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青春力量,为党发声记者节系列活动之观影活
记者节系列活动之观影活动观后感获奖名单出来啦!
经过筛选与老师最后的评分最终评选出以下同学的观后感获奖颁奖的时间地点会后期公布获奖名单一等奖:21广企三鲍慧敏二等奖:21汉一王竹筠21广企四秦嘉良三等奖:21广企三解冰倩21汉一刘燚21汉一段浩云一等奖
Relyonyourself
做记录新时代的全媒人才
——观瑞士纪录片《战地摄影师》有感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纪录片开头这句字幕便深深触动人心,战地摄影师纳切威将自己安危抛之脑后,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一次次咔嚓的快门声,一张张视角独特的灰白相片,相片里的主角一张张痛苦悲泣的脸,眼神里的惶恐无助,尸体遍野,满目疮痍,都真实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纳切威本人说他是直面危险,感受人们悲痛情绪,踏着尸体前行的。他是战争的揭露者,是贫民区的见证者,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到那里,同时他又很庆幸大家都在时他也出现了。正是这一个个舍命贴近事实一线的摄影记者,才让身在和平幸福国度的我们了解到,在他国依旧有残酷黑暗的战争,有饥寒交迫的难民。他们的声音与需求才被人们听得到。我们控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才倍加珍惜如今美好安宁的生活。
今年是第22个记者节,记者节是职业性节日,今天的记者们,想必如往常一样,依旧奔忙在各个角落,追逐着这个时代的光与热。都说记者就是“六边形战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凌波微步”,即使扛着大小相机,也要轻松地来回转变阵地,会“斗转星移”,第一时间争夺采访直播“c”位,会“上天入地”,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场战斗,离官兵近一点,离炮火近一点。这些无疑是对记者的真实写照。
犹记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好记者提出的“四力”要求,“脚力”是四力之首,不但指能够做到出差说走就走,而且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情,想要真正了解民生民意,就要实际走访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奔赴新闻现场,开展深入生动的报道,为了讲述动人精彩的脱贫故事,有些记者俯下身,沉住气,挨家挨户走访贫困乡村,向当地人民真挚传递温暖,向上级领导真实反应民情,做接地气的“战地”记者,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练好“脚力”,就要坚信“新闻是走出来的”,要走出编辑室,走到群众中,让采访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触及各行各业如此方能行得远,走得快。其次便是“眼力”,好眼力就是要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明辨是非,分清主次。看得见弱势群体的需求,看得准国家发展大势,看得深新闻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在提升“脑力”,一个冷静锐利的头脑是每个新闻人应具有的,立足思想高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方案,贡献智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笔杆与枪杆齐飞,揭示了笔杆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应优化“笔力”,写好每一篇稿子,重申每一个散落的常识。写精炼易懂的文章让百姓了解国家大事,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清。习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队伍的殷殷嘱托是每一个新闻人要不懈奋斗的目标,更为心中有记者梦的年轻一代莘莘学子指明了努力方向。
随脱贫攻坚干部一道上山下乡,记录大小村落脱贫故事的是新闻记者,同医务工作者一起逆行出征奔赴一线,记录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亦是新闻记者,他们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奋进力量,是可爱可敬可信的人们。
记者,永远在路上,在学习的路上,在报道的路上,记者是个“杂家”,要对任何事物保有高度热情与好奇心,永远探索,永远前行。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节日,是对荣光的铭记,也是对使命的呼唤。在记者节之际,致敬每一位好记者,是他们用铅头与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光,激励我们一路高歌,不断前行!
级广电校企三班鲍慧敏二等奖
Relyonyourself
记录伟大时代传播中国声音
——《战地摄影师》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在班里观看了影片《战地摄影师》。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记录片,我在看了它之后,被它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所震撼。影片内容讲述了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在二十多年里到世界发生战争和冲突的地区进行拍摄的故事。出入于战火纷飞的他没有什么安全防备,既没有安全帽,也没有防弹衣,他所有的装备只不过是一件白色衬衫和老旧的牛仔裤,还有缠绕于腰间的摄影器材。但是,就是这样的装备却能通过一张张照片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引起人们极大的共鸣。我认为,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是把一个微型摄影机架在纳切威的相机上面,让我们观众与他有同一个视角去看眼前的乱象,从而做到感同身受。好像我就是在现场的摄影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真切切。当他拍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母亲时,我们感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当他拍摄在垃圾场捡垃圾的小孩时,我们切切实实的为那些孩子们痛心;当他拍摄生活在铁道旁的贫民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无奈和不幸,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他的种种拍摄,无一不让我们身临其境,痛彻心扉,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纳切威如战士一样出生入死地去拍摄,而且一拍摄就是20年。难道对于死亡,他不恐惧吗?难道他不知道记者的任务只是拍摄,不一定非要让自己身临险境吗?直到影片中纳切威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他这样做的意义:他说:“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对于死亡,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他也不例外。但对于这些,他更多的是对记者工作的热爱。记者,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一团揭示真相的火种,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记者,用他们的身躯,扛起了记录事实真相的使命,让事件真相浮于水面,擦亮人们的眼睛。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意识到,摄影不应该只是记录美,还应该在记录真实的前提下去记录和讲述故事。而我们作为文化传播学院的学生,身上肩负着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与责任,更要坚守这种战地摄影师的精神,在这伟大的时代,用自身责任,记录这伟大时代,传播中国声音。级汉文一班王竹筠
