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地理位置 >> 美国发展新概念制空理论,面对隐身机群突袭
美国年空中优势事业能力合作小组(ECCT)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年空中优势飞行规划》(简称《规划》)编制,并正式发布了脱密版《规划》。根据美国在《规划》中论证的成果,穿透型制空(PCA)理论正式出台,穿透型制空也最终成为美国空军在年代前主要的发展方向,经过笔者仔细分析,发现该理论对于整合美军现有作战力量,有重大意义,并且对我方现有的国土防空体系有一定影响,现在分析如下,抛砖引玉、欢迎共同探讨。
F35B战斗机已经实现在了两栖攻击舰上的实弹任务起飞,今后这一飞机就是穿透型制空的主力之一。
什么是穿透型制空
*联合空中作战,穿透型制空的基础理论
穿透型制空是基于美国联合空中作战思路下的一种全新作战理论,他并非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或者《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那样的全面性,面向全军的安全和军事战略指导思想,在美国的战略层级中,他属于军种战略,和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的《联合作战介入》等作战理论属于平级关系,仅对本军种的建设和实际作战产生影响。
联合空中作战是现如今美国各种涉及到空中力量的作战理论生成的基础,不论是空海一体战还是穿透型制空,都要以联合空中作战作为基础。美国是世界上空中作战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的海军、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都有自己的航空兵部队,而且规模都非常庞大,在实际作战中,现代美军实施联合空中作战,将各个军种的航空兵整合为一个整体,发挥各自的特长,在作战中相互支援,成为了美军打赢现代战争的可靠支柱之一。
穿透型制空理论使得依托绝对空中优势下强力攻击的B1B轰炸机成为了过时的产品。
联合空中作战作为一种作战方式,在美国军事行动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美军的各军种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队建设也主要以各军种独特的方式进行。20世纪初飞机出现之后,美国的陆军和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很快就认识到了飞机的重要性,在本军种内相继组建了空中部队。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和陆军分离,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军种--美国空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陆军迅速建立了以直升机为主体的航空部队,从而导致了美军四个军种同时拥有航空兵的局面出现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美国目前有四支空军”。这一论调是年7月出版的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著的《战略评估》一书里的原话。因此,美军认为,“从运用航空器的角度上讲,空中力量是一个多军种的概念,空中力量不是空军独自拥有的力量。”如果仅以航空器的数量来衡量,美国陆军航空器拥有量超过空军的航空器拥有量已经有多年了。与此同时,从规模上来说,美国海军现在也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排的上号的航空力量了。
美军的理论发展都离不开联合作战水平的提升,图为E8联合星预警机,他是上世纪美国空地一体战理论的产物。
因此,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但是这些空中作战力量也面临着分散在四个不同军种的问题,他们在装备、任务、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等方面,既互相区别,又部分重叠,既各有不足,又各有优长。例如,美国空军是唯一拥有隐形空中攻击力量的军种。该军种装备的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主力为E-3“望楼”预警机)、E-8“联合星”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和机载战场指挥与控制中心(也就是EC-指挥机)等,又使其成为了唯一拥有战区范围内空中指挥和控制能力的空中力量。同时,空军还拥有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美国海军则是唯一能够在海区发射巡航导弹的军种;海军和陆战队装备的EA-6B电子攻击机则可以同时对敌防空系统实施“软”“硬”压制;陆军则在直升机的种类和规模上占据优势。
在夜幕下执行穿透任务的隐形战机和加油机编队设想图。
