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苦难辉煌》,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个五十多人的小党到现在的大国执政党的历程,他深刻指出:决定世界前进的有几种力量:科技、物质、财富、武力、权力,但最长久推动世界前进的还是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唯苦难造就辉煌。
苦难辉煌:致邓稼先——
谁不知道富裕好,为何却放弃高薪的工作。
离开优厚的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谁不知道离别苦,为何却放弃团圆的生活。
离开挚爱的亲人,来到风沙漫漫的荒漠。
谁不想要青史标,为何却选择无声无息的沉默。
舍弃人生种种的享受,只为心中美丽的梦想。
拥抱无数艰难和风险,只为挺起祖国的脊梁。
独自扛起别样的苦痛,一心铸就民族复兴的辉煌。
附:金一南先生故事:
金一南是我军 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国防大学教授。
在相当长的一段人生中,他默默无闻。直到年,46岁的金一南才登上国防大学的讲台。漫长的沉寂,金一南怎样走过?
金一南是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国际战略学知名学者。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怀着军人的职责使命在理论园地中默默耕耘。年底,不满20岁的金一南,怀着一腔报国之志参军入伍,成为空军某航校的一名机械员,从此开始了在基层长达12年的艰苦磨练。那时,基层连队的学习条件有限,难得的业余时间里,别人聊天、打牌、看电视,他却把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上。
冬天,在四面透风、脸盆里的毛巾冻得硬梆梆的宿舍兼工作间里,他经常学习到深夜,潜心研读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历史和世界通史,还把一本《西方哲学史简编》划得密密麻麻,并作了60多万字的笔记和卡片。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他都深有感触地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在8小时之外拉开的。我并没有优于别人的资源条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同样的资源罢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风云变幻的世界,他以一个军人的敏锐,意识到国际战略发生的新变化,从内心激发出了研究国际重大战略问题的强烈冲动。
年,他调国防大学图书馆工作,在这个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新知识、新理论,尤为 他身出将门,初中毕业后在街道小工厂当了一名烧瓶工
记者3次与金一南长谈,他始终不提他的家庭背景。经过一再追问,记者方得知他父亲的名字——金如柏。他的父亲是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原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年参加红军,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并没有给金一南的人生带来任何荫庇。
金一南刚刚初中毕业,“文革”风暴袭来。金如柏遭受残酷迫害。金一南作为“黑帮子女”被分到一个街道小厂,当了一名烧阿司匹林药片瓶子的徒工。
在一个烟熏火燎的车间,金一南烧了3个月的瓶子,两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6个指头尖都被烫得发白。直到现在,他从蒸锅里端滚烫的饭碗,一点感觉也没有。
因为瓶子烧得好,工厂选中金一南去学车工。当时,大城市都在“深挖洞”——工厂停工去挖防空洞。金一南白天去挖洞,夜里学车工。到了凌晨1点钟,车间里其他人都走了,只有金一南车床的那盏灯还亮着。
由于林彪折戟沉沙自我爆炸,金如柏的命运出现转机。年冬金一南参了军,来到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通信团。这一年,新兵金一南已经20岁。不久,他在全团技术竞赛中取得优胜,被破格提干,成了一名无线电技师。
当技师,就做 的技师。一大摞线路图都是金一南自己绘制的。当时,团里有一部比较先进的电台,两路收信两路发信,能够掌握这么复杂的技术的没有几个人,金一南是其中之一。后来,他被团里评为技术能手。
这在金一南看来不算是最自豪的,让他至今得意的是军体训练。因为军体出色,身为技师的金一南居然当上了连队的军体教员。
当他和战友们在部队的运动会上夺得军体项目的团体金牌时,金一南已经30岁了。直到古人说的“而立之年”,他还丝毫没有与学术研究发生任何关系。
进入国防大学,学府里没人注意到他,他却时刻
年,金如柏去世。组织上照顾,32岁的金一南被调回北京,分配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之一)。
在这所军队的 学府,只有初中学历的金一南能干什么呢?他想去图书馆,可是领导分配他去搞生产经营。金一南有点丧气。当时,学院办了3个企业,都在大西北,出差的机会很多。驻足高原时,金一南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生命的沉寂是一种常态,太正常了!
