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无人机群颠覆未来防空制空战略
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处“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设施”和油田遭袭击,严重影响沙特石油生产。也门胡塞武装随后宣布“对此事负责”,并宣称其使用了10架无人机对上述设施进行了攻击。无人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即使像胡塞武装这样的游击队也能发起超视距攻击。令人惊诧的是,沙特与美国现有的防空系统竟没有作出反应阻止袭击。由于可能参与此次袭击的无人机数量较多,有分析将这次攻击与“无人机蜂群作战”联系在一起。那么,“无人机蜂群”究竟战力几何?它在未来战场扮演着何种角色?会对一场战争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年1月6日,俄罗斯驻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遭到13架携带小型弹药的不明身份无人机蜂群式攻击。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曾预言:“21世纪的核心武器是无人作战系统”,目前这一预言正逐渐成为现实。随着“智能时代”大幕的拉开,无人化战争已经迎面走来,战场机器人、无人作战飞机、无人潜航器等以无人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武器平台逐渐走向战争舞台中央,引导着未来作战发展的方向,并与其他新型技术装备一道改变着信息化战争的战争形态。
无人机蜂群的主要灵感来源于蜜蜂,一个稳定有序的整体,两者有诸多类似之处。
体积小、数量多,防不胜防作战单元小。
关联互通的多单元整体
出其不意,敌防不胜防
无人机群侦查先锋!高效诱饵!集群作战的“杀人蜂”变化多样,功能丰富,“蜂群”战力不可估量!自无人机诞生以来,凭借其结构简单、质量轻便、成本较低和良好的机动性、隐蔽性等突出优势,广泛用于侦察、反潜、电子干扰、火力打击等领域,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战争的“空中新宠”、未来战场的“隐形利刃”。西方的一些军事专家甚至依托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作战平台,推出“零伤亡”战争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变得越来越隐形化,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仿生化,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变得更加难以防范。首先,隐形化,易让防空“失明”。无人机相比一般战机,体形要小很多,在大量采用复合、隐形材料后,其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减少,并可利用地形掩护进行超低空飞行,从而让各种预警力量“视而不见”。其次,智能化,易让防空“失灵”。智能科技的突飞猛进给无人机带来革命性变化,应用智能技术的无人机,真正具备自主飞行能力,自动识别目标,并自主发起攻击,不再依赖操作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人”机。再次,仿生化,易让防空“失聪”。仿生学的发展给无人机装上了“加速器”,采用仿生原理研发的无人机,可以模仿真实鸟类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微小的体形容易规避雷达探测,具有强大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如德国研发的仿生蜻蜓能随心所欲地变换飞行方向,可垂直起降、折叠翅膀;而仿生蝴蝶则可翩翩起舞,重量最轻的仅32克,飞行速度达每秒2.5米。
由于无人机优点突出,世界军事强国都斥巨资研发,并广泛用于军事领域。目前,美军装备有多架无人机,几乎无战不用;俄军则装备有多架无人机。在叙利亚战场上,俄军每天都有60~70架各种用途的无人机在执行作战任务。随着技术发展进步,无人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正从作战支援保障角色向进攻主力演变,从而引发空战革命。
鉴于无人机带来的巨大威胁,世界各国军队逐渐开始重视反无人机研究。年12月,伊朗通过电子诱骗技术,成功俘获了一架美国当时最先进的RQ-隐形无人侦察机,曾轰动世界。
无人作战系统与网络中心战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尤其是无人作战系统具有任意部署、多任务载荷、可应对复杂恶劣环境等特点,形成理想的分布结构,为实现新型作战理念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美军正在积极验证的分布式作战概念,就依托了多种无人作战系统的支撑,以更加宽泛的网络化手段提升作战效能,为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抗击无人机,发现是前提。为了远距离探测无人机,可采取立体多维的侦察手段,建立由卫星、雷达、无线电、对空侦察网组成多维一体的防空侦察预警体系,在预警时间上尽可能超前,在空间上尽可能扩大,并利用情报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掌握防空作战主动权。然后,针对无人机防御和攻击能力偏弱的特点,可根据敌无人机基地和重要保卫目标的位置,对敌无人机活动主要方向、重要区域实施空中设障,对其一出动就“盖帽”。航空兵则可在敌无人机出没的航线上空巡逻、截击,以强大火力优势将其击落。防空部队可根据战场态势,采取立体设伏、火力摧毁。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就有10多架无人机被南联盟军队采取空地伏击战术击落或击伤后坠毁。另外,还可实施电子干扰,令其机载电子设备受到影响甚至失灵,致使让无人机“心脏停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