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她毕生的坚持是把真相告诉世界

发布时间:2021/4/25 18:58:02   点击数:

说起女性,

可能我们脑海中想到的

更多是优雅温柔的贤妻良母形象,

与众不同的是,

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女性

拥有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坚韧和勇敢,

让她从事了一份连大部分男性,

都没有胆量去做的——战地记者。

提及战争,

我们想到的都是炮火、流离,和死亡。

战争和人性总是对立的,

可偏偏有这么一位传奇的女记者,

一直到死,

都在致力于在战争中挖掘人性。

MarieColvin出生于年,

在长岛牡蛎湾长大,

提起自己的家乡,

Colvin总是淡淡的说,

“那只是个渔村而已。”

事实上,

牡蛎湾聚集着上流社会人物,

而Colvin本人,

也来自于牡蛎湾的一个中产家庭。

Colvin的父亲是一个前海军陆战队队员,

对民主政治充满热情。

周末,他常常带着家人去参加政治集会,

也许就是那时开始,

Colvin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一个民主人士。

高中时期的Colvin十分活跃,

她开始随着自己的想法做事。

她曾独自前往华盛顿,

参加反越战活动。

回来后,

她也在家乡组织了反越战的民主活动。

她的一切,

都与牡蛎湾这个保守的富裕城镇格格不入。

高中时期,她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巴西,

这个热烈的南美洲国家让她变得更加奔放,

从巴西回来后,

尽管她已经错过了大学申请,

但交流经历让她决定离开这个保守的家乡。

于是她对家人说:

“我要去耶鲁。”

随后带着自己的高中成绩单和考试分数,

开车去了纽黑文,

第二天回来,她对家人说:

“我进了。”

进入耶鲁后,Colvin开始攻读人类学,

同时,

她开始为校园媒体撰稿。

起初她只是想发表自己的小说,

但在阅读过JohnHersey的小说《广岛》后,

她萌发了报道真实事件的想法。

Colvin开始迷恋上Hersey教授的写作课程,

Hersey曾是著名的战地记者,

整个二战期间都在欧亚大陆报道战争,

并与年获得普利策奖。

受到恩师的影响,

战地记者一词烙印在了Colvin的心上。

毕业后,

Colvin通过参加Teamsters工会的内部杂志,

以非正统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随后她开始在U.P.I供职,

独特的观点和充满感情的报道方式,

令Colvin在U.P.I大放异彩,

主编随即把她派到梦想中的巴黎,

让她组建巴黎分部。

Colvin如愿过上了时髦的巴黎生活,

但很快她那定不住的灵魂又开始蠢蠢欲动。

水门事件和越战的报道越来越多,

Colvin不安地感觉到她正在错过许多大事。

她想起了大学时教授告诉她的那句话:

“让报道去改变世界。”

Colvin随后前往约旦,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采访卡扎菲的机会。

她和团队获准进到卡扎菲从不见报的宅邸,

见到卡扎菲后,这位独裁者的第一句话是:

“我是卡扎菲,没开玩笑。”

这句话成为了U.P.I的报道标题。

卡扎菲的报道让Colvin开始在新闻界扬名,

U.P.I开始给Colvin委派更多的采访。

但就在事业的上升期,

Colvin却转投到《星期日泰晤士报》,

理由是:U.P.I只重事实,不重感情。

进入到《星期日泰晤士报》后,

Colvin开始更频繁地进入战场。

她几乎报道了八九十年代的所有战争,

从科索沃到车臣,

从东帝汶到伊拉克,

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有这位女记者的身影。

童年时期父亲给她灌输的观念,

让Colvin总是倾向于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

她对炮弹的直径,飞机的型号没有兴趣,

在她笔下战火和流血也不再只是词语,

而是一个个破碎家庭和国家的载体。

在东帝汶,

Colvin执意与名难民在一起,

直到他们获救。

在巴勒斯坦,

她用大篇幅描写了一个遇难妇女的金耳环,

和妇女临死前“绝望地握在手中”的泥土。

Colvin从来都不肯做一个来了就走的记者,

她在记录事件的同时也想要改变事件。

凭借在车臣和科索沃的报道,

Colvin赢得了IWMF的“勇气奖”。

IWMF是致力于提高女性在新闻领域作用,

表扬那些不惧危险女性的组织。

而“勇气奖”,

是每年IWMF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颁布,

奖励在媒体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人员。

Colvin对前南斯拉夫的报道,

则为她带来了英国“最佳驻外记者奖”

有趣的是,

当Colvin上台领奖的是时候,

她还是一口改不掉的美国口音。

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散漫天性,

Colvin尽管在战场上雷厉风行,

但在生活上,她总是像个散漫的青少年。

Colvin曾经因为忘了关卫星电话,

导致报社多付了3.7万美元的账单。

也曾在请朋友吃饭的时候,

一直到上菜才发现烤箱没打开。

Colvin的友谊没有界限,

难民、明星和作家都会出现在她的派对上,

她给自己设计厨房和花园,

还会给朋友写信,

详细描写自己在战区爬墙摔倒的糗样。

Colvin一直带着老派西方记者的风格,

哪怕在过去的25年里,

Twitter和YouTube的出现,

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

Colvin依然坚信报道战争必须要在场。

年,

Colvin前往斯里兰卡报道内战,

尽管当地政府禁止国际记者进入报道,

Colvin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到了境内。

就在她结束采访准备返程的时候,

她遭到了政府军的攻击。

一枚榴弹在Colvin身边爆炸,

碎片击中了她的肩膀,肺和眼睛。

医院里,

Colvin尖叫着踢开要摘除她眼球的医生,

但最终,她还是永远失去了左眼。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Colvin患上了PTSD,

午夜梦回,她总是汗流浃背地惊醒。

但她还是决定继续自己的生涯,

Colvin开始佩戴眼罩,

之后的岁月里这成了她独特的标志。

童年时,

Colvin的妈妈曾对Colvin说过一句话,

“流血时再哭泣。”

Colvin一直将这句话牢记在心。

尽管失去了左眼,

尽管死亡不断逼近,

但Colvin还是选择去面对,

用信念去抗衡。

年,叙利亚爆发内战,

Colvin立刻与摄影师一同前往叙利亚,

在出发之前,报社曾劝Colvin不要去,

但Colvin不能无视古城霍姆斯的惨状,

她再一次奔赴战争现场,

可这一次,竟是永别。

2月21日,

Colvin在一次有针对性的轰炸中牺牲。

她的职业生涯定格在了年,

而就在前一天,她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我很无助,但我会继续跟踪报道。”

Colvin的死轰动了新闻界,

葬礼当天共有位市民自发来参加,

默多克,卡梅伦等人,

都在公开场合表示对Colvin的哀悼,

而Colvin的妈妈,

那个对她说出“流血时再流泪的”的女人,

捧着Colvin的照片,眼含热泪地说:

“我只想让她回来。”

Colvin死后,

Heineman导演将她的故事搬上大荧幕,

几乎不用戏剧化事实,

Colvin本身的经历就足够跌宕。

她的信念,她的坚韧,她的勇敢,

她在让世界看到战争事实的同时,

也激励着每一位战地记者,

去跟随自己的信念,

去捍卫公众知情的权利。

所谓知性和坚持,

不过如此,

她展现给这个世界的,

除了身为战地记者的信念之外,

还有女性真正的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lwz/217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