年,金一南终于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了图书馆。这一年,他35岁。这是金一南有生以来头一次成为“文化人”。他开始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料研究军事理论,写一些有感而发的文章。
年,他调入国防大学图书馆时已经35岁了,可是当他看到互联网上全是英文、图书馆里堆着山一样的英语资料时,他感觉就像一个文盲被挡在知识的大门外一样,这种感觉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从“ABC”学起了英语。当他数年后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用流利的英语讲课时,他怎能不感谢当时那3年的苦功!
今天,当金一南的课不但在国防大学,而且在全军很多单位深受好评,他本人也连续三届获得“国防大学杰出教授”称号时,很多人又说金一南“天生是个好教员”。
怎样看待从“好工人”到“好技师”、“好馆员”到“好教员”这些评价?金一南回答说,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我们这一代人从一个动荡的年代走来,注定了没有比别人更优越的条件,注定了在同样时间内,要做比别人更为艰苦的工作,走比别人更为艰苦的路程。”
“人生途中,的确有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把握。我能把握的唯有一条:从来没有厌弃过、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干过的任何工作。对自己干过的所有工作,都是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把它干好。我相信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就从热爱工作开始。一个人如果热爱祖国,就从干好工作开始。”
一次,金一南从资料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表格——《年世界各大国陆军实力比较》。它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时,中国陆军万人,世界 ;日本陆军只有25万人,世界第八!对比中日两国装备,金一南更如芒刺在背:当时,中国陆军主力师装备堪具世界先进水平,与日军相比,并不像“敌强我弱”这样一个传统结论描写得那样悬殊。
他进而发现,人人皆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却不甚知晓北洋水师装备当时是亚洲 ;人人皆知火烧圆明园,却忽略了长驱直入京城的英法联军总计才2.5万人……
抚今追昔,他写了一篇《军人生来为战胜》的千字文。文中写道:“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当时,正值“全民经商热”,不少部队也忙于从事生产经营。这篇犀利的文章命运可想而知……
年,身为图书馆馆员的金一南写成22万字的《装甲战》一书,详细记述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变革——传统步骑战向机械化装甲战的转型。可惜,这本书稿送到出版社,没有引起任何重视,几经辗转,居然被粗心的编辑弄丢了。
22万字!这本著作全部文字是金一南手写的,没留底稿。他心痛不已。
一次次的碰钉子,一次次的沉默,金一南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
能量在不断积聚,46岁时,他沉寂的人生出现了一抹朝霞
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克特 次到中国国防大学访问。校长邢世忠亲自召集会议,研究怎么接待这位美国将军。金一南也被叫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图书馆情报室主任。会上,几乎所有的同志都在讲中美关系的原则、对于一些国际问题的表态口径……金一南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别人都讲完了,邢校长环视会场,说:“喂,图书馆的金一南同志,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金一南似乎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想给大家补充几个材料。 个是切尔克特近期在美军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文章……”
校长一听就睁大了眼睛:“慢慢慢,你慢点讲!”
金一南不慌不忙,扬起手里的一页纸:“这是我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切尔克特近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题目和观点都在上边。”随后,金一南给大家讲了切尔克特的经历:他当过美军陆军参谋长的发言人,不是一般的撰写文稿的角色,而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他在海湾战争时是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的作战处长;他是海湾战争期间最早知道下达战争命令的4个人之一——美国总统布什、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还有一个就是切尔克特!
