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科技组织德国国家科学院IV国际事务
德国国家科学院IV
国际事务
编译:魏露露
编者按
德国国家科学院Leopoldina(简称:利奥波迪纳)于年在德国施魏因富特成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和医学学院。作为一个典型的学者社团组织,利奥波迪纳如今已发展了名各个学科的成员。年,利奥波迪纳被任命为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迪纳的定位是服务于决策者的、针对重大社会问题提供专业科学咨询意见的智库型研究机构。承担两大主要的目标:在国际社会代表德国科学界,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具有科学支撑的咨询建议。
四、国际事务
自年被任命为德国国家科学院以来,利奥波迪纳一直在国际科学机构对话中代表德国科学界。利奥波迪纳与各大洲的科学院保持着密切和友好的联系,有四分之一的成员分别来自30多个国家。
(一)国际合作
利奥波迪纳与伙伴学院和其他科学机构一起,在德国和世界各地组织会议、讲习班、讲座和专题讨论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年轻科学家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这些形式不仅使利奥波迪纳成为全球科学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在国际上联合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政策咨询活动的基础。除了(构建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利奥波迪纳还对与其他国家的学术机构和科学机构的合作持开放态度。利奥波迪纳与巴西、中国、法国、英国、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以及联合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保持着最活跃的合作关系。
1.日本
一段时间以来,利奥波迪纳与日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利奥波迪纳吸纳了一些日本学者为成员,其中包括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村智(Satoshiōmura)教授。
图: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大村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利奥波迪纳在日本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日本学术会议(SCJ)(点击了解更多),这是日本在政策咨询和科学网络方面的重要角色之一。SCJ会向日本首相报告,但保持自主行事,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政治和社会中则代表日本学术界。利奥波迪纳和日本学术会议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科学界的相互知名度,同时也加强两国学者之间的对话。这两个机构还合作提供国际政策咨询,例如为G7(七国集团)和G20(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的科学声明做出贡献。
图:日本学术会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利奥波迪纳还参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论坛(STS论坛)。该论坛由日本倡议创办,旨在将科学、政治和商业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解决当前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利奥波迪纳主席J?rgHacker教授是STS论坛理事会的成员,他参与了议程的制定过程。
2.与联合国的合作
联合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论坛,其个成员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合国的中心任务是确保和平和遵守国际法,保护人权和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所在地,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科学、文化和交流的特殊组织。大约有30个联合国机构设在德国。利奥波迪纳与伙伴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一起,在联合国层面参与基于科学的政策咨询。通过这种方式,科技组织的参与有助于确保将当前科学发现的所有内容都纳入联合国的政治和战略讨论。
图:联合国旗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成功的双边合作基础上,利奥波迪纳及其伙伴学院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联合国层面的科学政策咨询活动。例如,倡议包括“空气污染与健康”,该倡议由利奥波迪纳领导,并得到巴西、南非和美国的伙伴科技组织的支持。作为该倡议的一部分,各国科学院于年6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高级代表以及各国外交官提交了一份联合科学政策声明。该声明随后被反馈到联合国系统。
利奥波迪纳还支持独立科学家小组(IndependentGroupofScientists,IGS),该小组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目前正在起草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该小组的成员包括人口学家沃尔夫冈·卢茨教授博士,参议员和利奥波迪纳的成员。年6月,利奥波迪纳与IGS一起在柏林举办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能力”研讨会。
年至年,利奥波迪纳主席J?rgHacker教授博士是联合国秘书长科学顾问委员会(SAB)的专人成员。该委员会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26名科学家,其任务是向联合国秘书长以及联合国各组织负责人提供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建议。
(二)战略伙伴关系
利奥波迪纳根据双边协议和定期联合活动,与选定的伙伴科学院保持战略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联合政策咨询和科学外交至关重要,且超越了常规的学术交流。利奥波迪纳与中国、法国、印度、以色列、韩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科技组织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1.利奥波迪纳与
中国科技组织的战略伙伴关系