Relyonyourself
《战地摄影师》观后感
今天的晚自习,班内有组织的观看了《战地摄影师》这一纪录片。该影片在向世界展现战争的残酷现实的同时又为人们展示了摄影的新视角,可以说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纪录片。在那台小小相机的带领下,我的心仿佛依旧在那些地方徘徊,难以平息。
《战地摄影师》顾名思义是围绕着战争和摄影的主题展开的。将战争与摄影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主题完美地结合,题材不失新颖且发人深省。影片内容讲述了詹姆斯·纳切威这位摄影师,二十多年里奔赴世界多处发生战争和冲突的危险地区进行拍摄的故事。即使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冰冷一面,依旧没能让他停止出入各个危险地带。至于他的形象,沧桑的面孔下让人一点看不出他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人。一条老旧的牛仔裤,一件单调的薄体恤,唯一突出的,或许就是腰间的那个笨重的老式相机了。可就这样的一个人,却无数次按下快门,拍下了其他人不敢拍下的东西。朋友口中,他是一个恐怖的人,恐怖在他痴迷于战地摄影且乐此不疲,恐怖在他敢做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且不言放弃。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角度,大多是把一个微型摄影机架在纳切威的相机上面。也正因为如此,每个观众都有机会置身于相机面前的世界,更直观的去感受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生死离别。而在经历过这种种的观众,心灵难免不会为之震动,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令我最为触动。在战乱过后的波斯利亚,当纳切威拍摄那刚刚因为战争失去儿子的老母亲时,老母亲泪流满面,难以维持站立,甚至连去抚摸儿子棺椁的勇气也没有。战争的残酷无情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亲人的生死别离让人亦不免揪心。类似以小见大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镜头来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在纳切威为生活在铁道旁的贫民拍照前,可能没有人想过,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在这般境地下生存,却依然能保持一种较为乐观的心理。当拍到独臂独腿的那位难民父亲时,纳切威给了他很多特写。与其说是他的生活处境更适合拍摄题材,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纳切威对在如此环境下依旧顽强生存的他的一种尊重;当镜头转到巨大的垃圾场时,眼前的景象再一次给予人们心灵沉痛的打击。大批的孩子背着足以装下自己的破损箩筐,在垃圾场不知疲倦地翻找维持生计的衣食用品。有的孩子甚至跟随着运作的铲车前行,他们无惧死亡吗?并不是,答案只是因为他们背后还有依赖着他们的家庭,仅此而已;当他来到双方军区仍在交战的混乱地带,眼前的一幕幕,揭露了人性的至暗时刻。大量无辜的难民被殴打致死,原因竟只是“没有加入他们”。当人们连选择的权利都已丧失,这样的国家还是真实存在的吗,生活在里面的人民还会有幸福感吗?然而就是这样的骨感的现实,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家的我们所无法想象也不愿接受的。这也正是纳切威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敢拍,敢去用一张张照片向世界讲述镜头前无数的他们的故事。如果要问为什么纳切威比别的战地摄像师更有成就,答案或许是:他靠的更近吧。
看完纪录片前面大量的苦难镜头后,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纳切威,一名本该在美国安居乐业的摄影师,却要如战士一样奔走在世界各地的危险一带。直到最后他穿上正装站在摆满自己照片的展厅时,我心里似乎有了一个答案。是在呼吁,更是为了呐喊。而无论是在呼吁亦或是呐喊,看过前半部分影片的人,此时心里应该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或许,他自己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吧。纳切威有过这样的一段独白,他说:“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是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没有人能坦然的接受死亡,但总会有人去接触死亡。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黑暗与丑陋不会被深埋于世。这是纳切威的工作,是他的坚持下去的源泉。鲜活的照片就是恰当的记录瞬间,或许只有拿起相机去拍摄,才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站的不够近。”短短一句话却足以体现出无数战地摄影师对战地现实纯粹的纪录片,让生活在表面和平,背地里却暗潮汹涌的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想以此片,去致敬纳切威那样的平凡的巨人。
级广电校企四班秦嘉良
三等奖
Relyonyourself
观《战地摄影师》有感
今年的十月八号是第二十二个记者节。一直以来,记者们以镜为锋,以笔为剑,用摄像记录人生的足迹,用镜头捕捉真实的生活,用话筒采访事实的真相,用灵魂奉献钟爱的事业。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穿梭在各个危险的地带,记录下一张张惊心动魄的场面,揭露出不为人知的黑暗,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我们懂得了如今生活安定的不易,对于和平应该更加珍惜。
《战地摄影师》是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角度记录下的视频,主要拍摄了科索沃战争后的社会状况,南非贫穷人民的生活状态等等。视频中经常出现一名男记者拿着摄像机对准灾难后的人民进行拍摄,他就站在废墟中看着哭的死去活来的灾民,一次又一次的按下快门。对于这样冷漠的记者,我感到非常不舒服,虽然鲁迅先生曾言:“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他这种近乎机器人式的淡定让我觉得他对生命是蔑视的,战争的残酷在他眼里也只是工作的素材。对于这种普遍的误解,他在一次采访中解释道:“我在拍摄的过程中话很少,因为我在用心感受。”照片包含着摄影师的感情,通过他一张张黑白的、凄惨的作品中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孤独与痛苦。
平常人认为随便拍摄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灾民来说却是一种救赎,这意味着会有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2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