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海军的作战飞机严重依赖空军的预警机和加油机。美军的战略空袭和夺取制空权行动也不能缺少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美国陆军的直升机在“沙漠风暴”行动的初期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无法将所有空中力量集中在一个军种的情况下,只有实施联合空中作战,美军才能合理运用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空中部队,充分发挥各部队的特长,形成整体合力。
美军认为,空中作战可以有效的减少作战伤亡。在对付突发事件和中等国家时,这些敌人并不能对美国构成生死攸关的挑战和致命的威胁,因此美国的军事战略制定者们在决定运用军事力量时,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军事行动的风险,力争减少伤亡,避免重大伤亡。美军的空中力量具有远程快速机动的能力、精确打击的能力、强大的摧毁力和自我的保障能力,可以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独自的完成作战任务,能够满足避免重大伤亡的要求。在“黄金峡谷”行动中,美空中部队共出动11.2万架次,只损失了38架飞机;在“沙漠之狐”作战行动中,美英空中部队作战70多小时,出动飞机多架次,未出现战斗伤亡;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出动飞机3.8万架次,只损失了两架飞机,无人员伤亡。空中作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见一斑。
同时,以往的经验教训也使得美军清楚的认识到对多军种空中力量进行集中指挥控制的重要性,坚定了实施联合空中作战的决心。二战以来,在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美军都有多个军种的空中力量参战,结果却不相同。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空中作战的联合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其惨败的原因之一。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及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三次战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美军对各个军种的空中力量实施集中控制,联合空中作战是主要空中作战方式。
隐形无人机,特别是舰载隐身无人机将会使穿透型制空至关重要的武器,他们不但可以侦察、搜集情报、电磁干扰、对目标攻击,而且还能实现加油的功能。
*穿透型制空的基本定义
穿透型制空以联合空中作战作为基础提出,美国近年来从顶层战略、作战概念、装备采办、技术发展、作战训练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相关规划研究,包括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究其核心都是针对未来强对抗和高威胁环境,应对传统技术的扩散与颠覆性技术的突袭等相关问题,全面规划了美空军未来发展方向。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联合作战的基础,穿透型制空的目的也是为联合部队的行动提供支援。正如《规划》中对穿透型制空做的定义:“在年强对抗和高威胁复杂战场环境下,能够深入敌方强大的空防系统,有效侦测、有效打击,确保联合作战所要求的时域和空域中空中优势的能力解决方案”。重点还是要确保联合作战的成功。
穿透型制空最形象的理解就是,一种物质穿过另一种物质,并且能够穿回来。穿透型制空中包括的含义很丰富。既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穿透性,又包含了信息与物质的穿透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特别是自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内,保证所需的空中优势,这也是美国未来空战的作战理念。
激光武器也可能被应用在未来的穿透型制空战机上。
美国空军先进武器装备先后落入研发和制造的困境,美国已经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追求终极性能的武器研制难度越来越大,研制周期会更长,成本也会难以控制。传统武器未来利用代差领先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但空中优势仍是美国认为所有军事行动的基础,追求空中优势的目标不会动摇。穿透性制空作战理念的提出,本质上是要保证年后美国继续保有空中优势。
穿透型制空要求美军隐身和远程的作战力量,通过集中作战资产,加强传感器的情报收集能力,在高威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找到对方防备力量较弱的时间和区域,从各个不同位置部署的基地中调集所需要的大量作战力量,从这个狭窄的时间和空间内突入敌人的国土防空系统,并且争取在敌人主要作战力量作出有效应对之前就完成作战行动,取得尽可能深的纵深打击效果。
