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一场由爱国引发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0/10/30 11:56:53   点击数:

斐迪南大公夫妇。

为什么一个塞尔维亚人在波斯尼亚杀死了一个奥地利人,会导致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个问题十分有趣,它囊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的所有历史背景。今天我们想要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无外乎也就围绕着几个方面来讨论的,即德国是否是始作俑者,这场战争能否避免,以及这场战争的祸根起源于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论述的问题。战争首先在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打响,随后英国和德国加入战争才使这场战争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战。那么,当我们回到战争前夜,拨开历史迷雾,历史真的如我们曾经的固有思维一样,这场战争是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对决吗?塞尔维亚就是正义的吗?奥匈帝国又一定是邪恶的吗?

在谈论年发生的事情之前,我想我们需要回到年,这一年塞尔维亚发生了一次政变。28个塞族军官刺杀了塞尔维亚的国王和皇后,自塞尔维亚独立开始奥布雷诺维奇家族在塞尔维亚的统治结束了。新国王佩塔尔一世在军官的拥立下登基,此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大涨。在刺杀行动中,有一名军官叫做迪米特里维奇,他是一个狂热的塞族民族主义者,后来成为了塞尔维亚的军事情报部门主管。他组织了一个地下组织,叫做黑手会。这个组织奉行以极端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民族主义目标,而无疑塞尔维亚政府成为了这个组织幕后的保护人。

萨拉热窝事件油画,图源网络。

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了。波斯尼亚危机可以追溯到奥俄密约甚至是三皇同盟,俄国为了在海峡问题上得到奥匈帝国的支持,默认了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有着“特殊的要求”。长期以来俄国对巴尔干和君士坦丁堡的不法企图都会导致英法的极力反对,甚至引发一系列外交危机(如年克里米亚战争、年第二次东方问题和年保加利亚危机)。年的柏林会议就是在俾斯麦的主导下对巴尔干的大国势力进行了一次再分配,塞尔维亚在俄国的支持下独立,而波斯尼亚的治权交给了奥匈帝国(但其宗主权依然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为奥匈帝国有朝一日完全吞并波斯尼亚奠定了基础。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耍了两面派:一方面,国内的泛斯拉夫主义者要求俄国成为整个南部斯拉夫的老大哥,而另一方面野心家为了能够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又不惜拿着他们在巴尔干的利益作为和其他列强交易的本钱。因此,这成为了年波斯尼亚危机的一个伏笔。

这场危机的实质就是,奥匈帝国利用俄国的野心来达到他们对波斯尼亚的企图。当时时局的背景是,俄国在日俄战争的失败中还没有恢复,而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野心日趋强烈了。基于俄国之前没有对奥匈觊觎波斯尼亚一事作出明确表态,面对奥匈帝国咄咄逼人的架势,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来到与奥匈帝国的首相艾伦泰尔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只要奥匈支持俄国在海峡的行动,俄国就支持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伊兹伏尔斯基本以为,更改波斯尼亚主权这样的大事,因为涉及到年签订的《柏林条约》,至少需要交给英法德列强一同讨论,因此并不担心局势的恶化。没想到当他在前往英国的途中时,奥匈帝国已经发表声明,直接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消息传出后,举世哗然。英国借机以此要挟俄国,一旦海峡对俄国的军舰开放,也必须对英国的军舰开放。俄国处于极度被动中,波斯尼亚危机已经酿成。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塞尔维亚人的一根敏感的神经。自塞尔维亚独立起,塞尔维亚一直认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属于塞尔维亚的领土。而现在奥匈帝国将他们的野心昭示天下,这无疑刺痛了塞尔维亚的神经。奥匈帝国无时无刻不想找机会敲打塞尔维亚,让他们知道哈布斯堡帝国才是巴尔干的主宰者。这自然是作为民族国家的塞尔维亚、尤其是民族情绪极度膨胀的塞尔维亚人所无法容忍的事情。塞尔维亚马上开始针对奥匈帝国的军事动员。与此同时,英、法、德都向俄国施压,告诉俄国,一旦战争爆发,俄国将是罪魁祸首。俄国妥协了,他们劝说塞尔维亚人放弃动员。而奥匈帝国同时也和奥斯曼土耳其达成了交易,后者以万英镑的价格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出售”给了奥匈帝国。虽然波斯尼亚危机并没有因此导致战争,但它显然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心中的一道不能跨过的坎,为巴尔干的局势塞了一把火药。

时间走到了两次巴尔干战争时期(~),两次巴尔干战争中的第一次是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第二次是针对保加利亚的。塞尔维亚在两场战争中都是受益方,因此民族自尊心更加强烈。政府对民间的反奥行为完全不加以限制,甚至在政府首脑候选人的竞选中以此作为夺得民众支持率的手段。时任塞尔维亚总理的尼古拉·帕希奇就是这样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年7月),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瓜分了马其顿、科索沃等原来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地区。但是此时温和的塞尔维亚前总理米洛瓦诺维奇离奇死亡,帕希奇继任塞尔维亚总理。帕希奇蓄意挑衅保加利亚,尤其是部署了大量兵力准备吞并塞、保争议地区斯科普里。也正因为此事,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开战,才发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获得了更大的地盘,而保加利亚也不得不选择与奥匈帝国联手。

在帕希奇时代,塞尔维亚黑手会胆大妄为,肆无忌惮。他们的大本营在贝尔格莱德,但是他们主要活动的区域却是在萨拉热窝,甚至是奥匈帝国境内。黑手会得到了塞尔维亚国家兵工厂生产的大量枪械,甚至是爆炸物。政府纵容他们,许多人民也支持他们。而在塞尔维亚取得了上述胜利后,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和奥匈帝国叫板的实力了。而此时一个误会也使得巴尔干火药桶最终被点燃。

