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地理位置 >> 冯绍雷当代俄罗斯外交研究的方法论刍议
本文从主体、观念、结构与周期的视角,来观察当代俄罗斯的外交现象。外交主体及观念视角的讨论,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外交角色的复杂含义,旨在探讨西方叙事模式、单线时间观念、以"民主-专制"简单化地将世界一分为二等标准的局限,从而展现俄罗斯外交主体的独特身份。结构角度的研究阐释了俄罗斯在世界文明、国际体系中的成长、发展过程,包括其文明结构的内在属性与外部特征,以及在大国多边关系中的地位、动态性结构功能等。周期性视角下的研究则通过"短-中-长时段"分析,追寻俄罗斯对外关系中反复出现的逻辑特征。本文把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置于全球转型,尤其是俄罗斯与其他国家间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力求基于事实与理论的分析,通过反思,为这一领域的学术范畴与理论工具的构建与运用,提供若干建设性的参照与铺垫。
俄罗斯国家身份俄罗斯外交俄罗斯国家治理帝国研究
俄罗斯研究年第2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与欧亚伙伴关系对接中的中国定位与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9JJD)的阶段性成果。
冯绍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全球转型进程与作为大国的俄罗斯之间的复杂互动,难以仅靠人们耳熟能详的既有范畴来轻松如意地加以解释。换言之,为能够有效进行分析与诠释,需要首先来讨论一些学术范畴、工具与理论问题,而不是按照所谓"政治正确"的需要,把事实与理论概念简单地加以嫁接。本文主要讨论当代俄罗斯外交的主体、观念、结构与周期所涉及的范畴与理论观点问题,为当代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阐述提供一个初步铺垫。
一、有关俄罗斯外交主体的争论
俄罗斯外交主体的问题,主要是指俄罗斯究竟是以怎样的一种国家身份、带有怎样的体制特征,以及处于怎样一种特定历史地位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讨论身份政治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归类,让每个国家对号入座,各得其所,然后确定其与整个国际体系之间带有很大动态性的相互关系。但是其中一个还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是,几平所有这些概念与范畴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为构建,难免带上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的烙印,从而使得这些概念本身就有无尽的争论。虽然几乎所有这些争执都远无定论,然而这毕竟使我们有了一个较为广谱的思考空间,便于在"后真相""后事实"时代的扑朔迷离中去探究真谛。这里所选择、介绍与分析的,是比较能够体现俄罗斯外交特质的有关主体与身份的若干争论。
(一)俄罗斯是"地区国家"和"冷战失败者"吗?
苏联解体之后,在有关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争论中,有两种说法盛行一时。其一,认为俄罗斯已从世界大国地位迅速沦为"地区国家";其二,与这一范畴相关的流传更为广泛的说法,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冷战的失败者"。
1.俄罗斯仅仅是一个"地区国家"吗?
年奥巴马执政后,为推行美俄关系"重启",无论对俄罗斯的内政还是外交,都一度表现出十分容忍。"美国政府数年来第一次几平没有对俄罗斯的国内政体进行公开指责,也没有把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义务与俄罗斯的民主缺陷关联起来"。但年底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特别是当危机进入年3月18日克里米亚被纳入俄罗斯的高峰阶段,美国政要忍不住了。
一周后的3月25日,奥巴马在海牙核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俄罗斯不过是一个威胁近邻的区域性国家,这并非是由于其强大,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虚弱。"把俄罗斯称作"地区性国家"这一明显对俄贬抑、藐视的说法,不但一改"重启"以来奥巴马本人对俄立场的谨慎态度,而且半年后,奥巴马进一步称俄罗斯是与"埃博拉""伊斯兰国(IS)"并列的"当今世界三大威胁"之一,并决定把俄罗斯逐出G7。对照年德国还曾专门将G7主席国的位置让给俄罗斯,奥巴马上述的这一说法,后来招致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严肃批评。也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在年瓦尔代会议讲演时所直言,是由于美国的傲慢才导致了莫斯科的非常反应。
俄罗斯究竟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还是依然有着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当代俄罗斯当然不可能再是像苏联那样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做的年"世界最强实力国家"(Thewrldsmstpwerfulcuntries)排行榜统计,美国第一位,中国第二位,俄罗斯居第三位。而据丹佛大学弗雷德里克·S.帕迪国际未来中心(FrederickS.PardeeCenterfrInternatinalFutures)年7月发布的国家实力分析模型,以及兰德公司年度报告《测量大国∶大国周期与21世纪大国战争的风险》中关于年前大国排行榜的评估,美国排名第一,中国第二,印度第三,俄罗斯第四。显然,在俄罗斯被"降格"为"地区国家"的问题上,各方认知有很大差距。年后,从国际金融危机一直到乌克兰危机后西方的连续制裁,对俄罗斯新的实力与地位构成了巨大伤害。甚至当年白俄罗斯、纳卡地区、吉尔吉斯斯坦等欧亚地区出现动荡时,有舆论认为;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原苏联区域模式已经"终结"。然而,在俄罗斯周边形势动荡的同时,人们却又看到了俄罗斯在东亚、北极、拉美和中东等世界各地的全面伸展。
