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南游印度之旅1守望心灵与修

发布时间:2021/8/3 11:58:16   点击数:
年2月26日至3月17日我们一行17人在印度当地旅游公司的帮助下,完成了20天的朋友结伴、行程自定、旅行社安排的自组团付费游。正好遇上2月上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击落飞机的重大恶性事件,全面冲突似乎一触即发。从出发前到行程的完成,我们含有克什米尔景点的旅途也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好在紧张局势没有进一步的恶化,行程得以如期完成。继年,年,今年是第三次去印度旅游。第一次的旅途主要在印度北半部,第二次的旅途主要在印度南半部,第三次的旅途主要在印度的北半部的北部。由于印度游后总会产生一些好奇和胡思乱想,第一次去印度,回宁后写了《南游印度之旅》游记贴,用“华江”网名发在爱卡汽车网上。第一次的印度游,确实看见印度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如劈开大山来雕刻宏大的寺庙、上千年来的持续不断的宗教盛行。年第二次去印度,回宁后写了《南游印度之旅-1》至《南游印度之旅-5》5篇游记贴,继续发在爱卡汽车网上。《南游印度之旅-2》《南游印度之旅-3》《南游印度之旅-4》《南游印度之旅-5》第二次的印度之旅,除了再次见到一些“不可思议”,又见到了一些印度独有的“神奇”,如经久不衰的每天24小时的几千到几万人在阿姆利则金庙大食堂的白吃白喝、每天傍晚自发形成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印巴边境双方对抗又握手的降旗仪式。去印度旅游,如同阅读一本现实版的《西游记》,神话般的栩栩如生,梦幻般的实实在在。这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仿佛上千年不断重复着相同生活方式的古国,尽管出现了电气和现代化,人们依然生活在古老的宗教文化潮流中。印度,是一个守望心灵、与神相伴的地方。继续年《南游印度之旅》、接着年《南游印度之旅》印度。。。一个守望心灵、与神相伴的地方。写《南游印度之旅》游记。由于爱卡汽车网相对不方便查看和阅读,计划放在   最重要和不愿放弃的是行程中的加尔各答景点,自己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英帝国时期的印度首都,是印度“三圣”,圣雄甘地、圣哲阿罗频多、圣诗泰戈尔,后二圣的摇篮地。“三圣”都是接受英国的精英文化教育,汲取印度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为引领印度前行的“圣人”。还有一位就是现在被益称为“贫民圣人”的修女特蕾莎。加尔各答是特蕾莎走向世界的故居,也是她光辉生命的最后安息的地方。到特蕾莎纪念馆表示敬仰,是一定不能放弃的一个心愿。留存一下此次行程的日程安排:D1/2.26飞往印度加尔各答,住宿加尔各答。D2/2.27加尔各答飞布巴内斯瓦尔,游览、住宿布巴内斯瓦尔D3/2.28继续布巴内斯瓦尔游览,住宿同上。D4/3.1布巴内斯瓦尔附近游览后飞加尔各答,住宿加尔各答。D5/3.2加尔各答全天游览,住宿同上。D6/3.3加尔各答飞瓦拉纳西,开车去阿拉哈巴德大壶节,住宿瓦拉纳西。D7/3.4瓦拉纳西游览一天,住宿瓦拉纳西。D8/3.5瓦拉纳西飞德里,住宿德里。D9/3.6德里飞克什米尔的列城,游览、住宿列城。D10/3.7全天游览列城,住宿同上。D11/3.8列城飞斯利那加,游览、住宿斯利那加。D12/3.9全天在斯利那加和周边游览,住宿同上。D13/3.10斯利那加飞查谟,开车去达兰萨拉,住宿达兰萨拉。D14/3.11全天在达兰萨拉参观、游览,住宿同上。D15/3.12达兰萨拉开车到西姆拉,游览、住宿西姆拉。D16/3.13西姆拉开车去瑞诗凯诗,游览、住宿瑞诗凯诗。D17/3.14全天瑞诗凯诗参观、游览。住宿同上。D18/3.15瑞诗凯诗开车去马图拉,游览。住宿马图拉。D19/3.16马图拉,参观洒红节,开车去德里,住宿德里。D20/3.17德里飞加尔各答,飞中国。D21/3.18中午到达南京。本篇游记主要来自2月26日到3月2日的时间段,此时间段的主要景点有:布巴内斯瓦尔及附近的景点:1.坎达吉利石窟:是印度耆那教石窟。2.欧利萨博物馆。3.国王-皇后寺庙4.lingaraja寺庙外观(非印度教不让进)。5.宾度萨迦水池。6.Lalitagiri拉利塔吉里。7.Ratnagiri勒德纳吉里。8.Udaygiri五代吉利。加尔各答及附近的景点:科纳克Konark太阳神庙。2.Dhauligiri世界和平塔(阿育王战争地)3.Raghurajpur艺术村。4.Puri海滩和滨海大道。5.维多利亚纪念馆。6.特雷莎纪念馆。7.泰格故居。8.耆那教寺庙。9.印度教寺庙。10.Howrah桥(外观)。11.伽梨女神庙。从昆明机场出境飞往印度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机场一候机大厅。从加尔各答飞往布巴内斯瓦尔。布巴内斯瓦尔机场到达大厅的出口。住宿酒店的餐厅。一个与公园一体的寺庙。布巴内斯瓦尔有众多的寺庙古迹,这是出土不久的一处佛教寺庙古迹。参观诗圣泰戈尔故居。泰戈尔故居现在也是泰戈尔博物馆。泰戈尔故居内的泰戈尔雕像。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年赴英国留学,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至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故居内的泰戈尔雕像。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年赴英国留学,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至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加尔各答一处耆那教的雕刻画廊。参观加尔各答的一个耆那教寺庙。参观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纪念馆。参观特蕾莎纪念馆。纪念馆中一幅站立在贫民中的修女特蕾莎油画。纪念馆中安放着特蕾莎修女安息的洁白色大理石灵柩。生平与事迹介绍。特蕾莎修女生前的“居室”。站在特蕾莎修女居室的门口,一览她曾经工作的地方。特蕾莎修女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每每读到这些,常常会使人潸然落泪。......