并且,穿透型制空还要求美国空军在开展相关任务时,秉承联合作战的思路,不要仅仅局限于使用空军资产,应该和海军陆战队、陆军、海军的相关作战单位进行协同,必要时可以启用其部署在各处的传感器和通信设备支援,也有时候需要掩护其他军种在该区域的作战行动,为其在作战时期内提供有效的空中优势支援,也就是所谓的:开展行动的自由、攻击的自由、免受攻击的自由,最终就是形成一个空中优势的作战空间。
其他军事强国的空中作战能力发展和国土防空系统的完善,使得美国发动体系总体对抗式的战争成为了一种危险且难以取胜的方式。
为什么需要穿透型制空
*高威胁环境生成
高威胁环境的生成是穿透型制空发展的战略背景。在这里,美国在《规划》中明确提及了俄罗斯等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尤其国土防空体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例子,俄军在整体配套建设防空体系时,特别注重研究发展最能代表防空作战尖端能力水平的先进型号的歼击机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比如米格-29、苏-27、苏-35、苏-33、S-导弹系统PMU、S-导弹系统PMU2、S-、S-B2等先进的国土防空作战武器,这些武器构成的防空系统足以和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空袭兵器相抗衡。
俄军注意以装备技术进步为基础,在技术战术结合上解决防空作战中歼击航空兵和地空导弹兵的信息交换、协同配合、识别保障、相互掩护等问题,依托自动化指挥系统将歼击航空兵掩护系统、地空导弹兵掩护系统、电子战系统、对空侦察系统等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个防空体系,从而实现联合作战和空防整体对抗作战。
在组织编制上,俄罗斯在防空师一级实现了歼击航空兵和地空导弹兵的混合编成,设立了歼击航空兵主任和地空导弹兵主任,以专门负责这两大兵种的作战运用和训练、管理、保障等,歼击航空兵主任和地空导弹兵主任直接对主官负责,从而突显了防空作战两大支柱的重要性。
俄罗斯国土防空系统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国土防空系统之一。
俄军认为,歼击航空兵掩护系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能够实现大区域的防空。歼击航空兵腿长、速度快,因而能够通过迅速机动实现较大区域的防空,是实施大区域防空的基本作战力量。其次,能够对敌空中进攻体系的各个部分实施有效打击。歼击航空兵可以通过迅速的前出作战,对敌空中战斗队形纵深的要害目标,比如预警机、加油机、区域干扰机和高精度武器载机等实施尽可能远的打击或者外逼,从而破坏敌空中进攻体系,也为地空导弹兵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和保障。最后,歼击航空兵也是防空作战中通过迅速机动兵力来改变攻防双方兵力对比,以达成防空作战兵力优势的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力量。空中进攻可以迅速改变进袭方向,对空作战已经没有了前后方、固定和临时战线或者方向的区别,当敌人迅速集中兵力和变换进攻方向,以企图撕开缺口,实施空中进攻时,唯有歼击航空兵能够通过迅速的机动兵力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态势,争取以优势兵力封堵敌人突破口。
远程攻击航空兵的打击对于穿透型制空可以进行有效的遏制。
而地空导弹兵掩护系统则能够为保卫目标提供全方位、全空域、全时域的和有一定火力密度的掩护,能够对付各种空气动力目标和威胁日益严重的对地战术导弹系统。地空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反应迅速,作战不受天候影响,初步具备了对空中进攻体系的各个部分同时实施攻击的能力,还能够为歼击航空兵的机场和作战行动提供有力的掩护。总之,地空导弹兵是国家和军队统一的防空体系中实施防空、防天、反导作战,以地制空的最基本力量,是俄罗斯军队防空作战的基本兵种,是与防空系统重其他部分联系最为紧密的能最有利用防空系统资源的力量。
电子压制对于执行穿透任务非常有用,图为美国E/A-18D电子攻击机。
俄军经过不断的精简和调整,以及实现空防合并后,由过去的11个防空集团军改为目前的5个空防集团军。分别担负远东、西伯利亚、列宁格勒、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沿岸军区防空地幅的防空任务。除了个别防空区外,其他放空区已经和战区的划分基本一致了。他们的指挥机关分别位于哈巴罗夫斯克、赤塔、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顿河罗夫托夫。此外,还有一个战役战略军团—莫斯科空防区,他的编成包括前防空区和空军第16集团军的兵力。该空防区在作战上归属莫斯科军区指挥。
俄罗斯在空防一体化和空天一体化的理论指引下,不断发展全新的国土防空武器系统,比如最新出现的S-防空导弹系统。年3月28日,俄罗斯在其位于阿斯特拉罕洲的Ashuluk靶场展示了其全新的S-“普罗米修斯”防空反导系统,同时展示的还有该系统的目标搜索和指示雷达“叶尼塞”有源相控阵雷达。根据俄罗斯报道,S-导弹系统的导弹和雷达能够支持射程为公里,射高为公里的高超音速飞行目标。该系统如能顺利发展并且列装部队,俄罗斯国土防空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
