地区性能源资产,持有巴尔干国家的债务,同时,还支持修建一条从希腊到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管道,以上种种意在削减欧盟能源多元化的努力。
土耳其在巴尔干有自己的文化联系和经济利益,但其目前缺乏资源和军事力量同俄罗斯及西方国家竞争。土耳其的目标之一是维持其在黑海的影响力。土耳其与波黑关系密切。
当前,巴尔干现实中某些现象与一个世纪之前十分相似。例如,波黑是一个由若干政治小团体统治的国家,国内四分五裂且冲突不断,需要国际社会进行监管。与多年前一样,波黑的邻国——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对其政策暧昧。一方面,在国际压力下,他们承认波黑是一个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在国内压力下,他们同三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保持密切联系。同样,像年前一样,马其顿依然是几乎所有邻国争夺的主要对象。
虽然在19—20世纪欧洲政治版图上出现了若干巴尔干小政治实体,国际力量的博弈也滋养了巴尔干地区国家领导人某种程度的傲慢,他们相信其所处的特殊地位,认为自己该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某一大国的政治姿态。这些新出现的政治实体并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他们在大国博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手中的牌就是其所处的位置。由于巴尔干国家没有建造这一地区的安全体系,他们给西方大国提供了炫耀实力的机会。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巴尔干国家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而起冲突,有时因领土纠纷,有时因种族矛盾,有时甚至因某国的政治抱负。
严格地说,巴尔干存在地区大国通常不符合外部大国的利益。但南斯拉夫(所谓第二南斯拉夫,或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打破了这一“传统”。铁托是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位广受尊重的领导人,他反对外来影响,运用处于各大国之间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家利益,将南斯拉夫变为在世界舞台上被认可的玩家。
年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并引发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冲突和战争。前南地区国家再度边缘化。而对巴尔干地区进行整合的最佳途径是,与巴尔干国家建立制度联系,督促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实现和解,并进行地区合作。对巴尔干国家而言,如果要进行成功的地区合作,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家有进行合作的政治意志。而使巴尔干国家产生并保持对地区合作兴致的唯一方式是将其纳入欧洲一体化的轨道。
欧洲人第一次提及巴尔干国家与欧洲远景之间的关系是在葡萄牙费拉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而转折点是年6月在萨洛尼卡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当时欧盟成员国认识到,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一部分,巴尔干的问题也是欧洲的问题。巴尔干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十分重要。《萨洛尼卡宣言》首次正式承诺,只要愿意接受欧盟价值观,并在国内进行必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西巴尔干国家便具有加入欧盟的远景。
巴尔干“欧洲化”的决定意义非凡。因为,自年柏林会议以来,有关巴尔干地区秩序的许多理念均告失败,原因是欧洲大国的利益相互冲突。如今,通过几十年的合作发展,欧共体/欧盟成员国学会了为共同的利益目标而相互妥协,通过多边合作实现民族和解、国家间睦邻友好及经济共同发展。而且,欧盟拥有最新的成功案例:正是在哥本哈根入盟标准的驱动下,中东欧国家按照欧盟的标准建立起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基本实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如今,欧盟希望这一相同的激励同样可以成为东南欧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外部稳定器。
在融入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巴尔干国家对国际机构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经济层面,巴尔干国家的经济决策通常由一些国际机构来协调。巴尔干国家在—年先后加入了中欧自由贸易区,但其外贸的主要伙伴是西方国家,欧洲一体化的水平影响其经济自治的水平。这些国家的市场对欧盟的产品开放,受到来自欧盟成员国的冲击,但由于腐败、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资本率低等原因,巴尔干国家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则非常困难。
在政治层面,巴尔干国家依赖欧洲大西洋结构,希望尽早进入北约和欧盟,不仅政治话语受到约束,其国内的议程也基本由西方议程决定。例如,塞尔维亚一直不承认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欧盟坚持称,同科索沃关系正常化是塞尔维亚开始入盟谈判的必要条件;克罗地亚则被要求保持克制,须理顺同塞尔维亚的正常国家关系。
近年来,巴尔干国家对西方中心的政治依附受到国内日益增长的民粹主义和欧洲怀疑主义的制约。这一点在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加明显,这场危机对巴尔干国家的打击十分严重。大规模的群众抗议直指国内政治精英,但其暗含的是对正在进行的跨大西洋一体化进程的困惑与批评。
在军事方面,西巴尔干国家的武装力量规模小,军事工业和军事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塞尔维亚试图与俄武装力量建立军事关系,但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只要俄罗斯不向其盟友提供现代化武器装备,北约就依然是巴尔干地区唯一存在的军事力量。
