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当地气候 >> 黄凤祝格拉斯的比目鱼遠西近思第7
格拉斯
德国研究
遠西近思第74篇
相关链接
当遗产成为一种特权
无条件基本收入——欧洲社会福利改革的实验
德国新冠疫情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病毒性例外的合法性
自由与病毒——纪念黑格尔诞辰周年
疫苗与民族主义
網絡時代的假新聞和意識形態
新冠疫情与无知之幕
黄凤祝:格拉斯的比目鱼
那条比目鱼向您说了些什么?
年诺贝尔文学奖:属于格拉斯还是伯尔?
年9月30日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71岁的德国作家冈特·格拉斯。格拉斯得到这个消息时刚好要去看牙。走出牙医诊所,他才能流利地回答记者的采访:“我感到高兴和自豪!海因里希·伯尔(-)对于这个结果一定也非常满意。我一直尝试发扬他的传统。”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有的译文称之为“锡鼓”)。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理由中指出,格拉斯之所以获得这一殊荣,是因为“他用生动黑色的寓言,描绘了历史上已被遗忘的面孔。”其实这句话适用于格拉斯,同时也适用于作家伯尔。他们两人都是这样做的,即在德国的历史中寻找被埋没的良知。格拉斯的主要作品有“铁皮鼓”()、“猫与鼠”()、“狗的岁月”()、“局部麻醉”()、“蜗牛日记”()、“比目鱼”()、“特尔格特的相遇”()“从头里生出来或德意志人死光了”()、“雌鼠”()、“铃蟾的叫声”()、“辽阔的田园”()和“我的世纪”()。德国最有权威的文学批评家雷克-拉尼茨新近在接受“明镜周刊”的采访时说,格拉斯最好的一部作品是“猫与鼠”和“特尔格特的相遇”这两部小说。他的长处是长篇小说而不是短篇。他认为“铁皮鼓”写到主人翁战后离开故乡但泽就已经足够了,后面有关他来到杜塞尔多夫生活的一部分,则是画蛇添足。但一般评论认为,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还应该是“铁皮鼓”(有的译文称之为“锡鼓”)。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年,是作家本人的第一部作品。“铁皮鼓”在年被拍成电影并一举夺得奥斯卡奖。“铁皮鼓”对战后德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他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这部作品功不可没。很多人认为仅凭这一部书,格拉斯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早在年,格拉斯与伯尔这两位前西德最热门的作家,即双双成为众所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两位作家,不仅在西德和西方得到承认,在东德与苏联也受到一定的欢迎。他们在东欧都有很高的的知名度。格拉斯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伯尔当年55岁,比格拉斯年长10岁,都是获奖的适当年龄。格拉斯和伯尔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但都不是天主教会忠实的成员。
自从年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dtHauptmann-)荣获诺贝尔奖以来,半个多世纪再也没有一位定居德国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年托马斯·曼(PaulThomasMan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再也没有德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年希特勒上台后,托马斯·曼带着全家到瑞士度假,在妻儿的劝说下,决定不再返回德国,暂居瑞士。从此永远离开了他的故乡。年托马斯·曼前往美国,后来定居在那里,并加入美国国籍。年赫尔曼·黑塞获得诺贝尔奖,他出生于德国,以德语写作,但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加入瑞士国籍。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女诗人莱莉·沙克丝在二战期间也成为瑞典公民。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是在脱离德国国籍后才获得的诺贝尔奖。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最终选择伯尔作为获奖者。他们的这种选择可能基于四个原因:(一)伯尔年长于格拉斯。(二)他使德国文学从一片废墟中得到新生。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家本人肩负的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而早在年伯尔就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三)伯尔从年到年曾担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笔会主席。年(到年)又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他在国内与国外都积极地鼓吹写作自由,并积极地向东欧及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进行游说工作,帮助受到政治干扰的作家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文学良知的延续性。(四)诺贝尔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评选前后,正是德国国会竞选最为激烈的阶段。国会大选定于11月19日,距诺贝尔奖颁奖的时间刚好为一个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和作家伯尔在西方世界与东欧集团都赢得了世界性的好感。而伯尔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在这次大选中,公开地转向社会民主党,为勃兰特竞选总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世界对德意志联邦的“善意”,都集中在他们两人的身上。伯尔是在访问以色列、途经希腊首都雅典时得到他获奖的消息的。记者群集到他下榻的饭店传达了这一消息。他感到惊讶,在得知没有与格拉斯平分秋色时,才松了口气。
格拉斯从年第一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到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足足等待了27年。其间的二十多年中,格拉斯一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直到今年才名至实归。
别再敲响那铁皮鼓!