她自己都还没有固定的地方住,但是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在水沟里,在教堂门口,在公共建筑的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就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求医生来帮忙……很多人把她也当成乞丐,把她当成疯子,甚至骂她打她赶她走。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一个年轻的女子,为什么不好好的呆在家里或去从事一个体面的职业,而要起早贪黑的跑到大街上干这么脏、这么累、而且这么卑贱的工作。......有一天,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样。特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她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特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请人帮忙把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特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致病,然后对特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医院后,立即到公立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特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印度教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教徒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特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也不信印度教;然而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还有一天,特蕾莎修女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老人低头站立在马路边,她就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并不说什么,只是这样握着,许久许久,老人抬起满是泪水的脸来,轻轻地说:谢谢,很久没有接触到这么温暖的手了。有时,爱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个真挚的眼神,而不需要太多的甜言蜜语。有一次,她从阴沟里捞起一个将死的人,当时这个人的半个身体都被蛆虫吃掉了。修女把他带到救济所,他说:“我在街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但是我将像一个天使一样死去,去接受天主的爱和呵护。”......有一次在火车上,她看见一个人在路边快死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火车刚一停下,她立即向那个人跑去,然而,当她来到那人身边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她非常伤心,说如果我早一点来到他身边,他就会在爱中离开,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她救的人里面大多数是和她信仰不同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她尊重他们,按照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给他们处理后事。......特蕾莎修女在印度平常都光着脚,人家就问她,特蕾莎修女,你怎么不穿鞋啊?她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都太穷苦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们的距离差的太远了。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访问印度,亲自去晋见特蕾莎,她突然间发现修女的脚上没有穿鞋,事后她跟别人讲,我跟她握手的时候发现她没有穿鞋,我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高跟鞋,我真感到羞愧呀。......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她是那么瘦小,以至于大家使劲伸长脖子也只能看见一张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老脸。...........年9月5日,她逝世的那一天,举世同悲,全世界都哭了,上天也哭了,她工作多年的印度加尔各答下起倾盆大雨,在大雨中痛哭的人不仅有基督徒,还有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和锡克教徒等等。出殡的那一天,印度为她举行了国葬,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在抬起来前有人提出要不要给她穿上鞋子,后来决定不穿,因为特蕾莎一生不穿鞋,所以死后也不穿。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就在特蕾莎的遗体被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德蕾莎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印度人全都从楼上下来,因为没有人敢站得比她高,大家统统跪在地上。......也许,特蕾莎修女是世界上最穷的人,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一生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就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常常是盐拌米饭,她去世时个人的全部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破旧的粗布沙丽。......然而又没有人比她更富有。