空警预警机使得我们的早期预警和空中战役指挥能力大为提高,有条件打赢体系对抗下的空战战役。
过去,俄罗斯的国土防空力量主要依靠防空军来实现,当时的俄罗斯防空军还是独立的军种,和空军与战略火箭军各自独立为自己的体系。但是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势头迅猛,空天防一体化成为了趋势,俄罗斯将空军、战略火箭军、防空军合并为空防一体、空天一体的俄罗斯空天军,S-和S-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产生的,他们的产生带有浓重的空天一体色彩,不断增强对高超音速武器和战略战役级导弹的拦截能力,而不再是S-导弹那种比较纯粹的防空导弹系统了。
俄罗斯非常重视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把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放在整个国土防空力量的重要位置。俄军认为,地空导弹兵能够为保卫目标提供全方位、全空域、全时域的和有一定火力密度的掩护,能够对付各种空气动力目标和威胁日益严重的对地战术导弹系统。地空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反应迅速,作战不受天候影响,初步具备了对空中进攻体系的各个部分同时实施攻击的能力,还能够为歼击航空兵的机场和作战行动提供有力的掩护。总之,俄罗斯认为地空导弹兵是国家和军队统一的防空体系中实施防空、防天、反导作战,以地制空的最基本力量,是俄罗斯军队防空作战的基本兵种。
智能化、隐身化的武器是穿透型制空重点发展的领域。
防空导弹系统在俄防空作战思路中的地位很高,防空导弹体系虽然是防空体系的一种类型,但是他又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形成过程。因为防空导弹体系突出强调的是拦截器系统的组网技术,所以他的形成过程主要受防空作战对拦截器系统的需求所牵引,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开始研发高超声速武器和先进弹道导弹,俄罗斯也开始随之研发针对性的防御手段,S-就诞生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这么说,S-导弹系统将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有效应对多个高超声速武器同时打击的防空导弹系统。此外,俄罗斯新一代的隐形战斗机也在逐渐投入使用,苏57战斗机的投入将会使得俄罗斯的国土防空体系两大支柱均站在世界前列,成为一个美军难以突破的国土防空系统。
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则受限的预算环境导致美国空军装备规模和战备水平不断缩水,F-22在年因采购量不到一半,停产至今;F-35项目预算连续6年被削减,导致到财年美国空军F-35A战斗机中队数量由原计划的32个降至16个。而对手先进战斗机平台数量的不断增长,高烈度的反介入/区域域拒止能力对美军火力投送能力的限制,在未来20年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美国在空军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不断丧失。
对手空中军事力量质量和数量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空军必须在保持控制天空能力同时,与时间赛跑,探索装备和非装备领域的创新发展,寻找美国空军未来十几年弥补能力差距的最快解决方法,在此背景下出台了《年空中优势飞行规划》。
美国已经习惯了在空中绝对优势下作战,但是大国的对抗可没有那么简单了。
*总体对抗思路过时
《规划》中提及的重要一点就是面对高威胁的作战环境时,总体的体系对抗思路已经过时了。在《规划》的出台背景一段中,指出:美军认为获得空中优势是常规军事冲突制胜的先决条件,海湾战争以来的几次局部战争表明,空中优势的获取不仅使得胜利天平迅速向美军倾斜,也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科索沃战争更是以空制胜,但这几次局部战争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取得全战区范围的空中优势是胜利的前提,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面对军事强国日益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时,取得全战区的空中优势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如果我们假想美军想要以总体体系对抗的思路去对抗这样完整的一个国土防空体系,那么他将会面对的是在广泛区域上争夺全面空中优势的难题,在质量和数量都不再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美军的航空兵部队一旦分散多种力量,分布式的进入这一区域,并且试图占据优势,那将无异于是主动来“送战果”的,对于这样的国土防空系统基本上是不会产生重大的突破的,而且面对的国家如果具备强大的国产武器能力,可以不断的弥补损失和缺口,那么长期的消耗将是美军航空兵难以承受的。
