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军事课千问什么是军事谋略思维

发布时间:2021/5/3 1:10:45   点击数:

(续前文)

第二,科学运用关系思维思考信息化战争作战方法。我们还是回到主要讲用兵谋略上来。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作战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运筹信息化战争作战方法的军事谋略思维方式也要变化。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派出了F-16战斗机,南联盟派出了米格-29战斗机迎战。米格-29的作战性能远远超过了美国的F-16,但是战斗结果是,在短短的4分钟内,就有多架米格-29被击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非常简单,南联盟的军事信息系统太落后,美国的战斗机靠的不是单个战斗机的性能,而是背后北约强大的军事信息系统的支撑。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信息化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对抗,已经不是单一平台的实体对抗,而是转向了“关系对抗”,也就是一个包括军事信息系统、军事指挥系统和作战平台系统互相融合的体系对抗了。所以在信息化战争中谋划作战方法,不再主要是   先简要谈谈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问题。思维方式总体上讲无非就是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两种而已。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的思维方式。二者的关系是:线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深入思考,探究到事物的本质。非线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进行非线性思维,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线性思维即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线性思维方式是目的,而非线性思维方式是手段。由于大千世界本身主要是非线性的,所以非线性思维有取代线性思维的趋势。

  美国航天员当年在太空中用圆珠笔写不出字,于是美国宇航局秘密攻关解决了这一问题。庆祝之余,有官员问了一个问题: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中用什么笔?后来情报人员终于搞清楚了,苏联宇航员在太空用的是铅笔。这就是美国线性思维的笑话。

  由于线性思维就是一种直线、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军事谋略思维中容易犯错误。例如汉武帝曾经设计了一个“马邑之谋”给匈奴单于设了个圈套,他让大将王恢率领30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让富翁聂壹去欺骗单于说他能斩杀马邑的地方官员,让单于获得城池。单于率领军队走到离马邑十里地时,觉得有点奇怪。他发现附近牲畜非常多,却没有放牧的人,于是派人抓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是去马邑视察的一个小官员,他发现前面有大军埋伏,心里害怕就躲藏了起来,结果被匈奴人抓住了。他告诉了单于这个发现,单于急忙退兵。结果是汉武帝的精心设计的陷阱,就因为一个偶然的意外流产了。这就是军事谋略思维中线性思维的弊端,它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一维度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而非线性思维则往往不按照线性思维的直线走,不按照通常的逻辑思维走,而是注重各种因素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注重沿不同的思维路径思考问题、注重各种细微变化和偶然因素的巨大影响,所以它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就是非线性思维方式。我们的军事谋略思维,应当以非线性思维方式为主。我们思考军事谋略,不能只一厢情愿,不能只有一手准备,而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对各种情况都要有应变的措施。如果汉武帝考虑到了设伏不成,还有其他的应对措施,就不至于30万大军劳而无功了。例如采用追击战,在别的地方设伏或者事先派兵截断敌军退路等部署,是完全可以大量歼灭匈奴军队的。

  我们运用非线性思维方式来系统思考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法,就是要把敌人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对待,要把陆、海、空、天、电磁和信息网络及认知空间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既要谋划局部,更要谋划整体,既要思考顺利时如何办,也要思考不利时如何办。总之,要立体思维而不能直线和平面思维。

  例如我们思考未来中日海战,如果只思考海上怎么作战而不管陆海空如何配合,就是线性思维。笔者甚至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我们首先根本不必和日本在海上和空中作战,只要用战略和战役导弹,把日本的重要军事和经济实施打瘫痪就可以了,然后再在海上收拾残局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采取非对称作战方式与对手作战。而对付美国可能的干预,我们只需要显示使用一切手段与美国决战到底的决心就可以了。      

第四,要科学运用动态思维方式思考信息化战争作战方法。系统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整体思维方式和非线性思维方式,也是动态思维方式,军事谋略思维活动一定要科学运用动态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例如前面讲了军队建设的谋划,我们科学设计了未来二三十年的军队建设愿景,实现后当然我军的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但是其他国家的军队也没有睡大觉,他们也在调整发展。所以我军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也必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目标,不但要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而不断调整,也要根据对手战斗力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军队建设的筹划没有一劳永逸的,必须运用动态思维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动态的规划。

  就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法方面的谋划而言,也必须运用动态思维方式来系统思考军事谋略问题。例如毛泽东当年筹划的淮海战役,一开始是小淮海战役,规模没有那么大,后来在粟裕的建议下,军委和前线指挥员反复商量,最终把小淮海战役演变成了60万对80万的大淮海战役。毛泽东导演的炮击金门作战,一开始只是要摸清美国的底线,后来就调整为声援蒋介石保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并且明确告诉蒋介石我们怎么打,蒋介石也心领神会地予以配合,双方打了一场持续20年之久的戏剧表演式的战争,这期间的作战方法和军事谋略对抗,都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我们的军事谋略思维也是要特别重视动态思维方式的运用。不但要根据交战双方的作战进程和方法而不断调整,也要根据相关国家的态度和措施变化而不断调整。尤其是战场作战,除了人的头脑的思维要动态变化,还要利用军事信息系统和各种武器装备中的数据链系统,动态捕捉战场情况,近实时地变化战略战术。总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进行军事谋略思维,既要从整体上思考,也要在动态中思考,整体与局部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才能科学决策,制定出符合战争发展的军事谋略来。

南大杨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218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