在国际关系中,巴尔干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即使像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都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或阿尔巴尼亚(北约成员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如此。由于社会精英不能真正影响国内政治,导致这些国家持欧洲怀疑主义。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和克罗地亚的欧洲大西洋热情相对较低,而阿尔巴尼亚和波黑对加入西方国际组织的热情相对较高。
二、俄罗斯影响巴尔干的工具
俄罗斯认为,巴尔干的历史是俄国历史和俄国民族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俄罗斯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当中既有地缘政治的驱动,也有纯粹经济利益的考量,还与维持国家威望有关。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目的有两个:限制美国和北约在巴尔干的影响,扩大和提升俄罗斯的存在感。虽然在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不能与跨大西洋结构比肩,但俄罗斯一直试图利用巴尔干危机和不稳定来获得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俄罗斯针对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战略手段大致有三种:尽可能利用巴尔干地区的危机;使用能源杠杆扩大经济影响力;推崇与巴尔干国家的宗教和历史文化联系。
第一,利用巴尔干地区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充分利用了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引发的各种危机,试图干扰西方国家在南斯拉夫危机中实施有效政策,削弱欧美解决巴尔干冲突的能力,以提高俄罗斯的威信。
在利用危机方面,波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曾呼吁在巴尔干建立不依托于北约的新的“集体安全体系”,旨在绕过北约,将尚未同北约建立联系的塞尔维亚包括进来,并以此维持巴尔干国家的现有边界,防止黑山和科索沃独立。从联合国决定启动科索沃最终地位的相关谈判(年11月)到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年2月17日)这段时间里,俄罗斯一直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持强硬的批评态度,并称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仅损害了塞尔维亚共和国主权,也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安理会第号决议的原则,并可能引发巴尔干地区的新一轮冲突,使这一地区的紧张和种族暴力升级。俄罗斯驻北约代表罗戈津还放狠话说,如果北约军队在科索沃的行动超出联合国授权的范围,俄罗斯不排除“武力解决科索沃问题”。虽然俄罗斯的强烈反应未能阻挡住科索沃独立(而且人们也很难想象俄罗斯会因此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但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却虏获了塞尔维亚的心,使之成为今天俄罗斯在巴尔干最坚定的盟友。
第二,推崇宗教和历史文化联系。在同巴尔干国家打交道时,俄罗斯政治家经常提及两者之间的文化和文明的相似性,这对巴尔干国家的民众有较大的象征意义。尽管对巴尔干社会中的一些决定性因素是否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或其是否具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及加尔文教)的共同特征存在争议,但在巴尔干地区,宗教、民族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确发挥着特定作用。比如,东正教徒之间是兄弟,东正教国家需要团结一致,经常将信奉东正教国家的社会现实(人们积极、友善)同西方的政治(不是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竖立着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纪念碑,象征着俄塞的历史友好关系。在外交实践中,俄罗斯也时常以文明或民族划界。例如,在波黑塞族共和国向联邦机构争夺自治权时,俄罗斯支持前者的主张;在科索沃问题上俄罗斯向塞尔维亚提供支持。俄罗斯使用的另一个工具是泛斯拉夫主义,这在与塞尔维亚(和希腊)打交道时比较有效(对其他东正教国家的效用稍差一些)。
第三,利用欧盟合法性的缺陷。俄罗斯利用欧元区金融和经济危机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某些缺陷来为自己的战略寻找突破口。迄今为止,欧洲一体化没有给所有成员国(特别是许多中东欧新成员国)带来预期的成果。年以来的三次欧盟东扩,扩大了欧洲福利和繁荣的地区。但许多中东欧国家依然保持着边缘的特征,由此提出了欧盟新成员国转型是否成功的问题。国家的边缘化也导致有关社会中的边缘化。也就是说,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对冲了因社会不满导致的日益恶化的社会形势的微观指标。在这种社会中,政治精英异化,脱离社会和社会经济现实。无疑,经济落后的中东欧国家需要几个十年才能赶上老成员国的发展。这期间不能有准确的预期和计划性。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一个社会中较好的和更有效的收入再分配也没有降低失业率,这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低工资和社会支持的大幅下降。成功的自由市场转型的代价一直由社会支付,只给少数人带来福利。无疑,波兰在衰退的海洋中作为一个“绿岛”是例外的,他不代表转型的全部场景。对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他们是输家,他们处于不利的位置。塞尔维亚人或马其顿人没有看到邻国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或匈牙利发生迅速的变化。希腊的金融危机进一步给欧洲一体化蒙上了一层阴影。欧盟的合法性(主导性)正在褪去。因此,这给了俄罗斯以可乘之机,特别是在那些与俄罗斯具有某些共同文化价值的国家。