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于资助她。她的组织有七千多名“义工”,她在全世界个国家有多个分支机构,到年,她的同工达到了至少13.9万,分布在全世界,还不包括许多没有登记的。她的同工没有任何待遇,连证件都没有,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牺牲和奉献。......特蕾莎修女一生中曾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在20世纪80-90年代间数次当选。年,特蕾莎修女被美国人民投票选为二十世纪最受尊敬人物榜单之首(GallupsListofMostWidelyAdmiredPeopleofthe20thCentury)。排在她后面的是马丁路德金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此次广泛囊括各年龄层(除婴孩外)的调查投票中,她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全美人民心目中的伟人。被誉为贫民圣人的修女特蕾莎说:

"Notallofuscandogreatthings.Butwecandosmallthingswith

greatlove."我们都做不了大事,但我们可以拥有大爱做好小事。在敬仰特蕾莎修女时,有时会想到另外一位圣人--法国的贞德。这是年在美国新奥尔良的法国区无意中遇见的圣女贞德(年1月6日-年5月30日)的铜像。因为是在美国遇到如同是美国英雄的法国圣女,自己又一直以为圣女贞德只是宗教宣传中的一个被神话的人物而已。但面对高举战旗、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圣女贞德雕塑,产生了好奇。查了一下,知道了在年,通过印第安部落的指引,法国人在靠近密西西比河口的高地安了家,最早的新奥尔良老城就是现在的法国区,而新奥尔良的得名也源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因此,法国的民族英雄、奥尔良的圣女贞德自然也就是美国新奥尔良人尊崇的英雄。除此之外,感到神奇的是别名“奥尔良的圣女”、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的贞德,是一位17岁的女军事家!在英法百年战争(年-年)中,她不畏艰难,主动请缨,在没有人相信她能够指挥军队打仗的不屑和怀疑中,她总是冲杀在战场的第一线,率领和指挥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不断的出奇制胜,使一直处于失败和萎靡状态的法国军队士气大振,打得英军节节败退,17岁的贞德成了法军从士兵到将军到王室都信服的、没有上过一天军校的军事指挥,真是一个人间奇迹。拿破仑对贞德有着很高评价,认为贞德是法国的救世主。温斯顿·丘吉尔也在《英语国家史略》中有过很高的评价:“贞德远远超越于普通人之上,在一千年里无人能同她相媲美。关于她的审讯记录提供出的细节,经过千百年光阴的消蚀仍然跃然纸上,后代人都可以根据她的言语对她作出公断。她体现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勇敢。不可征服的勇气,无限丰富的感情,单纯者的美德,正直人的智慧,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放出了光彩。她解放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此赢得了光荣。军人们都应该读一读她的故事,思索一下这个真正的军事家的言论和行动。她虽然没有学过战争艺术,却在短短的二年时间里在各种形势下揭示了制胜的诀窍。”圣女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还是一位不识字的文盲。但她在解放自己的家乡、保卫法兰西的战争中,迸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大无畏以及惊人的智慧和力量。她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创始者和象征。她即使面临被出卖和被交易的悲哀、无情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仍然坚持着她所听到的来自上帝的声音。在熊熊大火吞噬着她生命的痛苦过程中,人们听到和看见的依然是她对信仰的呼唤和无怨无悔的牺牲。她死于同类宗教的诬陷式审判、牺牲在被她解放的同胞们的面前、告别她挚爱的法兰西时年龄还不足20周岁,过了年后终被封为了圣女。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GonxhaBojaxhiu),她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塞尔维亚共和国科索沃自治区的首府(科索沃现已独立)﹚,是阿尔巴尼亚裔人,父亲尼格拉(NikollaBojaxhiu)是一个地方的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Bojaxhiu,她是小女儿,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新教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开始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年5月决定成为终身职业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特蕾莎修女。年代初期,特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年9月10日,特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了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伊斯兰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这一直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于是特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年10月,特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of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特蕾莎修女与圣女贞德有着历史、地理、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诸多的不同,但也有一些根本的相同:都是无私无畏的真爱,无怨无悔的信仰,都是从可忽略的渺小长成顶天立地的伟大,都是从看不见的平凡到周身散发出神圣的光芒。