总之,俄罗斯影响全球的战略力量、能源资源领域虽有限但依然优长的潜能、在全球议程问题上的丰厚经验积累、以及辽阔疆域和独特地理位置所造就的横跨全球的辐射力,是否都已远远超出了作为"地区国家"的水平?无论西方和其他国家对此存有多少争议,至少俄罗斯人自己是充满自信的。在他们看来∶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并非处处领先、但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这也是它得以继续伸展和抗争的认知基础之所在。
从实践看,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观点来看,如果仅将俄罗斯定位成一个地区国家,大国尊严的挫伤感必将使其难以再同归俄罗斯与西方热络相处的年代。另外,不仅奥巴马本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贬抑俄罗斯的官方判断,实际上,这一判断多半还来自美国国内那些带着"专家"头衔、而实际上对俄罗斯认知肤浅的"精英"们的解读。资深专家凯瑟琳·司多妮认为,美国传统观点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严重低估普京手中所拥有的牌的价值"。特别是像麦凯恩这样的强硬派,称俄罗斯不过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认为"冷战后的俄罗斯衰落、过时"。用美国真正的老资格俄罗斯问题专家、曾在白宫工作多年、同时是乔治城大学著名教授的安琪拉·斯登特的话来说,这些现今在白宫主持工作、然而并没有对俄罗斯问题真正下过苦功的年轻人,他们专业知识的缺乏,才是美国决策的关键问题所,在。这是美国学术界和决策界一个非常致命的"社会学问题"。
客观地说,俄罗斯联邦是作为苏联法定继承国而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这意味着,一方面俄罗斯与解体后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其他原苏联国家一样,都是独立平等的国际主体;但是另一方面,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俄罗斯又凸显出不同于一般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地位与影响力状况。其一,经过国际协商,俄罗斯独自承担了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战略核武器的储存与监管,这意味着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与西方就战略核武器进行对等谈判与合作、同时也有实力对西方进行反制的核大国。其二,俄罗斯作为苏联国际地位的法定继承国,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不仅表明了从苏联到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延续性,而且这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际体制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三,俄罗斯是一系列重要地区组织(如集安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等)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是一系列相关多边活动(如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的主持者,这说明仍然需要俄罗斯承担一定的处理原苏联地区国家间事务的责任。其四,作为苏联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承载者与后继者,俄罗斯维系着这一遗产,与世界各地保持着远超过一般原苏联国家的传统关系。
事实上,在美俄关系"重启"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奥巴马总统曾把俄罗斯当作一个全球大国来看待,一系列重要协议才得以达成;而一日低估其实力,藐视其存在,势必会引发动荡。如安琪拉·斯登特所言∶"许多俄罗斯人认为,对于苏联解体后那种创伤和动荡的影响程度,美国一直都没有理解。事后看来,我们可以指出,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应对从国家掌控经济演变到准市场经济这一重转换的过程中,取得了无可置疑的进步。克林顿政府将俄罗斯邻国的非核化、市场经济起步、实现差额选举、拥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以及确保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与美方合作,都视为其成就的一部分。然而,在新的欧洲-大西洋安全架构中,美国却无法给俄罗斯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角色———或者说,无法给俄罗斯提供一种利益。"
苦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力不彰,俄罗斯无法在当时与美国公开叫板或者抗衡。经过"十年黄金时段"之后,俄罗斯国力有所复苏,特别是在普京威望抬升的背景之下,就很难再接受西方这一类的轻蔑贬损之词了。相反,"如今的莫斯科却把美国看成是一个正在衰落下去的大国"。
2.俄罗斯究竟是不是冷战的"失败者"?
