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竞合时代下,我们怎样战胜美国

发布时间:2021/8/3 11:58:14   点击数:

今天这个话题选得有点大,不过大有大的好处,把大方向上的事情讲清楚,再去看小问题,思路就清晰多了,格局总要有的,全球化的经济合作被特朗普政府打断之后,全球化的竞争并没有减弱,博弈的手段反而更加多样化,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声令下就能打赢的局面。

①经验的局限

年海湾战争初,萨达姆挥师直入科威特,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美军,伊军前功尽弃,反算了卿卿性命;年南联盟围歼科索沃游击队,没想到被北约干预了,结果把自己给打解体了。

年8月,伊拉克坦克席卷科威特城

强国趁火打劫的事实说明,强敌在大练“反拒止、强行进入、空海一体战”本领,在别家打仗的关键时刻,专门进来搅局,成本低,收益高,欧美国家向来喜欢趁火打劫,对别国是这样,相互之间也是这样,看看美国这多年的龌龊发展史,就知道所谓的西方盟友,都是被美国用来出卖获利的,这个过程我在《在三次疫情中野蛮生长的美国霸权》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在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今天,局势很容易被所有对手利用,群起设绊,从而失去战略主动,甚至倾覆。

战争的开启从来都不是随意的,它是讲条件的,实力是底气,实力的增长过程最痛苦,根本没有外挂可以作弊,这个过程中又是内外矛盾纠缠,困难重重的局势。能突破重围的,只有中国做到了,改革开放的40年,历经磨难又欣欣向荣。

那些没能突破的国家,要么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式发展臆想,比如中国台湾、乌克兰;要么破罐子破摔,谁也扶不起,比如墨西哥、巴西,都被无情打回第三世界格局。

一劳永逸的战胜经验不灵验了,现代战争长尾现象让发动国头疼不已,开局容易收局难,彰显高技术、高效能的信息化战争,也带来一大堆遗留问题的历史负担,根本看不到一锤定音的传统功效,要不然美国怎么会打了10几年,还要满世界找塔利班谈判呢。

回头看看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开战痛快,花个几十亿美元,打个几十天就能大胜对手,可是战后稳定却花了7万亿美元,还没盼不到实质性改变,变成了负债表;俄罗斯也陷入俄乌冲突和叙利亚战争的消耗上,伤口流血不止,国力损耗严重,看不到和平预期。

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打到阿富汗战争,都是基于对手的实力弱小,认为好修理,初衷定位于短平快的局部战争,结果都被战略对手拖进持久消耗,这几年说的大国打不好小仗,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美国曾经深陷越战泥淖

当时的胡志明就是依靠苏联、中国,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国援助,打不过正面,就始终游击纠缠美军,拖得美国人都受不了,主动撤军;那么,阿富汗的围歼战,更加是美军的噩梦,打了快20年,结果就像打不完的地鼠一样到处冒,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发现耗不起,扛不住了,想尽办法撤回部队。

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管是苏联也好,美国也好,能打完以后,干脆利索退出来的很少很少,以大欺小的局部战争,把肥的拖瘦,把瘦的拖垮,成了美俄心头的噩梦。

在今天,说漂亮点,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潮流,战争制胜仍然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但这属于最后的手段,不管历史中军事力量有多强,打赢的本领有多大,打赢了却打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那怎么办?应该像抗美援朝一样,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军国家打怕为止,才算制胜。

②打开博弈视野

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说的“不战屈人之兵”,不派兵刃就使敌人屈服,其实就是势胜,以势取胜比较隐匿,也很复杂,但赢得最彻底,说到底是为赢得有利的和平态势。利德尔·哈特也说过“战略真正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求战斗,还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有利的态势。”

冷战时期突出战胜之道,主要是由于敌我关系比较简单化,博弈的目标主要以赢得战争为主。现在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大国之间不再是非敌即友,这种二元化零和关系,往往表现出非敌非友、亦敌亦友、时敌时友的多元化状态,这种关系实在过于复杂和动态性。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这种势态的复杂多元变化,比如叙利亚战争和利比亚内战中,美俄、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等多方角力,每一场战事都带有利益重组的动机,正在从单一的国家防御拓展为斗争、竞争、合作的综合态势。

美军与阿富汗塔利班作战

再说回阿富汗这块口香糖,当初粘住了速胜又被拖垮的苏联军队,这近20年又粘住了速胜也被拖垮的美军,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并没有被消灭干净,而是被美军打散了,从阿富汗扩散到全世界,这种技术性打赢的局面,虽胜尤败。

而势胜就像老中医抓住病根,辨证施药,运化毒素,消解冲突,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全胜之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保全自己,打败打破敌人,这才是势胜的意思。