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条:“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这样充满挚爱和无怨无悔的内心世界,自然会有无怨无悔的人生和顶天立地的伟大。特蕾莎修女能够在印度辉煌,大概也与印度盛产信仰、擅长守望心灵有关。来到印度会遇到很多的“乱象”,其中之一就是动物牛的自由自在。不知如何称呼它们是好,说它们是动物吧,它们享受平民一样的礼遇,说它们是平民吧,那人又为何物?在此就称它们为“牛民”吧。在盛行印度教的社区,牛民和平民经常是打成一片,共同生活在一个居民区,显然,这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干扰和不便,有时甚至是侵害。庞大的牛身,经常会怵立在大街小巷中,让人难以通行;在有些公共场所,如车站、广场,也有牛民成常态的出现,随地的排泄,给热带的印度市集增添了一股原生态的难闻的气味。这在印度以外的城市管理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这位也想进商店看看的牛民,店主大概是担心牛民会掀翻他的经不起冲撞的柜台,赶紧跑出来,劝牛民去别处闲逛。牛民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中也有身影,没有人去劝阻它们,卖菜的老妈妈赶紧挥挥手,不是招呼它来“买菜”,而是让它尽快离开,牛民也不介意别人欢迎与否?依然淡定和坦然地在人群之中摩肩接踵。在车子能够跑70、80公里速度的公路上,牛民也会不顾自身安全和生命危险的漫步。每当遇到这样的牛民,司机们一定要提前减速慢行,似乎牛民也有路权,不容侵犯。特别是在印度教圣城的瓦纳拉西,牛民们更是没早没晚的在马路上闲逛,如果眼神不好或者一个大意,与牛民碰撞起来,那只能是后果自负,人负全责。所有与牛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区,基本都是“脏、乱、差”。对于信仰印度教的平民这样的善待“牛民”,除了感到了他们对帮助他们辛苦耕作的动物的善待之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感觉这样允许牛民到处自由活动、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做法是太过分的“宠爱”了,实在是一种不够理智的宽容。知道印度教中是把“牛”当做神来对待的,但毕竟牛就是牛,把牛当做神,应该只是人们的自以为是,牛并没有要求人们这样做吧?但印度教的信徒们为什么总要这样的固执己见?非要坚持这样的迷信呢?还是买本书看看吧,白纸黑字的介绍会多一些参考和依据。。。。。。。对于印度人而言,牛就是大地母亲的象征。。。。。。。从此,大地就以母牛的形象得到崇拜,母牛就此成为一切产出和丰饶的象征。。。。。。。杀害母牛的罪孽就和杀害婆罗门一样重。。。。。。对于无神论者而言,这样的神话不管有多么的有理和感人,现实中并不存在什么神仙,它只是表达了人们的期盼和祝福之类的心理和愿望而已,属于一种“唯心主义”,不能当真。   可是印度人偏偏是有神论者,他们不仅制造神话,还虔诚地相信神话,传播神话,崇拜和信仰神话中的各种角色,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神话的世界中。神话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与他们的生命不可分割,不能脱离。好在神话大都让人们信服因果报应,生命轮回,行善避恶等古人们认定的世界观,没有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样鼓动人们去坚持报复,长年生活在仇恨之中。经过不断的生活确认,这些世界观也就渐渐约定成俗,成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宗教教条和信仰。看到印度的许多“乱象”,特别是人们所诟病的脏、乱、差,但又常见在“脏、乱、差”中生活的印度人不需要什么笑点就能开心的微笑,他们似乎是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身在“地狱”而心在“天堂”。我们看到他们是同脏牛在一起,他们感觉是和大地母亲在一起。客观存在的同一个物体,在各人主观的心中的感觉和反应却会不同。有道是"情人眼中出西施"。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唯心的世界,哪里有爱,那里就是天堂。最后,在此留一段在   “活到一定年龄,忽然就感觉到灵魂的苏醒,忽然就想要向内求索,忽然就觉得没有比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更令人落寞与空虚,总感觉众生喧哗,游离不定的灵魂无处安放。毕淑敏说,所谓幸福,就是灵魂的成就。周国平说,所谓人生的圆满,就是把命照看好,将灵魂安顿好。我也相信,幸福的人幸福的滋味是相似的,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灵魂与灵魂的区别,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命照顾好,还能去完善和丰富灵魂,那么他的人生就应当是完整无悔的。一直深信,人最高级的化妆是灵魂的优雅,而灵魂的高贵与美丽必然源自于爱的供养与滋润,而寄放灵魂最安妥最幸福的地方,莫过于爱人的臂弯以及心房。多想,以最纯情的目光,以最深情的眷恋,把这一生过得如天地清明,把每一个日子过得寡淡笃定,把每一份善念与热情洒满畅想的心岸,让灵魂如白莲花纯然不染纤尘。......如果有一天,你能够像花儿那样盛开,像草儿那样无争,像鸟儿那样歌唱,那么,你必定是找到了灵魂深处的共鸣,必定是觅到了灵魂栖息安放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必定是爱的皈依之处,或许是一份激发性灵的喜好,或许是一个相知相惜的爱人。人活一世,生命太匆匆,愿你将命照看好,将灵魂安顿好;愿你找到一个供养你灵魂的人,陪你立黄昏,问你粥可温,懂你从青丝窈窕到迟暮耄耋……"

谢谢浏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31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