俄罗斯究竟是一个"冷战失败者",只能接受西方在其原有势力范围内的不断扩张,还是如西方领导人在诸多公开言论中所宣称,同时也被俄罗斯所接受的观念∶冷战无败者?这两种不同的判断,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战略;两种不同的话语,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身份认同。
没人能够否认,冷战结束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主动退却让步,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急剧萎缩的事实。包括叶利钦政治顾问格萨塔罗夫在回忆录中也既含蓄但又明白地承认∶"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早已没有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对世界领导地位的追求,日趋明显地出现了无条件向冷战胜利者投降,什么也不追求的倾向。"实际上,从笔者多年来与西方精英交往的感受来说,大多数人尽管会在场面上做出"冷战无败者"这样的宣示,但实际上,美国的战略决策依据,都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的∶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已然衰落,已经不是当年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了;因此,俄罗斯没有资格和美国坐到一张桌子上来平等对话,也没有权利和美国讨价还价。这是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深层话语"的基本心态。"9。11事件"以后,普京全力支持反恐,高举回归欧洲大旗,不光要求加入欧盟,而且希望加入北约。但是,欧美对此却全然不放在眼里,更多将之视为俄罗斯的示弱。从美国坚持北约东扩、年决意退出反导谈判进程等举措来看,大体上,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深层心理背景在起作用。
然而,普里马科夫的观点是,"苏联的解体不能归结于其在冷战中的败北"。理由是∶第一,"人民支持叶利钦绝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使苏联解体的事情,而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到过去极权时代。"换言之,这是人民的自觉选择。第二,虽然普里马科夫作为一个持有中左立场的老资格政治家,曾非常冷静、客观地断言,"不认为国外势力会直接参与"苏联解体过程,但也承认,"在美国和西欧,盼望苏联早日崩溃的人为数不少。"而这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担心"苏联的解体会导致国家出现动乱,因为在该国各地部署着大量核武器。"第三,有一个事实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佐证,"后苏联时期的空间并没有陷入混乱,苏联的核力量依然完整地保存下来,仍矗立在解体国家的法定继承者俄罗斯的国土上。然而,正是基于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不对称认识,换句话说,就是美国赢得了冷战而苏联输掉了冷战,华盛顿才认为,在世界事务中美国和俄罗斯的权利平等是不合理的。"
从国际法角度来说,以和平方式终结的这场较量并没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失败者。普里马科夫据理力争的立场在于,俄罗斯是作为前超级大国与美国一起终结了冷战。显然,在俄罗斯,普里马科夫的这一表述不仅是较有代表性的官方看法,也反映了相当多数精英与民众的看法。但也仍需承认,冷战终结多年之后,多数西方精英经常毫不在乎、并十分外露地把自己视为"唯一胜利者"的态度与立场也没有改变。
(二)当代俄罗斯∶"前现代"、"现代"、还是"后现代国家"?
从带有时间含义的现代性视角来看,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究竟是一个需要完成自身的——首先是国家政治建构的——现代化的国家,还是一个如欧盟国家那样已经完成了这一进程、处于超越主权阶段的后现代国家?抑或是一个既有大量前现代特征、又面临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同时还伴随着大量后现代禀赋的具有多重身份的大国?
从现代性的角度讨论国际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身份属性,并不是纸上谈兵。苏联解体留下了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都与现代国家的身份密切相关。比如,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名义上主权独立、而实际上所属领土却难以管辖的状态,即使多年转型也未能真正按照西方样式构建起国家、社会与市场间的持续稳定体制,欧亚区域化进程中的新兴独立国家相处的法律原则与传统"潜规则"之间的相互抵充等。这些都反映了现代化水平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性要求的国家建构之间的重大反差。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欧亚地区冲突——俄格冲突、乌克兰危机、"颜色革命"——大都因上述尚待解决的国家建构问题而起。所以,21世纪欧盟与俄罗斯一系列争端中的一个基本认知问题在于"现代性"之争。因为欧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超越国家主权、并以超越主权的国家联盟方式存在的身份主体,而俄罗斯还是一个尚停留在主权构建阶段的国家,就现代化发展水平而言,欧盟要"高于"俄罗斯。欧洲资深专家曾这样告诉笔者∶俄罗斯还停留在19世纪。但问题在于,俄罗斯另有主见。在俄罗斯专家看来∶捍卫主权,这就是在捍卫欧洲传统的价值,同时也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俄罗斯精英对来自欧洲的批评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讥∶正因为欧盟抛弃了主权观念,才真正是自乱阵脚,失去了方寸。而英国脱欧,正是这一观念之争所导致的现实的写照。