举座大惊!此前,大家几乎都在谈关于中美两军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表态口径。谁也想不到一个平常并不担负外事任务、在图书馆工作的人,一下子拿出这么多如此具体的材料。 为什么金一南能够掌握那么多情况?答案并不复杂:他是个有心人。 在此之前,金一南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已经在一般干部中颇有名气了。食堂的餐桌上和上下班的班车上,很有一些人喜欢和他坐在一起,把听他谈问题比喻为“加油充电”。当时,为了从多种中文刊物和数十种外文刊物中“淘金”,他每天要看几十种刊物,堪称“海量”阅读。 然而,他的“本事”,不仅仅是坐在那里看书看报获得的。当年,他主动下部队搜集军事资料、搞情报跟踪与信息检索、开发数据库。有人说,金一南是自找苦吃,“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紧张”。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紧张”,培养了金一南异于常人的特质:面对同样的信息,他往往能从中发掘出别人容易忽略的一些价值点。 回顾那段时间,他说:“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在国防大学工作,这一点感觉特别强烈。任务所迫,责任所迫,形势所迫。没有很强的紧迫感和很深的危机感,不更新原有知识,强项也会变成弱项,所长也要变成所短。”
,金一南居然还给大家提供了一幅从网上下载的切尔克特的照片。此前,满屋子人连切尔克特长什么样还不知道呢!
校长摘下老花镜,很专注地上下打量一番金一南, 说:“金一南,下午2点之前,你把所有的材料放在我的办公室!”
那天,切尔克特来国防大学访问,刚进大厅,幻灯机“啪”就把他的肖像打在银幕上。切尔克特只看了一眼,就愣在那里——
这说明,中国国防大学对他很了解!
接待切尔克特来访,让金一南沉寂多年的人生骤然出现一抹朝霞。一时间,好几个教研室都想把金一南调去,官司一直打到校领导那里。刚进国防大学到处没人要的金一南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这一年,他46岁。
记者问金一南:“您 好的运动是什么?”
金一南说:“游泳,特别是潜泳。”
身在水底,击水三千,这是对体力、耐力的极大考验,更是和意志力的较量。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金一南说:“苦难让我把根须扎进泥土了,如果不是这样,我的根肯定是漂着的。只要精神不倒,干什么事就干到 ,就能在逆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金一南有很多头衔,教授、军事专家、战略家。他说,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已经成了人物的金一南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最尊敬的军人之一是粟裕将军。
粟裕这位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终身只爱勘察地形、记背地图。繁华的大街上,别人逛街看热闹,他却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和平生活几十年,每晚睡觉前,将军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随手就可摸到。生命垂危之际,他还要按照军人要求,将衬衣、毛衣扎进裤腰。
这才是军人。金一南说,军人就得枕戈待旦。不然,我们该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大隐
年,已35岁的金一南终于成为国防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如饥似渴地看了很多书。”金一南的妻子从那时起发现,他的衣裤破损最快的地方就是屁股部位,那是长年坐出来的。这一坐就是11年。
后来很多人把金一南的成功归结为他11年在图书馆的厚积。这仿佛武侠小说中,藏经阁里潜伏着武功盖世老僧的传奇故事,很美丽,但却不真实。金一南的积累不自图书馆始。
金一南是北京人。“文革”中沦为“可以教育好的黑帮子女”,好不容易才成为街道工厂的学徒。每天烧制完多个阿司匹林药瓶之余他就开始看书,带着探究自身命运、国家前途的深深疑问。三部书启蒙了他:4卷《毛泽东选集》他读剩了4个字———实事求是;16卷《鲁迅全集》影响了他的文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引导他做一个“在黑暗中发现微光并能够舍弃一切跟踪前进、永不放弃”的人。
年年底,金一南入伍。在当好一名通讯技师的同时,他开始通读中国战争史、世界通史和西方哲学史。没想到,这些毫无功利目的的阅读成为他后来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图书馆工作游刃有余后,金一南开始发力。年,他写作了《西方装甲战》一书。不想,呕心沥血的23万字手稿竟被编辑遗失,这成为金一南学习计算机的动力。
他又开始猛攻英文,这时他已经35岁了。同事们只见他整天嘴里念念有词、满嘴“跑舌头”。3年后,这个刚开始拜每个人为师、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阅读和对话。
