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地理位置 >>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6讲当
第36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外历史纲要》——1.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25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考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1.原因(1)根本: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2)直接: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 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双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 威胁。2.经过(1)奠定基础: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出现。(2)初步形成:美苏按照雅尔塔体系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3)最终确立:年北约和年华约建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3.内容(1)美苏“冷战”A.“冷战”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B.美国推行冷战的条件①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关贸总协定→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②军事上,有强大常规军队,垄断原子弹。③政治上,操纵联合国。C.表现(2)“冷战”中的“热战”A. (-年):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加剧朝鲜南北矛盾;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进一步扶植(年已开始);日本接受美军订货,促进了经济发展。B.越南战争(-年):年法国殖民者被迫撤出越南→年,美国趁机入侵越南→年,将“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大力援助下,越南军民坚持抗战→年,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C.古巴导弹危机:年。4.影响(1)积极①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对方经验教训,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2)消极①造成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建立;年,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②使欧洲被分裂为对峙冷战的两部分。③两强全面对抗,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④两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考点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①现实: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国际地位严重下降。②根本:西欧生产力迅速发展。③直接:法德和解。(法国倡导建立煤钢共同体最初目的是消除法德两国矛盾)④外因:美苏争霸严重威胁到欧洲的安全和发展;美国对欧政策(如马歇尔计划)的推动。⑤思想渊源:欧洲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经过①年,法、意、荷、比、卢和西德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两大支柱: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④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⑤年,欧盟成立,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影响①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使西欧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③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使美国调整了对西欧的政策。④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使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的扶植(年开始变抑制为扶植,年起全面扶植)。③制定经济计划,用国家政权力量推动经济发展。④重视科技与教育。⑤接受美军军事订货。⑥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⑦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 ”的口号。(2)表现:-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①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目标是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二战后,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国家。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标志:年, 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主张:反殖反霸,以和平代替冷战,全面裁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①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②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考点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根本: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发展。②直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③具体:西欧联合自强、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美苏实力下降。(2)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A.东欧剧变①含义:年,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执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②概况:波兰是 个剧变国家;年两德合并;年,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B.苏联解体:年①原因a.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b.主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c.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②影响a.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标志冷战结束。b.推动了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c.使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特点: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缓和与和平原因:①两极格局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②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③大国的争夺和角逐,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3)紧张与动荡A.原因①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固有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③恐怖主义的威胁。B.表现:海湾战争(年)、科索沃战争(年)、伊拉克战争(年)、阿富汗战争(年)、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3.当今的世界格局(1)特点①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处于交替时期。②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③暂时形成“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格局。(2)影响①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1.(年江苏卷·20)在科索沃危机期问,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D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如能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最近原则之第三种情况——一个国家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来分析解读,分析解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的也很明明白白。题干材料讲了欧盟对外两个政策,目的就是维护欧盟的国际利益——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加强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故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年欧盟成立,这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但是截至目前欧洲还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表明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没有呈现、也不能说明其占据主导地位,况且目前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而且题干材料讲的是欧盟要独立解决欧洲问题,这只是有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并不能据此得出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的结论。故错误。2.(全国Ⅲ卷·35)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B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解题关键是利用最近原则之第三种情况来分析解读题干材料。根据最近原则第三种情况可知:一个国家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针对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意见基本一致,是为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实行的对外政策,其出发点肯定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安全。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两极对峙格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虑,出现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五大主要因素:欧洲一体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其中,七十七国集团多数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美苏的军备竞赛、威胁与压力,这些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国际裁军,以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的安全及利益。故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不符合史实,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格局,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确立。不符合题意,七十七国集团是广大亚非拉成立的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泛联盟,并非世界格局中的一极。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仅仅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并没有呈现这种意见一致产生的结果影响等信息。不符合史实,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一直持续到两极格局的结束,七十七国集团并没有“遏制”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另外,“遏制”、“全世界”显得太 。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仅仅呈现的是七十七国集团针对裁军和国际安全意见基本一致,并没有呈现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局面是否改变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有实力才有魅力,尽管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无论是从G七到G八,还是到G20,只是少数国家主导国际政治局面得到些许改善罢了。故错误。3.(年天津卷·11)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 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A本题考查的将材料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联系到二战后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在美苏冷战影响下德国分裂及两极格局形成等史实,可以推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为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史实,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两德合并的统一进程推动了全球化趋势,但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错误。4.(年全国Ⅰ卷·35)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七国集团,以协调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俄罗斯加入后,变成八国集团。九十年代末,八国集团与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组成二十国集团,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随着发展中国力量日益壮大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同时,发达国家也意识到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旧的经济秩序已经无法维系。发达国家需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选项B局限于贸易金融领域,与题干不符。选项C,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亚非拉国家就已经被纳入世界体系中,故错误。选项D,题干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内容,与题意不符。5.(年全国Ⅱ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C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对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贯穿此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的把握,检验考生高度概括和分析、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的主线。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与解体”的表述,它明确指向这是连贯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阶段。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的表述,它说明这应该也是存在于“确立与解体”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注意并理解了上述两点,A、B、D三项就可以排除了。6.(年重庆卷·12)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债权国C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的比例较高”和“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的信息可以看出,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日本积极主张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反映了其成为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材料中并未呈现A项所述信息,且“持续增长”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日本目前并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况且题干材料并未呈现日本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日本成为世界上 债权国的信息并未在题干材料呈现,故错误。7.(年江苏卷·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 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A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解读材料及概括归纳的能力。注意本题材料中省略号,省略号前后的主体和意思不一样,即材料可划分为两个层次,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之全面原则,秒杀! 层“美国是目前世界上 的超级大国”,可以得出“单级”的世界格局;第二层“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以得出“多级”的世界格局。综合起来,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当今的世界格局就是单极加多极。故A项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中一再强调“合作”或者“联合行动”,并没有涉及诸强争霸;况且当今的世界形势并没有诸强争霸的现象,倒是美国在竭力维护其单极的世界霸权地位,故错误。C项不全面,只符合题干材料前半句的意思,并没有设计第二层意思;另外材料第二层“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得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同样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即当今世界并非是一个单极的世界。故错误。D项不全面,没有涉及材料 层的意思;不符合题意“美国是目前世界上 的超级大国”,因此多级世界中大国并不是实力相当;加之当今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错误。8.(年江苏卷·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B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的能力。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加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提出了改组联合国的主张,企图通过获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来谋求政治大国的世界地位。故符合政治原理和逻辑推理的就是B项。A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政治原理,日本从来都没有在日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有实力才有魅力,加之“开始”太 ,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二战后日本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 ”的口号,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时,已经拥有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消除了封建残余,加之东京大审判,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已基本被消除。不符合常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想法,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声音,属于一个国家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与军国主义没有关系。故错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