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地理位置 >> 黄凤祝選舉與決策就是政治生涯远西近思
德国研究
黄凤祝:選舉與決策就是政治生涯
远西近思第4篇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近日出版回憶錄《決策》(Entscheidungen)。他在書中剖白,在執政期間,他有過三個不眠之夜﹕兩次是關於戰爭的決策問題,最後一次是他二○○五年宣布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之時。面對自身的責任和黨內外對自己的指責,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刻,獨自在總理府的陽台上徘徊。他說,政治家是無法排除作為人的感受的;作為政治家,失望和苦悶是免不了的。
戰爭政策決定國民命運
在考慮應否派遣部隊參與科索沃和阿富汗戰爭時,施羅德曾長夜無眠。因為這個決策將會決定一些年輕人的命運,關係到一些年輕人的生死——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施羅德還是決定派遣部隊參與戰爭與維和。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施羅德就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發表電視講話時說:「今天是二戰以來,德國軍隊第一次參加戰鬥,我希望全體國民都能站在我軍這一邊。」自納粹政權瓦解之後,這是德國軍隊首次出擊別國。
德國的維和部隊向在國際上享有很好的聲譽。但在施羅德回憶錄上市的前兩天,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德國的《圖片報》(Bildzeitung)刊出了德國駐阿富汗部隊褻瀆當地民族自尊、侮辱當地風俗習慣的一系列照片,例如將死人顱骨當作玩具懸掛在吉普車前,或解開軍服、露出性器官對顱骨拍照。照片刊出之後,國際輿論譁然。這是施羅德作出決策時意想不到的。
無法接受用《聖經》代替法律
德美關係在施羅德時代走向低谷。應該說,在伊拉克問題上的不同看法,是導致德美關係緊張的主因。在反恐問題上,施羅德最初準備給予布殊全力的支持——只要布殊能夠拿出證據,證明伊拉克政府與基地組織有勾結,他就會站在美國那邊。但是美國拿不出相關的證據,甚至無法給出伊拉克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因此,在對伊問題上,施羅德一直堅持原則,既不參戰,戰後也不派兵維和。
施羅德對美國總統布殊的反感,是二○○二年布殊訪問柏林時產生的。在施羅德眼中,無論是在進行單獨會談,還是在公開的演說上,布殊總是表現得非常虔誠,把上帝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他表示:「對於那些擁有虔誠信仰,在私人生活中經常與上帝對話的人,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虔誠表現在政治上會給人一種印象:所有的政治決策都來自於與上帝的對話。」——但用這種方法謀求政治決策的合法化,是不可取的。文明的最大進步,是政教分離。西方對伊斯蘭教的批評,主要是指責伊斯蘭教以教義代替法權;惟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亦嘗試用《聖經》來代替法律,這一點是施羅德無法接受的。
媒體控制輿論阻礙政治改革
施羅德認為,政治家和技術官僚是有差別的﹕政治家的主要任務是在競選中發揮作用,贏取選票,以獲得統治的合法權力;在政治家合法地獲取權力後,任何技術官僚都可以根據他的意願,幫助他治理這個國家。政治家要向人民負責;技術官僚不必向人民負責,只須取得當權政治家的寵愛,就可以獲得合法權力,而無須與人民直接對話,互相理解。可是,最高的政治領導人在當政時,並無法與人民直接對話,需要經由媒體作為仲介,才能互相溝通。
施羅德指出,正是由於媒體控制輿論,致使執政者無法與人民直接對話,對政治改革造成許多障礙。他認為,二○○五年他在選舉中落敗,正正是電視媒體左右政治的結果。這種擔憂和指責後來得以證實﹕據德國一個天主教研究機構的報告,在競選期間,德國大多數媒體都傾向於支持當時的反對黨——基督教聯盟。在選舉結束的當夜,施羅德就指責德國媒體缺乏中立,導致社會民主黨的選票稍微落後於基督教聯盟,從而喪失了最終組閣的權利。回憶錄裏並沒有提到這件事,據施羅德本人的說法,這是為了怕人誤解這件事對他造成傷害。但事實上,他是受了傷害。
打算提前解散政府的初衷
尋求與民眾的直接對話,這也許是施羅德在第二屆總理任期未滿,就宣布提前解散政府、舉行大選的初衷。為了解決國內失業、醫療保險和巨額財政赤字等問題,施羅德當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卻未能獲得工會領袖和黨內左翼的支持,也無法在上議院獲得通過。施羅德見此只好求助於選民。可是在競選中,他沒能獲得多數選民的諒解、支持,最終落選,紅綠聯盟的改革方案被迫擱置,並讓位予紅黑聯盟政府。
當改革方案遭遇到強大阻力時,施羅德沒有選擇辭職下台,是因為他不願意讓人以為,他是由於社會民主黨黨內的權力鬥爭而被迫下台——所以他要求提前解散議會,舉行大選,由選民決定他的去留。惟這一倉促之舉,無異於一種由於害怕死亡而決定自殺的行為。事實上,施羅德有關德國社會福利政策的改革方案,主要是為了適應全球化時代新的國際形勢。但是許多民眾卻以為,施羅德的政策是要粉碎這個社會福利的國家,他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抗議國家的改革政策。
此外,當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問施羅德,為什麼在回憶錄中甚少提及現任總理墨克爾?他的解釋是,他寫的是他的時代,他執政期間的史實,而不是現在。外界認為墨克爾的外交政策煥然一新,特別是在對美政策上,更得到布殊另眼相待。施羅德對此卻不以為然,表示墨克爾基本上奉行他執政時代的外交政策,其對美國和中國採取的某些態度,不過是迎合媒體需要的一種表演而已;而德國與中國有關法治問題的對話,在他執政期間已經展開,並且獲得相當的效益。
戰後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Adenauer)七十三歲才出任總理,而下台後的施羅德今年才六十二歲,與昔日的阿登納相比,施羅德依然年壯氣盛。外界紛紛猜測,施羅德此時出版回憶錄,念念不忘自己的改革方案,是否有野心再次出任德國總理?對此,施羅德聲稱自己不會重返政壇。至於被問到會否支持或幫助其他政治家競選,他的回答是,如果某人的政治綱領能夠打動他的心,他會支持他競選,但他不會走上街道或廣場為某人助選。廣場和街道,今後只會是他散步的地方。
远西近思的其它链接:
齊美爾关于大城市與精神生活远西近思第1篇
人道主義和鬥獸場远西近思第2篇
胡塞尔与现象学远西近思第3篇
原載明報月刊年12月号
選舉與決策就是政治生涯 (黃鳳祝)
黃鳳祝
戰爭政策與國民命運 在考慮應否派遣部隊參與科索沃和阿富汗戰爭時,施羅德曾長夜無眠。因為這個決策將會決定一些年輕人的命運,關係到一些年輕人的生死——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施羅德還是決定派遣部隊參與戰爭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