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当地气候 >> 毒舌彼得汉德克这个新晋诺奖作家曾吐
“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年,当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得知自己获诺奖时如是说。如今,汉德克实至名归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前些年,世纪文景陆续引进出版了彼得·汉德克的作品集,分别是《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年10月,彼得·汉德克开启了他的中国之行,去了乌镇,还在上海和北京停留了数日,“这个作家很‘毒舌’。”这是当时采访过他的媒体得出的结论。
“毒舌”彼得·汉德克
从不迎合他人,回答问题毫不留情面
很多中国的读者认识彼得·汉德克也是因为他的那一部作品《骂观众》,当读者当面向他表达对《骂观众》的喜爱,他却表示不开心,说《骂观众》是自己年轻时的作品,“甚至都称不上是一部正规的话剧。”
《骂观众》()是在他20来岁的时候花了6天时间写成的作品,汉德克形容,“感觉你们在谈论这部作品时,是在谈我的小手指的指甲,而实际上它在我的创作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也不认为是什么后现代主义,那是我22岁时创作的作品,当时根本没有后现代这个词语。希望大家放过我,不要再给我贴上后现代主义这样的标签。”
汉德克是一个非常有个性,从不迎合他人的“吐槽达人”,他回答问题也毫不留情面,比如在一次上海的活动中曾说出过很多犀利而尖锐的话语:“现在的文学中充斥着一些国际性的文学,所谓的国际性文学都没有自我,在哪里写作都是一样的。”“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罪,恰恰这种罪里面蕴含着最美丽的世界。”
据当时媒体报道,汉德克来华第一天,恰逢鲍勃·迪伦获奖消息公布,当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就回答:“这是个危险的问题。”他曾说:“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
“有的时候我面对一片无人的原野写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到大自然当中去写。我其实对于写作本身也有害怕。写作并不是正常的,你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写出来。我现在已经74岁了,仍然可以说写作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对我而言仍然意味着一种历险。”
出生于奥地利铁路职员家庭
母亲自杀成为其挥之不去的阴影
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孩童时代随父母在柏林的经历以及青年时期在克恩滕乡间的生活都渗透进他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里。年,汉德克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开始参加“城市公园论坛”的文学活动,成为“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他第一部小说《大黄蜂》()的问世促使他放弃法律专事文学创作。年,汉德克发表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从此也使“格拉茨文学社”名声大振。《骂观众》是汉德克对传统戏剧的公开挑战,也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格拉茨文学社”在文学创造上的共同追求。
就在《骂观众》发表之前不久,汉德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严厉地批评了当代文学墨守于传统描写的软弱无能。在他纲领性的杂文《文学是浪漫的》《我是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人》中,汉德克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文学对他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他期待文学作品要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破除一成不变的价值模式,认为追求现实主义的描写文学对此则无能为力。与此同时,他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剧作《自我控诉》()、《预言》()、《卡斯帕》(),诗集《内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内部世界》()等。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汉德克在“格拉茨文学社”中的创作率先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短信长别》()、《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试图在表现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我,借以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无欲的悲歌》开辟了上世纪70年代“格拉茨文学社”从抽象的语言尝试到自传性文学倾向的先河。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坛70年代新主题性文学的巅峰之作,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汉德克创作《无欲的悲歌》的契机是母亲于年底自杀;母亲被异化的人生也成为他文学创作挥之不去的阴影。小说叙述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道开始的。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年,汉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几年之后回到奥地利,在萨尔茨堡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四部曲《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虽然在叙述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存空间的缺失和寻找自我依然是其表现的主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汉德克似乎日益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里,他先后写了《铅笔的故事》《重现》《一个作家的下午》《试论疲倦》《试论成功的日子》等。
进入90年代后,汉德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乡村里,从《梦幻者告别第九国度》()开始,汉德克的作品如《形同陌路的时刻》()、《我在无人湾的岁月》()、《筹划生命的永恒》()、《图像消失》()、《迷路者的踪迹》()等中到处都潜藏着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年,汉德克发表了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因为批评尖锐而成为众矢之的。汉德克对此不屑一顾,一意孤行。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深受汉德克的影响,他导演的剧作《我爱XXX》不难见到《骂观众》的影子。而孟京辉也表示汉德克是他的偶像,愿为他“效犬马之劳”。(本组图片由出版社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
编辑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