当然,美军也不是没有势胜过一次,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伊拉克战争,美军快速推翻萨达姆,就是因为伊拉克人民不抵抗,配合所致,那么多坦克飞机被扔在路边,成了靶子。但美军其实只势胜了一半,后来美军赖着不走,在伊拉克搞霸权主义,又遭到伊拉克人民的反抗,这个反抗过程也得到过伊朗战神苏莱曼尼的多方位协助,这场战争让美军尝到了得势的甜头,和失势作用下的苦头。

最初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来势汹汹的,都打到莫斯科,都自以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吓得苏联人以为要亡国,纷纷奋起反抗,所以进攻者也都快速惨败撤退,就是“战胜”视野蒙蔽了“势败”的危险,败在没有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的那种大势所趋。

③从时刻准备跨向运转态势

蓄势、造势、夺势,是东方传统势胜思想的精华,对应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鼎定乾坤三个境界,这个不用铺开讲,大家也明白其中的意境。

完全不用指明是哪一国、哪一个总统,脱离了造势这个核心,想有所作为就是无头苍蝇,瞎忙一气,弄巧成拙,战术上捡了芝麻,战略上丢了西瓜;如果脱离夺势这个核心,就是打几个胜仗,也并不能从全局上扭转形势,一旦对手实力再长,陷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鼎定乾坤也只是空想而已。

当年匈奴和秦汉争雄近年,前年军事强盛于中原,打了无数胜仗,战果丰厚,但因为无势胜,保不住战果,最终势单力孤。

善于造势的刘彻

汉朝刚建国的时候,也是弱得一批,但汉高祖刘邦自从兵败白登山以后,息兵养势到文景之治,历时3朝皇帝,一直咬着牙忍到国富兵强,蓄势半个世纪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坚持文治武功,内抓皇权,起身布势造势,挥兵控制西域外开疆土,扭转攻守之势,此后年汉朝压着匈奴往死里揍,直到东汉窦宪扫荡了漠北,彻底驱逐匈奴祸害,实现鼎定乾坤。

窦宪扫荡漠北,彻底驱逐匈奴

年后,武力更强的突厥叩关隋唐,仍然是先赢后输,百年争战而势衰,被唐朝彻底击败,突厥部落再次远遁,而唐朝50年主动营造态势,最终以击退突厥而崛起,成为盛世唐朝。

再回过来看现在,我们主动防御旨在“先为不可胜”之势,东方战略传统强调的是后发制人,不是消极应对,不是敌人先走一步我再反击一步,而是比对手具有更强的前瞻性、更大的格局,贸易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后发制人、不对称的情况下,蓄势→造势→夺势,打痛对手,在没有退让的前提下,逼迫对方签下第一轮协议,扭转了初发劣势。

④在运转态势中释放打赢的能力

中国历代无数的天灾人祸,早已积累了深厚的政治智慧,非常懂得因势利导,积小胜为大胜的道理,避免不利态势下的战争,懂得避免陷入战争泥潭,是竞合时代下以弱胜强之道,对手越是强大,越是需要以我之“势胜”克服敌之“战胜”。

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我们忍辱负重前行、韬光养晦的40年,只要我们能够想到的地方,都在拼命准备,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危机感十足的民族,这40年来的多样化、多方位准备,才有了现在的实力,才有了军事行动与外交、经济、对外传播等行动的统筹协调,混合起来博弈,这是比联合作战更大视野的联合行动,既要遏制对手的战争风险,又要给对手下台阶的余地,拉打相结合,这种非对称优势,就是东方大国历史上拥有的丰富势胜经验,面对几近抓狂的对手,战略韧劲将维持现状转向拉动战略格局,让对手无法找到可乘之隙。

迦太基和古罗马作战的绘画

再望向祖先的历史,东方匈奴和汉朝之争,历任匈奴的可汗,个个都是一顶百的猛将;西方迦太基与罗马之争,迦太基的汉尼拔也是世界名将,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致命的政治缺陷,将智慧散落在一个个孤立的战争计划中,缺乏谋划民族崛起大势的军政经民博弈的长远规划。

对比看高下,汉高祖刘邦从建国开始,就意识到战争带来的胜利,必须要从更高的谋略上出发,才能保住战果,所以刘邦带头规划了世代相传,必须筹谋由弱势变强势之道,励精图治,终于在和匈奴的百年博弈中,笑到最后。

在叙利亚,美国被总体实力弱势的俄罗斯、伊朗牵制阻挡,而在经济上发动全球贸易战破坏经济秩序,自取其害,抗疫不力又甩锅失信,接二连三地失去地利人和,虽然它的军事和科技实力,虽然还很强大,但全球霸权已经步入势衰,匆忙从阿富汗撤军就是一个强烈信号。

不多说了,年注定是一个百年异常的年份,在混乱纷争中开启了重构战略格局的历史窗口,这个世界很可能“一超”下降,不管它多么努力抗拒,都得眼睁睁地看着“多强”走强,为我们的势胜提供了机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yjd/231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