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美国的ldquo币缘战争rdquo
听不懂新闻,看不清局势,时政谈话无从插口?现在可以和这些困窘说拜拜。
无论你是大学生、公务员、企业管理者、普通老百姓,了解当前的世界格局,国家安全战略、叙利亚战争、货币战争~~~~~~当今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年,中国将在大局上做什么调整?我们普通人如何跟随国家的脚步,共享国家的红利?
年下半年开始,科索沃的局势开始迅速恶化,此时欧元正呼之欲出。年1月1日起欧元开始正式发行,同年3月27日科索沃战争爆发。随着巴尔干战火的燃起,西欧在太平了六七年后再次被推到了“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当时人们对冷战的恐怖记忆还没有忘却,而这一次又是实实在在的“热战”,普通人对此的恐惧是不言而喻。潜在的风险造成了新一轮的资本外逃,欧元与美元汇率从最初的1.1∶1一直跌倒0.9∶1,截至年3月份,共计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欧洲资本逃离欧洲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笔者最初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曾把科索沃战争看做是美国针对欧元的一场阴谋。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或许我们应当称之为“阳谋”更为合适。什么叫做“阳谋”?就是你明知前面是陷阱甚至是无底的深渊,可还是必须要走过去往下跳,因为你别无选择。
德法两国决策层应该不会愚蠢到在战争开始前预见不到欧元前景的程度,真正的问题是,即便他们心里一清二楚但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西欧在军事上没有能力单独应付哪怕已经大大衰弱了的俄罗斯,所以必须依靠美国。因此,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打多久,这些问题的主动权都在美国手里,你想等欧元站稳脚跟以后再打,到时候美国就不会陪着你玩了。再直白一点说,从欧洲逃离到美国的那1万多亿美元资本其实就是西欧给美国的“赎身钱”。当然,关于给多还是给少的讨价还价欧洲还是搞过的——战争期间法、德曾连续几次要求投入地面进攻,这就是想宁可多死人也要尽快结束战争,因为早一天结束战争其实就是早一天结束资本流失。但这只是一个具体的定量的问题,总之“赎身钱”是必须要交的。而且最终显然西欧国家也没从美国那里“讲下价”来,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紧不慢地持续了长达78天。不单如此,在大量资本流入美国之后,美国政府又声称是“为了欧洲的和平,美国才打这一仗”——于是欧盟还要支付四分之三的战争费用,而科索沃的战后重建欧盟同样也要拿大头。
欧盟愿意掏这么大一笔“赎身钱”,也证明这笔交易在欧洲人眼里其实还是合算的。流失的资本是“鸡蛋”,而换来的则是“母鸡”——在本章前面我们曾提到过,随着东欧国家的加入,欧盟内部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垂直分工体系,而细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个体系其实还缺一块,就是原材料。资源特别是能源,是欧盟经济体系的一块短板,同属欧洲的俄罗斯倒是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但让这么一个掌握着1万多枚核弹的大块头加入进来显然是西欧国家所无法接受的——你进来了,那其他人就统统成跟班了。如果完全掌握巴尔干半岛,那么欧盟就拥有了一条完全排除俄国人影响的资源通道,如此欧元经济圈就真正完整了,欧洲的“货币割据事业”将因此向前迈出一大步,在“占山”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称王”了。
年6月2日,米洛舍维奇最终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这意味着南斯拉夫最终屈服了。在美国一极独大的大背景下,处于弱者地位的南联盟做出这种屈辱的选择只能说是无奈的。之后在6月3日,南议会接受了这份协议。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10日,北约正式宣布停战。此时在法德等国眼里所看到的是:在支付了高昂的代价之后(当然是指流失的资本,在南联盟伤亡的人民他们是不会计入任何成本中的),“母鸡”总算就要到手了。
而到了12日凌晨,事情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俄空降兵近卫76师的名士兵乘着夜色,赶在北约部队之前抢先占领了普里什蒂纳机场。从那一刻起,一切都几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钉子”还是没有完全拔掉。欧盟的“鸡蛋”已经给了美国人,可他们梦寐以求的那只“母鸡”在到手前的 一刻却飞走了。回忆一下年2月28日多国部队在巴格达城下突然终止进攻,我们对普里什蒂纳机场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当然,我们只能说两者的客观效果是一样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当时原本计划要进驻普里什蒂纳机场的英军行动迟缓是在故意“放水”。但是美国在事后对俄罗斯的这一行动确实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相反,在7月11日美军还主动把科索沃东部的部分防区移交给了俄军。这里未必一定有什么阴谋,不过说美国乐于见到俄罗斯继续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存在,进而顺水推舟恐怕是不为过的。从利益角度说,一个要自立门户的欧盟本质上和要统一阿拉伯世界的萨达姆一样,都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币缘战争”这一提法,笔者最早是在王建先生所著的《新战国时代》一书中见到,这里借用了过来。所谓“币缘”是相对于“地缘”而言的。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它的货币霸权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越南战争,都是靠它的货币霸权为战争进行融资,而这两场战争的直接目的则着眼于地缘,货币霸权是为地缘政治服务的。
到了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后面要提到的伊拉克战争,战争的目的则简化到只是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战争直接的结果就是中东和欧洲的资本为了规避风险而流向美国,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形成了一个“美元支持美军,美军保障美元”的正反馈。至此,打仗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资本家获得利润,从国家层面考虑的东西反倒不多,战争本身就成了资本家们的一种赚钱的买卖。虽说之前美国参与的几场战争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给资本家赚钱创造条件,但那时远没有现在这么直接。
在这里我们总是提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的整体氛围是在向右转,资本意识在决策中事实上压过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而纯粹的“币缘战争”的出现正是这种状况的一种极端体现。
这种所谓的“币缘战争”存在这样一个特点:战争的打击对象和真正的目标未必就一定重合。科索沃战争中遭到轰炸的是南联盟,而最终战争却打压了欧元,让欧洲资本流向了美国。现代经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国际合作——由几个国家组成一套垂直分工体系,或者也可以叫“××经济圈”,这个圈子或大或小,共同点是圈子里面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都会受其产业链上其他上下游国家的影响。因此美军也就无需直接打击你,只要选你体系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动手就可以了。
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抵御美国的“币缘战争”就需要做两件事情: ,让自己的武装力量控制范围能够涵盖自己所主导的经济圈;第二,在本国内部建立起一套由高到低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体系——后一条是对于大国而言的。
分享、点赞、在看、留个言、点个广,总要搞一个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