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家还是社民党的卫士?
格拉斯的作品主题多涉猎于对政治和社会的批评。“铁皮鼓”()、“猫与鼠”()、“狗的岁月”()记述了从年到年德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局部麻醉”()以六十年代学生运动反越战为题材,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狂热的革命分子转变为一个改革者的历程。年,为了向他的孩子们以及其他德国人解释,为什么他在联邦大选期间积极地为社会民主党奔走呼号,他写了“蜗牛的日记”()。这是一本有犯罪色彩的小说,批判了西德选举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以赞扬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勃兰特总理为结尾。“比目鱼”()对女权主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头里生出来或得意志人死光了”()是关于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雌鼠”()是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伸出舌头来看看”()讲的是印度加尔格答街头的贫困问题。“铃蟾的叫声”()影射德国和波兰问题。“辽阔的田园”()关涉德国统一问题,格拉斯反对东西德过快地统一,并反对以联邦德国的政体作为统一德国的基础。他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东德经济上的一种吞并。在“我的世纪”()中,格拉斯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他对20世纪所走过的每一年的感受,评论发生在这个世纪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新提及生活在这个世纪中的被遗忘的小人物和事件,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对受害者、失败者以及谎言作出新的评价。
格拉斯身为作家,却有着很鲜明的政治立场。年德国联邦大选,他积极地投身于助选活动,为社会民主党作宣传,共参加了52次竞选宣传集会。他对自己参与政治的解释是:“当时我实在无法忍受,由基辛格这个前纳粹出任德国的联邦总理。”自此以后,每届联邦议会大选,他都站在社会民主党这一边。年他曾为勃兰特竞选柏林市长作宣传,年他参与了次社民党的竞选活动,年为次。年他加人社会民主党,但年为了抗议社会民主党与执政党基民盟相妥协,致使修改后的政治避难法最终在国会获得通过,而宣布退出社民党。
格拉斯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支持改良政策的人。他认同现存的德国体制,也承认这个体制有缺点,所以他支持社会民主党。年作家伯尔对格拉斯等社会名流,积极投身助选活动,在竞选集会上发表助选讲演,一度感到悲观。但在年的大选中,伯尔公开转向支持社会民主党。伯尔也为社民党在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说,出席社民党在多特蒙德市的党代表大会,作为"支持勃兰特的公民"在大会上演讲,为竞选报刊撰写宣传文章。正是格拉斯说服了伯尔,并使他克服了悲观主义,邀请伯尔为社民党竞选出力。他们有这样一个信念:为社民党赢得更多的选票。他们对这个国家寄予希望,希望国家进步,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民主党。在退出社会民主党之后,年联邦会议大选之际,格拉又再次复出为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盟做宣传。年9月大选,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胜出,执政16年的科尔政府下台,社民党获得组阁权。
六十年代德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格拉斯在当时是同情学生的,但他反对红色恐怖主义。年他为促使联邦议会通过有关人工流产合法化的法案,积极参与有关人工流产的辩论。德国的天主教会直到今天还反对实施人工流产。在八十年代的和平运动中,他呼吁年轻人拒服兵役,反对北约在德国部署欧洲导弹。年他反对德国统一,认为操之过急的统一会给德国带来很多问题和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在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德国在战后第一次出兵轰炸他国,恰好又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曾入侵过的塞尔维亚,格拉斯没有发表任何反对言论,而是默认了“政府的行动为人道行为”。多年以来,格拉斯一直以反战和树立德国新的良知作为其写作任务,而被誉为“国家的良知”。作为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北约行动,却以道德谎言掩盖过去,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都难免被卷入潮流。难怪德国外长菲舍尔上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恰当地介入违反人权国家的内政”。德国的统一正如格拉斯所担忧的,带来了一个“新的柏林共和国”。
格拉斯的作品
是作家还是画家?