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时使用的塞尔维亚兵工厂制勃朗宁M型手枪。

这件事就是我们早已在历史书中烂熟的斐迪南大公出访萨拉热窝一事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误会呢?因为出访的日期正好是6月28日,但这一天并不是个好日子:年的这一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科索沃战役击败了塞尔维亚军队,为日后奥斯曼吞并塞尔维亚打下基础,这一天被称作“圣维特日”。年的这一天是自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迎来自由的第一个圣维特日,黑手会打算借此机会推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独立”。他们认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这一天出访波斯尼亚,是对塞尔维亚的极大挑衅。因此他们要采取行动,捍卫塞尔维亚的民族尊严。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波黑人都赞成塞尔维亚黑手会的激进行为,甚至大部分人都并不讨厌斐迪南大公。在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之前的几个行刺失败的刺客,都是先被愤怒的群众制服,然后再交由波斯尼亚的警察处置的。然而,由于黑手会的计划足够周密而波斯尼亚警方的安保工作严重不足,这一本可以避免的暗杀还是发生了。暗杀的细节在此不再赘述,当波斯尼亚的司法部门审判这些刺客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背后的组织和塞尔维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都是塞尔维亚的兵工厂制造的。当维也纳获知了这一消息后,他们的愤怒也被点燃了。他们质问帕希奇此事,但帕希奇却反过来指责“塞尔维亚官方在此事中被维也纳的媒体无耻地污蔑抹黑了”。当奥匈提出要求帕希奇制止贝尔格莱德媒体针对奥匈的极端言论时,帕希奇则以宪法依据不足为由拒绝。事实上,这个时间点正好临近了塞尔维亚的大选,帕希奇本人是激进主义者,他当然不希望得罪那些激进民族主义的选民。局势的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塞尔维亚政府能够足够诚恳地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至于爆发战争。然而帕希奇却把浑水越搅越浑,他不仅把塞尔维亚政府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还反过来警告奥匈“不要将这起刺杀当做筹码抵制塞尔维亚,否则塞尔维亚人民将毫不迟疑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完成使命。”当然帕希奇也并没有完全和奥匈帝国撕破脸皮,在塞尔维亚官方追悼会上,帕希奇对奥匈大使表示,塞尔维亚政府会“像处理本国领袖去世一样”处理这件事。只不过在塞尔维亚历史中,本国领袖被弑的事例倒是多到数不胜数。

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塞族爱国青年普林西普,他是黑手会的一名成员。

当奥匈大使追问塞尔维亚外交部秘书长格鲁伊奇调查刺杀阴谋有何进展时,格鲁伊奇抱以极端天真的态度(当然,他很有可能是在装疯卖傻,而且是受塞尔维亚政府的旨意)回复他,因为不确定奥匈帝国是否希望就此事展开调查,贝尔格莱德警方目前没有任何动作。这令奥匈大使勃然大怒。当然,贝尔格莱德警方还是展开了一番“调查”,并出具了唯一的结论:萨拉热窝的刺杀和贝尔格莱德没有任何关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所有人都看得明白,塞尔维亚官方就算不是刺杀事件的主使者,那也绝对是刺杀者的包庇者或同情者。除了俄国明确支持塞尔维亚官方外,其他的国家,无论是英国、意大利还是罗马尼亚,官方都对斐迪南大公致以哀悼。塞尔维亚人或许还在为他们愚蠢的行为沾沾自喜,然而他们所不了解的是,斐迪南大公一直都反对战争,如果他不遭到刺杀,很有可能他会调离好战的总参谋长康拉德。而他被刺杀了,使得奥匈帝国被鹰派官员完全掌控。

7月23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送了十条“最后通牒”。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份充满了挑衅的、近乎属于宣战性质的最后通牒,它都体现了奥匈帝国对国家领导人死于非命却不能惩治幕后主使者的愤怒情感。奥匈帝国提出十点要求:包括镇压反奥匈帝国的宣传、清除塞尔维亚政府和军队中反奥匈帝国的官员、塞尔维亚同意与奥匈帝国合作共同镇压反奥匈帝国行为、塞尔维亚主持并有奥匈帝国官方参与对萨拉热窝事件之司法调查等。德国人表示赞同,俄国马上准备进行军事动员。塞尔维亚在取得了俄国的支持后精神为之一振,随后帕希奇就发出了塞尔维亚政府对最后通牒的回应:他们同意大部分条款,但奥匈直接接入调查将干涉塞尔维亚司法主权,是违背塞尔维亚宪法的。在得到了塞尔维亚的回应后,奥匈帝国于7月28日轰炸了贝尔格莱德,战争爆发了。

传统的一些观点认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实在是太古老了,以至于它终将会瓦解,这场战争促使了它的瓦解,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英国、法国因为对德、奥作战,故将塞尔维亚的行为渲染成为一次正义的民族主义的伸张。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往往就忽视了民族主义所种下的恶果。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人是正义的一方。奥匈帝国在民族意识勃发的年代依然妄想用中世纪的手段来吞并一块具有民族主义的土地,这导致了它必然败亡的结局;而塞尔维亚的不择手段、不讲规则也让它在战争开始时的结局咎由自取(塞政府先是迁到尼什,在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完全沦陷后,流亡政府又迁到希腊的科孚岛,直到战后才回到贝尔格莱德)。而因为美国带领战争走向胜利,威尔逊提出了“十四条”,这种“民族主义”才找到了自身的合法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正确。但是,民族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正确的吗?它能够高于一切吗?塞尔维亚与一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可以看作一场由“爱国”引发的战争,但这绝不是一次真正的、高尚的爱国行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202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