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谁在骂观众汉德克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此文曾在《剧作家》年第6期上发表,有删减及改动)
年12月6日,汉德克出生在当时被德国纳粹统治的克恩滕州的格里芬。年汉德克的两个舅舅在战争中阵亡。年母亲带着汉德克前往柏林寻找丈夫,同年又回到格里芬。年战争结束后,母亲又带着他前往柏林寻找从战争返回后生活在那里的丈夫。年月间,全家从东柏林回到克恩滕州,居住在外祖父母家里。同年秋天汉德克开始上小学。年汉德克转学到坦岑贝格天主教寄宿中学读书。
从汉德克的童年来看,他并没有太特殊的经历,也没有表现出神童般的天赋。倒是战争的时代背景,直接地给予了他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在他日后的小说作品中经常有所表露。汉德克晚年表现一系列的政治评论恐怕也与此有关。年汉德克在“克尔滕大众日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无名的人》。后来进入克拉根福特联邦高级中学就读,每天乘车往返于格里芬与克拉根福特。年汉德克中学毕业。像很多著名的作家那样,汉德克一开始也并不是文学专业出身的,当时19岁的他考入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格拉茨是一个文化艺术之城,有着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拉茨曾是奥地利前卫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像城市公园论坛、格拉茨作者集会以及前卫艺术节“施泰尔之秋”等活动,是格拉茨面向当代艺术的前沿。正是在这样的文艺氛围中,让法律专业出身的汉德克走上了一生都在反判和反思的文学之路。格拉茨大学建于年的格拉茨大学,历史悠久,是维也纳大学之后奥地利第二所最古老的大学。学校里有一个“格拉茨文学社”,汉德克也是这个文学社中的一员。年汉德克开始创作小说《大黄蜂》,并结识了文学杂志《手稿》的主编和作家克雷利兹。同时也为施泰尔马克广播电台撰写文学节目。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的汉德克对当代文学墨守于传统描写的做法十分不满,并撰文严厉批评[1]。在他的《文学是浪漫的》和《我是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人》等杂文中,汉德克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文学是独立的,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的宣传目的;文学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需要突破现实主义和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可见,汉德克在大学生涯里所形成的文学想法已经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美学理念不谋而合。汉德克写作风格另类且先锋,曾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年是汉德克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发表的小说《大黄蜂》奠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基调,也让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当然也有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空洞无物,只是矫揉造作的形式的炫耀而已。同一年汉德克发表他的几个独白式的剧本:《自我控诉》[2]和《预言》以及让他一举成名的《骂观众》[3]。这部作品的横空问世,集中体现了汉德克这个时期反传统的审美追求,它在形式上甚至比荒诞派戏剧还要极端。无论是认同,还是批判,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这种独辟蹊径的“反戏剧”创作,彻彻底底地打破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此后,我们要探讨何谓“戏剧性”时,谁也都不可能绕过汉德克的剧作。因此,“格拉茨文学社”也名声大振,并且成为当代奥地利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重镇。《自我控诉》(季颖硕士毕业作品,年)
年汉德克与利普伽特·施瓦茨完婚。他的短篇小说集《监事会的欢迎词》在萨尔茨堡皇城出版社出版,并发表了别具一格的侦探小说《推销员》。这些作品都是汉德克的文学审美追求的大胆尝试,通过对传统的叙述风格和故事结构的解构,形成独特的语言、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张力。同时,汉德克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时代的反思融进了作品当中。这一年他获得了盖哈德·霍普特曼文学奖。重要的是,他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荒诞风格的《卡斯帕》。在该剧作中,汉德克进一步深化了语言批判的主题,同时创作了因语言而生最后又被语言折磨的寓言式的机器人角色——卡斯帕。也许,汉德克正是要通过一个机器人被异化的过程来质问人的生存悲剧:当人们慢慢适应外在的秩序而得到自己的认同时,其实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必然以被奴役为代价。年汉德克移居柏林,他的女儿阿米娜出生了。这一年汉德克还发表了诗集《德国诗》和《内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内部世界》。年汉德克的侦探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恐惧》诞生,且被搬上了银幕[4],一时走红德语文坛。它不愧为70年代初德语中篇小说的佳作之一,属于汉德克新的叙述风格的开山之作:一方面它依旧延续碰上语言游戏式的叙述,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融入了心理色彩的意识流活动,使得读者对故事的感受更加触动内心。不幸的是,年11月19日夜晚汉德克的母亲自杀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发表于年9月的自传体小说《无欲的悲歌》即是汉德克以母亲因为被异化而自杀的悲剧作为创作的题材。在回忆母亲的过程中,汉德克开创了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而发表于年的《短信长别》也是一部充满自传色彩的小说。那时的汉德克与妻子的婚姻产生危机,正陷入了矛盾重重的困惑中。可以说,汉德克希望通过细腻的自我观察和感受,寻求一种改变自己的方式。所以这些自传小说超越了作者早期语言批判的叙事态度,采用了相对客观的写实风格来演绎“一个心灵的童话”。这时,汉德克不仅个人上实现了艺术上的反叛美学,而且走在了奥地利乃至欧洲文坛的前沿,并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正是这些无可忽略的文学成就,使得他在年11月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重量级的文学大奖——毕希纳奖[5]。年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在苏黎世首演。这个受到广大观众青睐的剧本是汉德克用传统戏剧的模式来创作的,有正常的情节、结构、人物和对白。只是由于人物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独白状态,使得原来的对话交流暂时中止。年汉德克发表了小说《真实感受的时刻》。它延伸了《短信长别》的主题,同样是对充满危机的生存感受推到极致,也因此引起了批评界莫衷一是的争论。其实,这是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更加神秘”的反思。年标志着汉德克这个时期创作巅峰的小说《左撇子女人》发表,为作者再次赢得巨大声誉。后来这部小说被搬上了银幕[6],众多电影和戏剧明星出演了主要角色。年女儿阿米娜前往柏林与其母亲共同生活,汉德克得以抽身去美国旅行,前往阿拉斯加和小说《缓慢的归乡》的发生地——育空河地区。返回时,途径纽约,在那里遭遇了一生和创作中最困难的危机[7]。年元月,汉德克在斯图加特拜访了作家汉娜和黑尔曼·伦茨夫妇之后,才从这次危机中解脱出来。这一年汉德克也发表了危机和克服危机之书《缓慢的归乡》。同年8月,汉德克移居萨尔茨堡,并在萨尔茨堡先后发表了《缓慢的归乡》系列的其他作品。正是这系列的小说让汉德克意识到自己开始重新步入写作正轨,历经丧母和离异风波的生活危机得以化解[8]。年汉德克翻译斯洛文尼亚文学作品,并从此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文学翻译。同时,他似乎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