从现代性视角看待俄罗斯身份属性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这紧密关联着如何重新阐述与现代化相伴随的世界历史进程的问题。迈克·大卫-福克斯曾在专门介绍与苏联之前、苏联、后苏联各个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出自英美的历史文献)的著述中,论及了运用"现代性"概念进行研究的方法问题。虽然现代性的概念是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研究基础,但它的意义仍各不相同。迈克·大卫-福克斯归纳如下,当现代性概念被用于俄罗斯之时,至少有四种基本方法,从而得出的观点不同∶第一种方法得出的观点反对俄罗斯存在过现代性的观念,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前现代国家。第二种认为俄罗斯存在着现代性,本质上类似于其他国家的现代性,并且是普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而就第三种方法得出的观点看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现代性,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现代性,俄罗斯也是其中之一。最后,第四种认为,各种不同的现代性是能够在互相交织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多种传统元素互动、共处,并创造出各种样式的混合体来。
现代性视角下的俄罗斯外交身份问题之所以值得讨论,是因为它既不像一些欧洲专家基于单一的线性时间概念所描述的那么简单明了——超越主权的"先进"的欧盟vs.维护主权的"落后"的俄罗斯;也不全如俄罗斯一些专家以"回归保守"抵制"后现代"现象的评价来得那么消极。犹如俄罗斯学者科尔图诺夫所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社会学建构,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日渐疲惫;特别是曾经在现代主义时代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动员能力和不容妥协的理性主义原则,都不得不宣告趋于松弛。"这意味着,关键问题还在于如何来理解"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
法国年鉴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当代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夏尔勒认为∶现代性就是"存在于当下的未来",或进一步来说就是"被视为能真实存在的最好的一种未来。"按照这样的定义,夏尔勒指出,"围绕未来的话语(指现代性)不仅会根据假想的未来重新诠释现在,还必然会重新诠释过去;而与之相反,以往的历史性体制则会以维系过去(传统风俗先例遗产)为目标来构想现在和未来。"夏尔勒理解的关键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把"现代性"与"历史性体制"两个概念加以区分。现代性话语主张按"能真实存在的最好的一种未来"的要求重新构建过去、现在与将来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以往历史性体制"只在于"维系过去"。第二,"现代性的高潮与低谷则指示了此种话语的制造与其传播能力的不平衡性。"换言之,现代性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相互关系的诠释与构建能力;也即,如果能够在过夫、现在与未来这三者之间合理、适当地构建起叙事体系,那么就能够切实有效地引领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第三,现代性的当代主题,是"在经历了充满疑虑困惑的后现代时代之后,尝试以讨论多元现代性与历史进程差别化的加速度来革新有关现代性的话语。"换言之,如何调处不同时间维度、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现代性,也即如何去解决当代人缺乏共时性的深刻弊端是当代的现代性争议的关键。在克里斯托夫。夏尔勒看来,欧洲精英欲将其自身的"现代性"强加于世,酿成了20世纪的两次大战;而盲目模仿年"民族之春"的当代一系列不同文明与时间维度之下的"颜色革命",其实质都是停留于过去的集体记忆,无法应对变化无定的当代世界。
换言之,如果"现代性"仅仅停留在以西方经验来解释世界,仅仅以西方式的国家认知来评判国家属性是否"现代",而忘却了放在更为广阔的不同空间、不同文明范畴下,在不同时间性的维度之下来对其进行评说,诚如巴瑞·亨德斯所言,这样的"现代性"的理论基础就有了偏差。
现代性视角下的俄罗斯身份争议,显然作为各种争端的由头之一左右着各方的对外立场。然而,相形之下,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尽管提出了不少颇有意义的假设与命题,却远没能形成共识。特别是还不知如何对俄罗斯的"现代性归属"做出一个系统周全、令人信服的定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至少"多元现代性"的提出打破了教条,提供了相对宽容的依据,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时间维度、不同文明环境下的身份认知问题进行认定。换言之,使人们有了一个更为广谱的视角,来确定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问题。就这一视角而言,至少俄罗斯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特立独行的世界性大国∶无论是在人们广为赞叹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拔得头筹,引领世界的重大进步,还是在尚存尖锐争论的政治、军事、安全等领域的制度创设、社会革命、地缘竞争对世界现代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俄罗斯这个巨人的落后与赶超、学习与反叛、模仿与创新、隐忍与奋起,都将会是在"多元现代性"国际讨论中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lwz/2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