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国际政治学杨迪漆海霞外国干涉族群冲
作者分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欢迎加入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术交流,资源共享
公告
关于成立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公告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合并为一,更名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简称国关院,英文名称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Relations,TsinghuaUniversity,英文缩写TUIIR。特此公告。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年1月13日
内容提要
一个国家干涉别国内部的族群冲突,往往会诱发国际冲突或者战争。问题在于,一国为什么会干涉别国的族群冲突?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一些国家自身的分离主义威胁会抑制其干涉别国的族群冲突,但这种观点遭到其他学者的反驳。也有学者从相关国家的安全、实力的角度来分析其进行干涉的原因,然而这些研究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并且没有体现出有关族群本身的特性。还有一些研究则从族群认同、族群构成等因素考察了身份、认同等特性,同时还涉及对干涉的决策过程的分析。笔者将对以上研究做详尽的综述,以期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在族群冲突上不同国家干涉行为的差异。
1引言年11月下旬以来,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年2月22日,乌克兰政局在一日之间上演了惊天大逆转,亚努科维奇被解除总统职务,反对派全面接管政权。最初民众只是抗议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到如今则演变为全面的政治与社会危机。
有人认为,乌克兰当前的动荡局势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在乌克兰总人口中,乌克兰族约占77%,俄罗斯族约占20%。
乌克兰族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西部,而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在乌克兰的东部。长期以来,乌克兰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语言、宗教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的隔阂,加之历史上一些事件的影响,在部分乌克兰族人和俄罗斯族人中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
乌克兰独立后,西部的乌克兰族人希望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关系,而东部的俄罗斯族人则希望维持同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可以说,族群问题是乌克兰政治动乱和社会割裂的一个重要根源,同时也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在乌克兰中央政权“变脸”之后,局势的焦点转向了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克里米亚曾经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年,为了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曾于年宣布独立,后来在俄罗斯的调解下成为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半数以上的人口是俄罗斯族人。
年3月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授予总统普京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军事力量的权力。普京在致联邦委员会的建议信中说:
“鉴于乌克兰局势异常,危及俄公民、同胞及根据国际条约驻扎在乌克兰领土(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俄军官兵的生命安全,根据俄联邦宪法第条,谨向俄联邦委员会提议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联邦武装力量,直至该国社会及政治形势恢复正常。”
3月18日,普京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签署条约,规定自当日起,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3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同美国国务卿克里的会谈中表示:“莫斯科认为,法西斯分子巳经掌握了乌克兰的权力,危及到了俄罗斯族裔代言人的安全。
莫斯科会保护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族裔和他们的代言人的权益。”进入4月以来,乌克兰东部一些城市的政府大楼被亲俄人士占领。4月13日,乌克兰代理总统图尔奇诺夫在电视讲话中对国民说:“俄对乌发动的战争已然打响,鲜血巳在流。”乌克兰危机及俄罗斯的行为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事件。
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自独立起就面临着族群对立。年底,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因为制宪问题而发生严重流血冲突。
冲突中,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分别支持岛上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年7月,塞浦路斯发生政变,土耳其以保护岛上的土耳其族人为由出兵塞浦路斯。在东欧,年12月,摩尔多瓦的俄罗斯族人与摩尔多瓦政府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驻摩尔多瓦第14集团军以保护俄罗斯族人为由介入了这场冲突。
这些事件的相同点在于,一个国家为了支持或者保护自己的国外同族,而有可能干涉别国的族群冲突。然而,在相似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出兵干涉别国的族群冲突。
如,当科索沃的阿族与塞族发生激烈冲突时,阿尔巴尼亚也没有动用军事力量帮助科索沃阿族。同样面对陷人冲突或者被侵害的国外同族,为什么一些国家采取了干涉行动,而另一些国家则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将回顾并梳理学者们的既有研究。?本文首先对一些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然后进入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依次评述相关国家的分离主义威胁、安全、实力、共同的族群身份、族群认同以及族群构成等因素对其干涉别国族群冲突的影响。
在梳理既有研究脉络的同时,本文也会指出这些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及笔者提出的一点设想。
2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一)族群
“族群”EthnicGroup)指称一种社会群体,“既可以指具有由共同的语言、地域以及心理素质等物质的人所构成的文化、民族群体;也可以指由独具某些特点(诸如国别的、次文化的、宗教的、种族的)而有共同来源、共同历史的人构成的群体”。拉贾特?甘古力RajatGanguly)对族群的定义与此相近。
他认为,族群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包括语言、音乐、食物、服饰、习俗)、相似的人种特征、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历史的一群人,并且他们在心理上强烈地归属于这一群体。
与“族群”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民族”nation)国内对“民族”的一种解释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对“族群”与“民族”这两个概念的辨析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探究这两个概念哪个更准确。鉴于汉语中“民族”不止一个含义,本文选取了族群”这一概念来指称所要研究的社会群体。在没有另外说明的情况下,本文提到的“族群”均指通常意义上的诸如汉民族、藏民族这样的“民族”。
(二)支配族群与少数族群
本文对“支配族群”的定义为:在一个国家中掌握了政权的族群。例如俄罗斯的支配族群是俄罗斯族,塞尔维亚的支配族群是塞尔维亚族,土耳其的支配族群是土耳其族。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支配族群同时也是该国人口最多的族群。当然也存在人口较少的族群统治整个国家的例子,如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白人。某些国家的政权由若干个族群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份额最大的族群是支配族群。与“支配族群”相对应的是“少数族群”。
顾名思义,少数族群是在一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族群。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中,少数族群往往占有较小的份额,甚至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更有甚者,一些少数族群在国内还受到经济和文化上的歧视。
(三)族群冲突
本文所说的族群冲突,特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通常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族群,即支配族群,另一方则是该国的少数族群。约瑟夫(JosephS.Joseph)对“国内族群冲突”的界定为:
一个国家内,两个或者更多族群追求不相容的或者互斥的政治目标的状态。斯蒂芬?伯格StevenL.Burg)和保罗.舒普PaulS.Shoup)指出,族群冲突的本质是动员起来的认同群体(MobilizedIdentityGroups)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的斗争。所谓“更大的权力”,可能是在既有的国家内实现平等,也可能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
其他学者并没有专门给族群冲突下一个定义,但是从他们的理论以及选取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族群冲突往往是带有暴力性质的,既可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人身、物质伤害,也可以是双方武力的对抗,甚至是族群间的内战。
(四)族群认同“族群认同”
这一概念并不鲜见,但是笔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赋予了其特定的内涵。本文所说的“族群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在本文的研究中,族群认同特指一种跨越国界的认同,即一个国家的某一族群对另一国家相同族群的认同。例如俄罗斯的俄罗斯族人对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的认同,土耳其的土耳其族人对塞浦路斯的土耳其族人的认同。
詹姆斯?费伦JamesD.Fearon)和戴维.莱廷DavidD.Laitin)也使用了Ethnicidentity(直译过来即“族群认同”)这一概念,但是他们所说的“族群认同”与笔者所说的“族群认同”有较大的区别。
他们认为,“族群认同”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一群体的规则,二是该群体的成员在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③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探究“族群认同”到底指的是什么,也不在于辨析把EthnicIdentity翻译为“族群认同”是否合理。
出于行文便利的目的,本文所说的“族群认同”取汉语的表面意思,即一个人对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同族的认可、亲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