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中欧关系新动向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
中欧关系新动向: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
TheLatestTrendsofChina-EuropeRelations:ReportandAssessmentofCOVID-19Outbreaksin17CEECs
(No..10.27-10.28)
疫情大数据
中东欧17国新冠肺炎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说明:海外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
本期目录
1.黄平:如何看待英法德对华为的不同态度
2.郑春荣:转型中的德国:《德国发展报告()》
3.张骥:欧盟如何才能尽快找准战略定位
4.张莉,闫佳琦:“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欧盟形象建构
5.邴雪:匈牙利智库看黑山共和国议会选举
专家观点
黄平博士(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
如何看待英法德对华为的不同态度
在对待华为及其5G技术上,欧洲国家内部的分歧很大。首先是英国,明确站队美国,禁用了华为。法国财长在在发言强调不会禁止华为在法投资5G的同时,也不忘声明要维护法国“战略与国家安全利益”。德国则多次表示5G建设并不会禁止华为的参与。针对华为,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美国压力下纷纷做出了不同的表态,华为只是一个具体个案,或者叫做风向标,这也意味着在高科技领域里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背后的问题还在于,科技和信息技术也在全球化。在19世纪中期英国主导的那一轮全球化、还有后来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的全球化过程中,还主要是以贸易、商品、物流、资本等的跨国跨区域流动,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这轮全球化中,越来越明显的是贸易、商品、物流、资本大幅度高速度跨国跨地区流动的同时,技术、信息、服务也进入全球化或区域化,既快速流动,也不断分享、也共用,技术创新很快,而且新技术很快就能为广大的普通人所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本身更是如此,高速发展,高速流动,高速分享,而且是巨大规模(包括云技术、云空间)的横向流动与快速分享。
本来这轮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美国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科技与信息全球化流动面前,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如何与这样一个高速信息化时代相适应?这样,问题就不只是美国是否会联合欧洲对付中国、其对华政策是否一致的问题。当然美国与中国矛盾纠纷不仅有贸易纠纷,科技是一个更重要的领域,从中兴到华为两个个案就可以看出来。现在跟进美国打压华为最紧的是英国,其他国家也不能说就不会跟。法国刚刚表示现有跟华为签订的合约合同,两三年、最多三五年就要终止,终止以后就不再续签,所以法国财长说要考虑法国的战略与国家安全利益,也不仅仅是一句敷衍美国的空话。
至于德国,第一,二战中德国是战败国,这个意义上说它没兴趣、没资格也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去当欧洲的(更别说世界的)道德导师。第二,德国有一套它认为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战略,那就是更多地在欧盟里发挥作用,而不是德国一家独进。现在英国脱欧了,德国则是更多地把自己的国家利益融入到欧盟里,所以直到现在它不止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倡导者、践行者,而且它连马克也宁愿放弃,来推行和维护欧元的地位。
各个欧盟国家确实各有各的角度和考量,对于任何具体事情,都很难做到内外政策完全一致,这从前一段如何安置难民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现在德国是欧盟里最主要的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并实实在在地要推动“全欧洲(统一的)对华战略和对华政策”。德国并不主张欧洲这么多国家各有各的做法,而是主张整个欧洲实行一个共同的对华战略、机制、政策,所以它对中国搞“16+1”、“17+1”也非常疑虑或带头抵制。
从今年7月1日起,德国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为期半年,这半年也是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德国最后一次当轮值主席国。如果没有疫情,默克尔就要主导有史以来第一次“27+1”领导人会晤。过去,我们一年一度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是我们的总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的会晤。德国这次当了轮值主席国,本来在下半年九月要主导“27+1”,即欧洲各国与中国的领导人会晤,这样来体现所谓的“全欧(一致)对华”,而不是各个国家分别对华,也不是“16+1”、“17+1”。
所以,德国一方面有自己的国家考量,另一方面又是力主欧洲一体化,包括共同对外(不只是对华),而不希望一个欧洲有多种声音、多种政策。
现在华为这件事还没完,其他的事也上来了,接下来不仅是法国、德国,还有很多欧洲国家,究竟在华为问题上、在美国对华出现重大战略改变背景下的其他问题上(例如我们在香港实施国安法问题等),有多少欧洲国家还能扛得住、还能坚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外交路线,都还有待观察。
