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党史学习教育执政柱石建设与国家地位相

发布时间:2021/8/20 14:10:23   点击数:

全文字数:字

预计阅读时间:8.5分钟

坚持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

军队因战争而存在,随战争实践发展而发展。战斗力是军队存在、发展全部价值的“试金石”。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以战斗力为标准成为执政党对武装力量的根本要求。一支军队只有能打胜仗,才能履行肩负的职能任务,保卫国家的安全,保卫政权的稳固,防范外敌入侵,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宁的生活。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只有战斗力强,才能震慑敌人,减少和防止战争。这是战争的辩证法。

美国的武装力量就是这样的,建国00多年,除了它挑战英国进行独立战争外,在它的领土上没有发生过战争,这就是它的军事实力的震慑作用。俄罗斯的武装力量也是这样的,尽管苏联解体后国力受到很大削弱,但军力仍在,实力不可小觑,没有国家敢于问津它的领土。相反,如果军力不济就谈不上夺取政权,已经掌握的政权也会受到挑战。中国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失败就是军事上的失败。无数经验教训说明,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执政党治军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掌握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规律。

提高军队战斗力,建设一支无往不胜的强军,是任何一支军队都在执着追求的目标。在当今世界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最强大的人民军队。它的战斗力生成的最主要经验是,既重视武器装备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也有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的是人与武器的结合。

战争年代,这支革命武装在兵力少、武器装备差的情况下,一靠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有效激发全军官兵牢固树立为穷人打天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二靠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一重要制胜因素。早在年至年间,毛泽东就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这一作战方针原则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指战员的战斗精神,弥补了武器装备上的不足,从而使这支军队所向披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胜利走向胜利,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的公然挑衅,中国人民 再次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飞机加大炮等先进武器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建设一支战斗力强、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理论、战争形态、战争样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保障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人民军队的职能使命从单纯的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扩展到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外交利益和国民安全等诸多方面。对能打胜仗的标准要求更高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后,就认识到“高技术战争的本质就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将成为1世纪战争的基本形态。必须明确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制定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通过在全军广泛开展新时期治军特点和规律研究,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办法。

一是走精兵之路。精减员额,削减军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集中力量进行军事斗争准备。中国先后在5年、年、年、01年进行了大幅度裁军,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是坚持仗怎么打,军队就怎么建。邓小平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提出军队建设坚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五句话总要求;胡锦涛提出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思想;习近平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力争到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 军队。

三是深化军队改革。适应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新趋势,国家由大向强发展新形势,军队使命任务拓展新要求,深入推进军队领导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由四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使军委机关变成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把7大军区调整划设为5大战区,并成立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四是科学实施军事训练。实战必须实训。和平时期实战练兵的机会越来越少,增强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训练、演习、遂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定期组织军事演习,重大节庆日组织阅兵,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在维稳处突、抗洪抢险和对外军事交流中锻炼部队,不断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

正确处理军队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前提,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不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也无从谈起。像“二战”后出现“南北朝”“东西德”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近年来发生的阿富汗战争、美军突袭叙利亚、俄罗斯与乌克兰不断爆发冲突等也是如此。

历史也反复证明,建设强大国防,必须从国家的实际能力、实际需要出发。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力量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支撑。即使世界大国,如果国防投入长期超出国家承受能力,这一沉重的经济包袱也将使国家不堪重负。苏联就是在与美国的“冷战”中,为与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不断扩大军费投入,国防拖垮了国家经济,引起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正反两方面事实都说明,不重视国防建设或把国防建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都是不足取的。从历史经验看,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处理军队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比较成功的。它的主要经验是,必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军队和巩固国防。这样的强大军队和巩固国防就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下统筹布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军队和国防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军队和国防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年10月18日国防委员会 次会议上提出:“今后的任务是:团结起来,训练我们的军队和人民,逐步建设一支近代化的革命军队。”“中国是个大国,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我国有那样长的海岸线,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他还说:“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军力得到很大加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在优先发展经济、“军队要忍耐”的形势下,军队为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世界和地区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海湾战争、苏东剧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台海危机、美国突袭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撞机事件等局部战争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在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主要大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国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强大国防,核心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必由之路。它把军队和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平时民用,战时军用,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的实践看,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军队平时养兵多、负担重、国防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战时动员能力弱等问题,确保顺利实现平战转换、军地转换。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秘书长)

“共产党执政规律”专题▼

执政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下)

执政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上、下)

执政指导思想: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上、下)

执政道路:坚持和发展符合本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上、下)

执政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上、下)

执政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上、下)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上、下)来源:“理论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lwz/23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