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媒评上海面对的是一场什么样的生物ldq
最近一段时间,收到外地朋友的问候,大致都是关心我现在的生活情况。在他们眼中,按照中国主流的防疫路线来衡量,上海的疫情已经失||控了。
其实,3月初隐隐听到某宾馆出事到中旬,我还真没这种感觉。这是出于对张医生关于动态清零和趋势判断的信任。感到事情开始起变化,应该是中下旬核酸检测开始启动以后,每天的确诊数量,极速上升。
25日新闻发布会上,张医生说拐点或将来到,上海防疫之路长且远。随后,据传京城来沪指导防疫,各方医疗驰援,相继到达。今天,感染人数再创新高。朋友圈依然还是各种抢菜、居家隔离的信息,漫天飞舞。
各种谩骂,出现在张医生微博下的评论里。
没有这个必要。不过,我有个直观印象。连续几日的上海新闻发布会,露面的几乎都是专家,少有行政领导。专家主导上海防控疫情的基本路线,这个判断,不算过度解读。
三月之前,哪怕是过年期间,上海的疫情防控,仍受到媒体和网民的追捧:网格化管理和精准防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生活的平稳运行。我想,任何在上海生活的普通人,这两年间能深刻感受到,工作和日常娱乐受影响的程度,要远低于其他城市。
然而,我有些疑惑的是,会不会因为这种在全国大一统的社会主义防疫路线之下稍微有所滑动、且至少在表面上取得成效的上海模式,让本地专家组成员放松了警惕:虽然不至于出现大陆医疗队进驻香港竟然被“嫌弃”,无法进入防疫核心的现象,可上海基层的防疫举措,是否因为这种“自豪感”,而疏于管理?(太多与此有关的负面情绪,早已在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2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