利奥波迪纳与其在中国的伙伴学术机构,特别是中国科学院(CAS)、中国工程院(CAE)和中国医学科学院(CAMS)保持密切联系。合作的目的是提高科学界的相互知名度,加强两国学者之间的对话。利奥波迪纳还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提供国际政策咨询,例如为G20峰会准备发言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利奥波迪纳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些联系是学院固有的,例如,一些中国顶尖的科学家是利奥波迪纳的成员。利奥波迪纳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定期联合举办各种学术主题的研讨会。这些联合活动的重点是对两国都具有社会意义和开拓性的课题,如纳米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出现的话题也会被讨论,例如调查-年欧洲和东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现代化进程就是利奥波迪纳科学研究中心一个已完成项目的一部分。
年,利奥波迪纳与CAE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正式确定了两个机构的长期关系。该协议还包括与CAE关联的CAMS的合作。年秋季在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德个体化医学研讨会”标志着这种更紧密合作的开始。
在国家双边或多边政策咨询方面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如为G20峰会提供咨询——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两种方式,学院可以利用其国际知名成员的专业知识,涵盖广泛的学科,并实现高水平的跨学科工作。
2.利奥波迪纳与
法国科技组织的战略伙伴关系
图:法国科学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期以来,利奥波迪纳与法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年,第一位法国成员、医生夏尔·帕廷就被选入利奥波迪纳会员,如今约有50名利奥波迪纳成员在法国工作。
利奥波迪纳和法国科学院(Académiedessciences)通过其联合活动,促进了对各科学领域最新发展的持续讨论。这两个机构还合作提供国际政策咨询,例如为G7和G20会议的科学声明作出贡献。年签署的一项合作协议反映了密切友好的双边合作。
双方定期组织不同科学领域的专题讨论会,包括新兴的主题。这些活动总能吸引高层次的听众,主题从人文科学(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学院的作用,与皇家学会的联合项目)到医学,再到自然和技术科学。
图:法国科学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个机构经常合作提供政策咨询,例如,在G7峰会之前编写联合声明。在利奥波迪纳的领导下,年,G20国家的科学院为G20峰会准备了第一份联合建议,这是为了响应德国联邦政府在德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建立“科学20-对话”(“Science20-Dialogue”)的任务,以加强科学专家在G20形式中的作用。
法德伙伴关系不仅体现在国际背景下,在法国和德国的国家层面双方也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成果包括利奥波迪纳和Académiedessciences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的功能和组织结构”的联合声明(年)和“关于法国和德国能源转型的联合声明”。后者是由利奥波迪纳、德国工程院(acatech)、法国科学院和法国技术学会为年巴黎气候大会(COP21)联合编写的,并已移交给两国政府。
图:巴黎气候大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政策是两个机构采取联合立场的另一个领域,例如,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和利奥波迪纳联合一个工作组,研究了如何在科学出版物数量庞大的情况下确保科学出版物和期刊的质量。
(三)国际科技组织网络
鉴于全球挑战的复杂性,各国政府和超国家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独立的科学建议。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迪纳在国际科技组织网络中代表德国科学界。通过积极参与,它为国际科学交流和政策建议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科学是超越国界的,是一种国际语言。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迪纳积极参与科技组织之间的网络和联盟。利奥波迪纳在以下国际科技组织联盟中承担重要任务。
1.全欧科学院网络
(AllEuropeanAcademies,ALLEA)
全欧科学院是一个由40个欧洲国家的58个科学院组成的网络。旨在促进各科学院之间积极交流信息,并就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问题向欧洲科学界和社会提出建议。ALLEA不受商业和意识形态利益的影响,为改善欧洲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框架条件做出了贡献。利奥波迪纳自年起成为ALLEA的成员。
2.国际科学院协会
(InterAcademyPartnership,IAP)
图:IAP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IAP的框架下,多个国家、区域和全球科学院共同努力,支持科学在寻求以证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IAP利用世界上领先的科学的专业知识来推动合理的政策,改善公共卫生,促进科学教育的卓越性,并实现其他关键的发展目标。其科学院成员包括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卫生专业人员。
科学院是典型的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构,承认和促进卓越和成就。科学院成员一般是择优录取的,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顶尖科学家中选出。除了其荣誉作用外,学术机构科学院还是重要的民间社会机构,具有向公众和决策者通报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的公信力。它们的公信力不仅来自于其成员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还来自于它们不受既得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尽管许多学会科学院是由国家政府建立的,其任务是为其国家服务,将科学观点引入国家和国际问题,但它们是作为独立机构组成的。
正如国际科学院协会的每个成员科学院在国内都代表着一个权威的声音一样,国际科学院协会下的这种统一的声音旨在扩大科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现在,随着国际社会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yjd/2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