金一南写作了大量文章,可是无处发表。他想参加学术会议,可图书管理员没资格。他就把会议综述材料偷偷弄来研究。妻子常常说他,净操心些不该操心的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他一样“瞎操心”的还有一小批人。他们常常聚集在金一南的办公室里,文质彬彬的书生,扎在一起就慷慨激昂,谈笑间纵横数千里、上下五千年。这个小沙龙后来走出来很多知名人物。金一南说自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年,甲午战争周年。金一南骑着自行车将自己写作的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送给组织纪念的筹办单位,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些文章后来传颂一时,不过这是后话了。
金一南惟一的爱好是游泳,下水一口气就是0米。这是对体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他需要充足的耐力和承受力,机会之神的眷顾需要时间,还有等待。
大声
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科特访问中国国防大学。中国国防大学校长召集的接待预备会上,金一南列席会议 一个发言,他讲了三点:切尔科特是海湾战争的4个决策者之一,最早接触到作战计划;他近期发表了3篇学术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出示了未曾谋面的切尔科特的照片。校长说,你今天下午把所有的材料放到我办公桌上。
很快,金一南被调到国际关系教研室当教员。这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国防大学是中国 军事学府,也是中国军队的高级智囊机构。这里的教员不是传统意义的老师,学员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学生。这里的课堂上聚集着全军的中高级将领,教员的水平和思想影响着人民解放军高级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一言兴邦用于此,殊不为过。
年,金一南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 的考试是危机处理。全班同学模拟推演科索沃战争。金一南被分配扮演美国总统。推演进行了4天半,金一南多年的储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考试结束后,主持课程的德国施密斯博士忍不住称赞金一南,说:“你比美国人还了解美国。到底来自大国,你们知道所有的事情。”
学以致用。年的国防大学高级领导干部战略班上,课表安排4月4日金一南讲授“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4月1日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金一南当即作出调整,推翻教案,重新备课。 的案例、全新的视角,课程在学员中激起强烈反响。
两年后,伊拉克战争爆发。金一南等一批军队专家学者应邀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特约军事评论员。事后,一些海外媒体评价,中国对伊拉克战争的评论显示出中国军事理论正突飞猛进,大步前行。
大忧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为一己之私利患得患失,此乃小忧;忧国忧民忧军,是为大忧。
金一南戴着眼镜,度数不高,左眼度,右眼度。但人们说,他的眼镜仿佛是望远镜,可以看到未来,又好似放大镜,能清楚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到目前为止,金一南去过美国3次。美军的军事基地环境多半都如同公园一般优美,但与环境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基地内训练非常严格,人们都在紧张地操演着战争。他深切地感受到就是这个世界上安全环境与条件 的国家却天天在谈论战争。
访美期间,金一南专门挑选了地处偏僻的美军参谋与指挥学院访问。那里是拿出海湾战争地面作战方案的地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课堂上的案例常常是“几天前,我们在阿富汗战场实施了一次突袭……”
金一南感觉,美军对中国军人很尊重。这并非他们对解放军情有独钟,而是他们尊重对手,尤其是让他们吃了亏的对手。美军无法忘记朝鲜战场上 那排山倒海、奋勇冲杀、不畏牺牲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而今,这样的精神似乎正在被冲淡。”金一南难以掩饰内心的焦灼。“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法宝。是那些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在零下40摄氏度单衣单裤仍冲锋不止的英雄们,为今天的中国军人赢得了地位。”
大智
战略的精髓是什么?