已经将五代机列入现役的空军,对于美军而言是难以攻破整个系统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总体的体系对抗已经过时了,而且不会产生有效战果。你有E-3,我有空警;你有F-22,我有歼20;你有F-15,我有歼11、苏35;你有电子战机,我有运8高新系列;你有E/A-18D,我有歼-16D和咆哮飞豹;而且数量比美军多,质量也不比他差,何况还搭配地面大量的支撑系统,包括国土防空体系的人防工程、通讯工程、战役指挥中枢、警戒雷达、预警雷达、电子对抗设备、卫星系统等等,所以总体对抗只能带来失败的结果,总体体系的冲突必然导致美国航空兵失败的结局。
*穿透型制空的良方
面对总体对抗失败的结局,美军航空兵如何选择呢?其实,在航空兵作出选择之前,美国的三军总体战略--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理论就已经指出了道路。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概念,这一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各国区域拒止力量的增强,美国海军在某些海域的机动受到了限制,也就是失去了通行自由,因此美军需要依靠介入作战来夺取坚固据点,依靠这些据点使得美海军能够进入一些原先被封锁的海域作战,重新获得通行自由和机动能力。因此,美军将介入与机动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制定了三军联合的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概念,这一概念中,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将会联合为海军赢取机动作战能力,并且通过海军在敌对国沿海区域的机动作战,达到封锁目的,最终以长期的持续压制取得战场的优势和主导权。
这一作战理论诞生在空海一体战之后,是对空海一体战的更新和迭代,该理论其实也从根本上否认了空海一体战强调的纵深打击和全面体系对抗的总体战思路,而是以介入和机动,取得战场优势就可以了,只要这个优势可以为美国带来国家战略利益,逐步实现作战目标就可以,因此,有限的介入也全面取代了总体战思路,并且以更加稳固的海上机动作战思路取代了由海向陆的纯攻击思路,以夺取制海权作为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不再要求一口吃掉对手,而是强调不断取得战役胜利来削弱敌人的作战潜力。
穿透型制空的良方就是得益于此,穿透型制空不再强调美国空军必须要取得高威胁环境的全面优势,并且以总体战和体系对抗作为作战思路,而是以集中有效力量,集中打击手段,集中传感器和侦察手段,选择性的攻击敌人防备力量较弱的区域和时间,并且在这个狭窄的区域范围和时间段内取得有限的空中优势,以掩护其他联合部队的作战,或者执行纵深的攻击,打击敌人国土防空系统及其支撑体系,通过反复的实施穿插式的穿透型作战,疲惫敌人的防备力量,降低整个国土防空体系的作战效能,通过不断取得穿透型制空作战的成功,来逐步取得有效的区域作战优势。
穿透型制空的概念和F刚出现时的隐身攻击思路有些相似。
美军为实现穿透型制空,已经授意军队和国防科技发展局(DARPA)发展一种专用的作战航空武器,比如隐身、大航程、可以加油、拥有新型攻击武器的穿透型制空作战飞机,或者是专用的无人加油机,如“黄貂鱼”无人机或者隐身有人加油机,通过加油机给大量的隐身攻击作战飞机执行加油,达到战役范围的大机动,在选择的区域和时间直接突入敌人国土防空系统的纵深,在执行了反复打击之后迅速退出战场,不需要保留制空权,这样通过“蚕食”式的打击和点穴式的精确攻击,达到削弱敌人防空体系的目的。
穿透型制空最重要的就是侦察情报体系了。美军在《规划》中提出,高对抗环境中,区域拒止能力所构筑的防御网降低了远程传感器的应用效果。因此,美军正在建立一套由空、天、赛博空间传感器组成的一体化网络,通过将传感器数据与其他数据网络快速整合,确保拒止条件下信息的持续穿透组网能力,以便在更快时间、更广空域内实现发现、锁定、跟踪与评估能力,从而为更高效地制定战术和战役决策提供足够的情报支援,比如选择从何时、何区域执行穿透任务。
对战场信息权的控制仍是美国首要追求的目标,穿透型制空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战场内所有装备都能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实现“远中近、空天地”全方位信息获取能力,将这些信息融入网络,并通过智能架构实现最优的指挥与控制,从而实现防区内或防区外的火力投送,如实现防区外武库机的远程打击。同时利用一切手段,破坏/干扰敌方的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制信息权的建立,全面把握战场的态势信息,是获取空中优势的重要前提。比如,空军战斗机进入穿透区域后,面对较为封闭的环境,如何能够持续的从其他方向得到网络化的情报支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美国设想的为战斗机加油的无人机,他们是实现穿透型制空的一种有效工具。毕竟穿透型制空需要大范围机动航空兵力。
