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诺奖得主彼得middot汉德克不被理

发布时间:2021/12/22 12:04:30   点击数:
早期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10月10日,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被授予了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他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然而,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彼得·汉德克得到了世界的认同。相反,我们误会了彼得·汉德克,他不过是一个行走在异乡的孤独者——怀揣着对世界的爱。

世人把他当做一个充满后现代风格的作家,一个先锋派,一个和世界对着干的人。但他却不理解读者为什么喜欢往他身上贴上“后现代主义”这个标签,他拒绝“反叛”这个词,认为那是“年轻姑娘才干的事儿”。汉德克觉得自己是个传统作家,更愿意“成为托尔斯泰的后代”。

这个留着一头“披头士”式中长发,戴着眼镜的男人,长年独来独往,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用叙事表达梦想,试图打破语言的条条框框,描述人们孤寂迷茫的生存状态。他用心灵观察世界,述说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渴望和平永恒的乌托邦。

初出茅庐——误会的开始

23岁,年轻的汉德克以一场“语言游戏”粉墨登场。年4月,著名德国作家团体“四七社”成员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开会,与会者包括当时走向巅峰的君特·格拉斯。彼得·汉德克不请自来出现在会场,破口大骂当时的德语文学墨守成规、语言软弱无能。他这一反叛形象还因为同年出版的剧本《骂观众》而家喻户晓。

《骂观众》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这部戏在德语文坛上引起轰动。《骂观众》这种“反戏剧”的做法,部分灵感来自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思想,更多的像是“游戏”。

一场玩笑却成就了汉德克的成名作,今天他还在为这“盛名”所苦恼。

血缘羁绊——转型的契机

年,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家里孩子众多,贫穷的家庭供不起汉德克上学,他被迫上了八年牧师学校。

汉德克有一个自杀的母亲。她自杀时,汉德克29岁,母亲的死带来的是一种钳制他的魔咒。然而,却也为汉德克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他用一种身临其境的叙述方式表现母亲的生与死。这个渴望自由的女性,出生在崇拜天主教的环境里,终身忍受禁欲的道德教育,自杀是她的救赎,她的归宿。

母亲被异化的人生成为汉德克写作的阴影,他发出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先后发表了《短信长别》《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如何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

走向世界——无畏的抗议

从《去往第九王国》开始,汉德克的作品到处潜藏着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年,他发表游记批评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成为众矢之的。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

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年3月18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

灵魂救赎——心灵的对话

文学对于汉德克来说,是认识自我的通道。“我是我自己的囚徒,写作把我解放出来”,汉德克每天都对自己这么说。80年代,他主动选择进入了隐居封闭状态,他想让心灵进入一个叫做“永恒”的“另一个空间”,那个空间也许像一个乌托邦,但不知道入口。

那个空间里没有战争。挑剔的和平主义者汉德克,从童年开始,战争记忆就是影响未来情感世界的恐怖幽灵。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内战……

他的骄傲在于写作的时刻——独自一人,无限接近良知。他经常引用歌德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写作状态,“喜悦和痛苦交替着碾过我的心头”。

也许,我们都误会了汉德克。他的离经叛道,不过是回归内心的本真;他的特立独行,不过是不被理解的孤寂;他的骄傲固执,不过是坚持少有人走的路。

揭开世人强行给他贴上的标签,还原一个纯真的、坚持自我的彼得·汉德克。

文案

陈阳

排版

陆霞

图片

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lwz/243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