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战斗民族版红海行动相当硬核
戳上方蓝字→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相当硬核,战斗民族Style日常。干就一个字!战争场面真实!硬!都是对这部俄国战争片的评价——《巴尔干边界》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紧要关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俄罗斯也正在经历苏联解体和车臣叛乱带来的痛楚,经济上不堪一击,军事上单挑美帝。社会主义阵营里两大国家,都正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于是,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同意的情况下,空袭了南斯拉夫,顺道炸了我们的使馆。南斯拉夫,铁托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富有的国家,在之后数年里,逐渐土崩瓦解,一分为六。电影《巴尔干边界》就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巴尔干地区现状的真实反映。故事背景是在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之后,年6月塞族军队退出科索沃,地区力量上出现真空。部分莫斯林败类开始在科索沃地区无恶不作,掠夺资产,迫害塞尔维亚人。到处可见的死尸废墟,给影片定下主题基调。《巴尔干边界》作为一部战争片,丝毫不掩饰“绞肉机”的残酷。片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场面,但导演一刀未剪。对于这场抗战,俄罗斯介入的很晚,南斯拉夫此时已经输了。这也就是本片的主体故事,世界军事史上重要的占领机场行动——故事主体是影片虚构的一支前俄军小分队。
四年前,他们因任务失败而分散在此,这次接到秘密任务:死守机场,等待大部队到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继续挑拨着塞尔维亚民族间的仇恨,加剧着科索沃的分裂独立。而普里什蒂纳机场,也是反派要占领夺取的军事要塞。《巴尔干边界》借了真实的铁血行动,虚构的小分队更多地承担着“柔情”。小分队成员均来自不同民族,像一支国际球队,为打赢一场比赛。在地区动乱,民族间矛盾不断升级的当下,小分队却是另番宁静。他们都有同一个目的:回家。任务完成后,小分队可以荣归故里,即使祖国百业萧条,但起码那是家。导演没有煽动民族对立,没有假大空的宣言,他把核心精确到了个人实际意愿上。新加入的两位南斯拉夫警察,一个塞族,一个阿族,也想安安分分的过日子。他们共同的敌人只有科解恐怖分子,并没有扩大到一般阿族民众。片中主要反派是穆斯林的败类,但导演仍没有为了丑化穆斯林,将他们都刻画成圣战勇士。虽民族不同,但共同信奉穆斯林,南联盟阿族警察和鞑靼人一起在晨光中祈祷的画面,显得格外美好。时局动荡,孤立无援,影片核心的机场保卫战被描绘成8人VS人。战争的硬核部分也彻底打开。但这只是热血刺激的部分,战争的残酷也通过细节展开。战斗没打响时,恐怖分子派一小男孩做前期侦查。虽是个孩子,但他清晰熟练的看清了小分队成员的所在位置,显然不是新手。战争对于人类的打击,不单单是肉体的毁灭,更严重的是对战火下孩子的阴影。生,满地尸体是他们终生的噩梦,死,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当然,影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另一位女性。虽然是个大胸美女,但在一部战争戏里,我找不到她存在的理由。她唯一承担的点可能就是战争中的现实意义。感情戏穿插在战争戏里看似多余累赘,在还原程度上还是趋于现实的。任何一场战争开始时,谁都不知道会打多久。仗得打,日子也得过,但真的有点多!战争是残酷的,不能因为它的距离远,时间远而削弱对它的恐惧。《巴尔干边界》有温情,有残酷,更多的是理性的反映现实。这既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对远离战争的沉痛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