年格拉斯画了一幅画,题名为“伯尔的打字机”。他和伯尔一起在画上签字,然后将此画拍卖,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80年代文学”杂志作为经费。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伯尔生平与著作”就以这幅画作为封面。格拉斯所有作品的封面和插图都是自己画的。格拉斯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到年间曾在杜塞尔多夫和柏林的艺术学院攻读版画与雕塑。年开始任教于柏林艺术学院。年到年出任柏林艺术学院院长。格拉斯所以走上作家的道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的。年他的妹妹把他的诗寄到南德电台去参加比赛,他获得了第三名。获奖后,著名的“47文学集团”邀请他参加他们的集会。在那里他认识了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当时伯尔也是该集团的成员。年他在47集团诵读会上朗诵了“铁皮鼓”的草稿,获得“47集团文学奖”。年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一时。这使他生活有了着落。年他出版的诗集“珍珠鸡的好处”只卖了本。
当人们问他到底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画家时,格拉斯笑而不答。他认为写作与绘画是雌雄同体,互相滋润的。他说他写作的同时也在绘画,绘画时写作还是在继续不断地进行着。他从绘画中汲取文学的灵感和表达形式。格拉斯的作品是寓言和童话式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并带有魔幻和未来主义式的文学作品。但也有批评家认为他的小说是色情小说。年一个评选委员会决定授与他“布来梅奖”,但是布来梅文化部拒绝给他颁奖,因为“铁皮鼓”这部小说中有太多色情描写了。
“铁皮鼓”的主人公是个不愿长大的小男孩,格拉斯的其它作品中也经常有儿童作为主角或配角。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为儿童写些东西,他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他认为他的作品无论哪一代人,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阅读,没有必要为某一特定的读者群写作。他小时候就喜欢阅读陀斯托耶夫斯基的作品,虽然不甚明白,但到如今还在影响着他。
格拉斯除了不断地出书、举行作品朗诵会、参与政治,还不断地举办画展。今年10月16日他生日那天,他在法兰克福“梅塔尔画廊”举办了“我的世纪”个展。“斯太德尔出版社”则计划在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书展上为他举办生日招待会。按照格拉斯自己的说法,他是一个写作的绘画的人。
是德国文学还是世界文学?
自从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法国先后有12人次获奖,美国10次,英国8次,而德国共有7次获奖。如果算上赫尔曼·黑塞和莱莉·沙克等用德文写作的作家,这一百年来共有11位德语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当代不乏优秀的作家,例如布莱希特BRECHT、弗里什FRISCH、迪伦玛特DUERRENMATT、兰茨LENZ和汉克HANKE等。虽然在年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今年格拉斯再次得奖,但是德国文学在国际上还是施展不开。德国“周刊”评论家威特司托克(UweWittstock)认为存在这一现象主要有有三个原因:
1.德语文学缺乏有批判性见解的受众。大多数对文化感兴趣的人,不仅仅阅读书籍,他们还会去看电影、话剧、听音乐或者参观展览等。在他们的头脑中已被植入一种文化意识--即他经常接触到的、同一国家的、日常的和文化的消费品。他们追求壮丽的文化消费品。美国强大的经济基础,使其媒体与流行艺术渗透到世界各地,在现代文化领域中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受众的心目中,缺乏娱乐价值的艺术是难以被接受的。
2.德国文学从本质上说有一定的缺陷。学生运动以来,德国作家走入一个误区:着重于表现作家本人的艺术观点,忽略了大众的娱乐性。高雅文化和艺术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只拥有很少的支持者。因此外国文化乘虚而入,占领了德国的群众娱乐市场。
3.德国政府对支持推广德国文化出力不足。法国在这方面提供的经费支持,是德国的三倍。
这些问题在德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是同样如此。中国大陆在文革前后,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都借鉴于苏联的社会写实主义,以苏联文学为样本。台湾的中国文学则以美国作为范本。改革开放之后,大陆文学也开始学习西方。西方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就是美国。于是美国的饮食文化、电影、艺术、音乐和文学都疯狂地涌向大陆。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一些写作传统都不为人所看重。中国作家们经常高喊: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世界文学”正在走向中国。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也许还得向曹雪芹多多学习。可口可乐文学和麦当劳艺术始终是美国人的文化。中国人是否乐意只是充当使馆艺术家和外国汉学家的题材,我们拭目以待。这--作为一个只是以蕃茄酱滋润文化的人--对于身处北约的德国人也不愿意接受。所以他们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我们却一直等待着魏京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不是巴金或曹雪芹!(黄凤祝)
阅读远西近思的其它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dqh/2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