金一南用看到的一句广告词回答提问者:“未来很远,我们的目光更远。”
4年,国防大学成立战略教研部,金一南成为这个大智囊集体中的一员。
金一南研究的是国家安全。然而,他的课却常常让人感觉不安全。他讲课的风格总是从问题开始,直奔主题。震动、震撼,人们这样形容他富有激情、饱含忧患的讲座。他给中央党校上课,3个小时课堂内无人走动。在总参干休所给老干部讲安全环境与形势,也居然少有人动。干休所所长感叹,原来他们还是坐得住啊。
金一南让人坐得住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坐不住。他讲了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国家计委专门组织中石油、中石化的同志听了一次他的讲座,对形成国家和各产业集团的新能源政策提供了有力帮助。
5年2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省部级领导云集国防大学,听金一南教授讲“新世纪中国安全形势”。课后,好评如潮,请他讲课的日程排到几个月后。
古人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金一南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研究到达了一定程度,除了再下功夫,还涉及修养。金一南说,战略说到底渗透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金一南不喜欢有些人称他为“军事专家”,有的还要加上“ ”二字。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中国军人,一位国防大学的教员。如果真要抬高一点,我愿意做一名中国军队现代化转型的呼唤者。”
金一南认为,《苦难辉煌》能受到好评, 原因是它对今天有借鉴意义。“一位哲学家讲过:如果对前景感到迷茫,不妨回头看看过去。今天我们就面临很多问题。回过头去看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的使命,就因为他最英勇、最顽强、最无私利、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忘我奋斗。
这是他‘登高一呼,云集者众’的力量来源和资本。虽然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对党的要求不同,但共产党有一点 不能变,就是中南海大门口那5个字——‘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永远不能改变的宗旨。共产党 不能变成为家族利益、集团利益服务的政党,不能变成‘先富起来’的人。”
这正如国防大学刘亚洲政委对《苦难辉煌》的评价: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在;看似问过去,实则问将来。
《苦难辉煌》给金一南带来巨大的成功,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依然继续思考。这几年,他相继出版了《浴血荣光》《心胜》等书。现在,出版社还在翘首期盼他的《心胜2》。元宵节的前一天,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时代要有大担当》,再次引发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会提出“大时代要有大担当”这个命题?
金一南:大时代也有大问题,很多问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积压下来的历史问题,这是我提出要有大担当的出发点。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条件好到前人从来没有过的时代。从物质条件说,30年前我在连队时,一个人的伙食标准是四角五分钱。8个人一桌的午饭就是玉米面发糕配两块酱豆腐。我们连队有位身材高大的技师,他经常一筷子夹走1/3的酱豆腐。大家对他不满意,评先进从来没他的份儿。他也没办法呀,饭量大,吃不饱。再看现在,连队的战士都是分餐制,伙食条件很好。这样的物质条件,过去我们怎么敢想?
这个时代也给人们提供了非常自由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年轻人经常为自己要不要去体制内纠结。过去呢?我们只能服从组织安排。以前常有人说自己怀才不遇,现在却是经常找不到人才。央视一位领导说过,他现在是擦亮眼睛找人才,是千里马你就放开了跑呀,是人才,谁不想用?
但这个时代也有问题。这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大家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了解得不深,社会充满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我们今天不缺聪明人,不缺高学历者,但太多的人一见困难,马上就撤。大智若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者太少。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担当,先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具有这种担当的决心和意志,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在采访的 ,我们问金一南,有什么人生感悟可以告诉年轻人。金一南沉思片刻,说:
“我跟年轻人分享两句话吧。 句是‘做难事必有所得’。我大半辈子的经历就是做难事,迎接各种挑战。年轻人不要有太强的趋利避害的想法,要主动做难事,敢于吃亏,敢于被埋没。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但机会来临时,还是要看自己的积累够不够深厚。
“第二句话是‘越是喧闹,越是孤独;越是寂寞,越是丰富’。这是我自己的座右铭。当周围熙熙攘攘、自己不得不随波逐流时,内心其实非常孤独,不知该何去何从;当离开喧闹的世界、自己独处时,才可以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时候内心最充实。
“如今的社会太热闹了,全民娱乐,唯独缺寂寞。就说我们今天搞科研,很多都是群众运动式的。做个课题,你一章我一章, 一拼凑就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课题组的成果吗?
真正的好东西一定是个人的,是诞生于‘宁静致远’的过程中的。这个时代就缺摒弃喧闹的勇气。一个真正沉下心来、甘于寂寞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活了一辈子, 还是在随波逐流,一无所成。
“我一直记得在大西北看到的画面:茫茫戈壁,在烈日下,一个三角形的路牌,在地上投射出一块很小的阴影。3个去上学的孩子,就挤在这仅有的阴凉下休息。不曾见过这样的场面,不曾了解今天的差距,就不了解今天的中国。我们有多少人生活在最发达地区,享受 待遇,却满腹牢骚,指手划脚,舍我其谁。他们永远不会懂得脚下这片土地。所以今天的年轻人,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张留印赞赏
长按白癜风那里能治好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1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