第四,输出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威权形式在巴尔干国家受到欢迎,因为,同中欧相比,巴尔干地区的民主传统相对欠缺,公民社会不发达。对当代巴尔干国家的当权者和社会的绝大部分民众而言,自由主义的议会民主不是必须效仿的模式。在巴尔干,民事契约从来不被尊重和接受。不少国家中的政治呈庇护模式,是决策中的主导概念。国家对安全和稳定的需要大于对自由的需求。在巴尔干的政治环境中,普京式的威权比西方的议会民主制(要求数十年的形成过程)更适合当地的政治精英。对某些国家的政治精英而言,宪法是工具而不是要遵循的指南。
三、俄罗斯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
虽然冷战后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战略目标是限制美国和北约在巴尔干的影响,但在欧洲一体化在巴尔干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意识到,不能一味在口头上遏制欧美国家势力的扩张,而是要通过扩大在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存在,增强自己同西方国家竞争的能力。为此,俄罗斯一方面坚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一切可能的危机和冲突;另一方面,利用巴尔干国家不同程度的对外经济需求,扩大其在巴尔干的经济影响力。
根据与俄罗斯关系程度来划分,前南斯拉夫地区国家可以分为三组。塞尔维亚和黑山同俄罗斯有“历史关系”,是俄罗斯的传统伙伴;波黑(特别是波黑塞族共和国)和马其顿可以称之为有前景的伙伴;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可以视为潜在的伙伴。
(一)传统伙伴国家
在巴尔干地区国家中,俄罗斯与塞尔维亚的经贸关系最为密切。—年间,俄罗斯向塞尔维亚投资28.5亿美元,主要投向能源领域。年,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出资1.17亿欧元获得贝尔格莱德石油公司(包括零售和批发石油及石油制品)79.5%的股权及其个加油站。卢克石油公司一跃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石油制品供应商和潜在的地区贸易者。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进入塞尔维亚市场。同年12月24日,该公司获得塞尔维亚石油和天然气跨国公司——塞尔维亚石油工业(NIS)51%的股权,年增加到56.15%。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现在控制着诺维萨德市和潘切沃市的炼油厂。开始建设南溪输气管线塞尔维亚段。年11月成立了南溪塞尔维亚合资公司(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控股51%,塞尔维亚天然气公司持股49%)。俄罗斯还参与了塞尔维亚巴纳特天然气存储设施的现代化工程。
除能源领域之外,俄罗斯也参与塞尔维亚的铁路建设。年1月11日,俄罗斯向塞尔维亚提供8亿美元贷款,用于塞尔维亚政府向俄罗斯铁路国际公司(年12月成立了俄罗斯铁路子公司)支付建设塞尔维亚铁路系统的费用。该工程于年3月26日开工。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将塞尔维亚千米铁路现代化(并提供火车头),包括千米贝尔格莱德到黑山巴尔的线路。这是俄罗斯在巴尔干第一个非能源大项目,也是俄罗斯铁路公司在欧洲经营的第一个项目。如果该项目成功,它有可能成为俄铁公司同其他巴尔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合作的范本。
黑山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俄罗斯。1—年,俄罗斯向黑山投资5.亿美元。目前,黑山大约32%的企业由俄罗斯商人控制,约40%的不动产为俄罗斯人所有,甚至有的村庄百分之百归俄罗斯人所有。
俄罗斯在黑山的投资有两个特点:第一,投资非政府所为,亦非工业投资,完全是是私人投资。主要原因是黑山缺乏大企业,且远离交通要道,而且俄罗斯有在此投资失败的前例。第二,投资规模小,不动产、旅馆、咖啡馆和饭店是投资的主要对象。黑山对俄罗斯的吸引力在于其怡人的气候、当地民众的友好态度、类似的文化、便宜的食宿和不动产。同时,黑山所得税税率(9%)在欧洲最低,法律环境较好。
在—年间,黑山主要吸引的是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科学家、医生、商人、艺术家和记者)。但最近大众传媒的宣传中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黑山是俄罗斯的殖民地,购买不动产的是接近俄罗斯政治精英的人,他们打算影响黑山的政治决策。还有一种担忧,俄罗斯资本已经获得太多的黑山不动产,资本大规模撤出会导致黑山经济崩溃。年5月,黑山加入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的队伍,希望以此加快入盟速度。年8月,俄罗斯将黑山列入反制裁国家名单。制裁和反制裁给俄罗斯对黑山的投资前景蒙上了阴影。
(二)有前景的伙伴国家
目前,俄罗斯是波黑塞族共和国的第四大投资国。根据波黑官方数据,截至年9月,俄在波黑的投资为7.6亿欧元,主要资产在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俄在波黑的主要投资是年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Зарубежнефть)购买的波黑布罗德和莫德里察炼油厂。当时,塞族共和国总理多迪克亲自参加与俄罗斯公司的谈判。这笔投资意义重大。俄投资(到年,对炼油厂改造的投资将达7.5亿欧元)使一个萧条城市的炼油厂起死回生。该炼油厂带来的收益可以稳定塞族共和国的政治形势,也有助于其从波黑中央政府和波黑高级代表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自主权。
对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而言,获得波黑(和塞尔维亚)的炼油厂具有战略意义,它们可以为欧盟市场提供经过加工的俄罗斯石油产品。俄罗斯与波黑塞族共和国在非烃领域还有合作。年,俄罗斯在塞族共和国的新投资同比增长了40%。俄罗斯私人投资者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的乌格列维克热电站和煤炭开采进行投资,总价值10亿欧元。
俄罗斯对波黑的穆克联邦地区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dqh/2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