以导弹为例,目前以强突防并有效摧毁敌方目标作为唯一使命。在穿透型制空中,导弹的另一种使命就是穿透性传感器,其将利用快速突防的能力特点,作为最重要的抵近侦察信息获取手段,将获取的信息融入整个信息网络,既可以指挥后续导弹攻击,又可以辅助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等开展针对性探测。点为其他防区外武器提供目标指示信息。
通过以上我们就可以发现,穿透型制空在综合利用空中联合作战理论的基础上,依靠多种航空器材和其他传感器,在搜集到足够情报后,由指挥官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在一个对方防备空虚的地区,通过航空兵的大范围机动进入该区域,并且依靠多种传感器保持情报沟通,然后由执行穿透任务的航空兵执行全纵深的打击任务,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和削弱国土防空体系,打完马上就退出区域,并不追求持续的控制权,如此反复作战,将会对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国土防空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
应对方式
远程航空兵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范围大,具有攻防兼备的特征,可以在远离本土和支撑体系的区域进行作战行动。美军穿透型制空理论是以攻代守,以点的突破影响全局性变化,如果我们也能相应建设强大的远程航空兵及其支撑系统,比如远程先进歼击机、大型加油机、大型预警机、大型电子战机、远程侦察机和中远程轰炸机等整个远程航空兵体系,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加大作战纵深,增强航空兵的机动性和进攻能力。
隐形战机的集中突破将会是穿透型制空理论下的空中战场样貌。
拥有这一力量后,如果在某个区域遭到了敌军航空兵的突破,就可以迅速从其他地方调集航空兵远程机动支援,对缺口进行最大限度的补漏,并且在敌人退出空域时可以实施有效的封锁和追击,也只有远程航空兵可以执行这些任务。另外,远程航空兵体系建立的侦察和防卫纵深较大,如果可以在远距离有效发现敌人攻击航空兵部队,则远程航空兵可以高速前往截击,如果面对的是敌人集中空中资产的完善体系攻击,那么建立自己完整的远程航空兵体系就显示出了价值,可以支撑一场全面的、综合的、远离本土的空中作战,以有效拦截敌人的进攻。
另外,远程航空兵还可以以攻代守,以体系破击和联合火力打击的方法,执行火力机动和火力封锁作战,运用系统完整的远程航空兵系统,在大范围进行机动后,发动对对方航空兵作战系统的攻击,以机动对机动,以集中的体系对付集中的体系,以进攻对付进攻,这样可以有效的压制和削弱敌人的进攻能力。
大范围的机动是穿透型制空的特点。
不过,正如美国的穿透型制空指出的那样,要支持成体系的远程航空兵集中远程机动作战,就必须要建立足够强大的情报搜集系统,比如要有足够的监视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智能化集群化的无人机情报搜集系统、大型侦察机、预警机等,甚至还需要空中机动式的通信站,以链接各个分割部分的通讯。
集中隐身资产是穿透型制空的主要特点,目的是在狭窄的空间和时间内穿过敌人的国土防空系统。
刚才我们提及的建设远程航空兵,就是服务于这些转变,需要构筑起具备远程综合作战能力的航空兵,并且以具有主动性的作战理论取代被动防御的作战理论,需要依靠自己的主动出击来反制敌人的进攻,任何消极的防守,最终都会被大范围机动的敌人找到漏洞并且加以利用,我们需要建设战略性空军来将我们的重拳砸在敌人的体系节点上,以体系破击的方法来瘫痪敌人的系统,这样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发展远程航空兵作战系统,以机动对机动,以打击对打击是最好的应对思路。
结束语
穿透型制空理论部分体现出了美国航空兵优势的缩小,和其他军事强国航空兵和防空作战能力的提高,但是这样的背景并不足以导致在假设的、可能的对美国航空兵的作战行动中占据优势,军事理论永远是指导军事实践,并且极大影响军事实践的因素,多少国家用先进的军事装备打出过时的作战方式,并且承受了较大的损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美国是世界上军事理论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他可以根据局势的变化随时的更新自己的各种作战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一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且加以研究,适当的对自己的力量系统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和对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不仅需要从装备角度,更要从军事理论角度进行更新和发展,不但做到有效应对,更要做到有效的反制,才能使得对方的各种图谋和计划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