至于德法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欧洲一方面推动一体化到现在60余年,从年3月《罗马条约》开始算,对于欧洲来说,60几年可以说长也可以说很短,60多年来也是磕磕碰碰,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华为、对一带一路以及整个对华政策怎么调整,各个国家能不能有共同一致的政策与态度,也是欧盟内部不断磨合的一个过程。最大的外部因素当然是美国改变了对华战略,另一个因素就是在客观上,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以我觉得,具体到华为这件事,要把它纳入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范围里面来看。一些欧洲小国可能比德法这些大国会更主动跟着美国走,还有一些国家也可能挺到最后。现在欧盟国家有一些在对华关系上,至少也有自己相对比较独立的考量、角度、利益,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只是华为问题,包括香港、台湾、新疆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见解与考量。
英国不只是在华为问题上“独树一帜”,在香港、西藏问题上,英国作为老牌殖民主义头号大国,也一直都有一套它的所谓战略。
英国一直是既在欧洲又不在欧洲,对欧洲、欧盟若即若离、貌合神离,现在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过去英国虽然是欧盟的主要国家之一,但它既没有加入申根,也没加入欧元。脱欧以后,它当然不再是欧盟的一员,但它还是欧洲的一个大国、还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还是个欧洲的核大国,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也没有因为脱欧就变成一个地方小国了,它的目标甚至是想要变成更大的、跨越欧洲的“GlobalBritain”(全球英国),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但是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在,包括它在“五眼联盟”中的地位、它与其他英语国家的关系、与广大英联邦国家的关系、与它的前殖民地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我觉得,英国也在重新定位自己。脱欧以后,对英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英美关系。其次是它怎么处理脱欧后与欧盟关系,因为它毕竟还是在欧洲,只是隔一个英吉利海峡,利益纠缠并不能从此完全切断,而且它也不愿意切断。过去是若即若离的话,以后更是剪不断。
另外,毫无疑问英国的对华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原来对于华为,英国其实还在犹豫,还没有那么确定,因此华为的欧洲总部也设在英国。结果在香港问题上美国这么一通指手画脚,英国又在香港问题上摆出要负所谓“道义责任”的姿态。由于香港问题,在华为问题上英国显得更坚决了,但约翰逊首相最近讲话也说,他不会简单地把中国当敌人,也不是天生就要以中国为敌,还是要和中国作伙伴、与中国合作。现在中英之间最突出的是香港问题,历史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英国与中国的分歧一直存在,只不过这次香港问题上中英分歧表现得最突出。至于英国能不能转身,过一段时间能不能相对更实事求是一点,更符合英国本身的利益一点?或者是在当下氛围下,看上去还会简单地跟着美国走?因为蓬佩奥刚去了英国,究竟他们谈的除了对外公开的内容,究竟他们达成了什么,美国对英国有什么新的施压也好拉拢也好,都有待观察。
郑春荣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转型中的德国:《德国发展报告()》
《德国发展报告()》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是针对年德国的发展,即“默克尔4.0”的第二年的情况进行分析,这也是德国逐步迈向“后默克尔时代”的一个转型期。德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也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包括当时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德国的经济在外部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呈现了走弱的趋势。外交上,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对自己在欧洲的责任,包括在世界上欧洲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德国需要在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推进欧洲战略自主、实现让欧盟成为全球行为体的诉求。我们经过讨论,把这本蓝皮书的主题定为“转型中的德国”,这个转型不是一年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今年的德国蓝皮书和往年相比,结构上稍微调整了一下,增加了一个形势篇,以后每年的蓝皮书都会有一个形势篇,以便于大家对过去一年的形势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在政治专题篇,本书有执政中期的述评,有德国专业人才移民法的分析,此外,因为德国退出煤电,这也是一个转型,在原来能源转向的基础上更加地绿色化,这个过程当中它的背景和举措影响也是我们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