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赵刚薛理泰中国国家安全的罩门谈朝
海、空突袭才能“拔牙齿”
由此可见,美国及其盟国要对朝鲜发动军事进攻,必须先拔掉朝鲜的“核牙齿”,而要拔掉“核牙齿”,就必须诉诸突然袭击,其理不言而喻。如此,冲突也许在哪个午夜爆发,世人早晨才从新闻报道中发现战争已经降临了。而要对朝鲜发动海、空袭击,岂能预先在朝鲜周边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呢?这不是打草惊蛇了吗?
美、日、韩三国面对的毕竟是武装“核牙齿”的朝鲜。由此可见,这次三方在朝鲜周边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目的仅止于传递强有力的信号,警告平壤今后不得造次而已,而决不会在此刻就对朝鲜实施凌厉的军事打击。
军事战略的准则之一是谋定而动。除了军事庸才以外,战略家决不会跳出这条规律,而在美国能够一锤定音的战略家群体,又有哪个是庸才呢?基此,可以作出判断,一旦美、日、韩三方决心对朝鲜发动军事进攻,必然诉诸海、空突袭,先发制人,不会寄希望于在突袭之前举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而如果这三方连续在朝鲜周边举行这样的军事演习,就说明战争至少在此刻不致于爆发,中、俄两国还有进行国际斡旋的余地。
上述评估应该是不易之论,朝鲜周边各强国决不致于反其道而行之。此项论断不但适用于评断这次朝鲜半岛危机,也适用于今后在东北亚地区爆发类似危机时如何进行战略评估。
今夏以来,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对峙日趋紧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若干军事专家惊叹,战争已经离开中国不远矣。当时笔者哑然失笑。姑且不论战争是否离开中国不远,至少美、日、韩三国还不致于会在此刻就对朝鲜动武。这一节判断是符合战略博弈的原则的。诸君读完上述分析,想必也有同感。
顺便提一下,假如今后美国按照既定计划,仅向韩国军队提供海、空掩护,地面战斗主要由韩国军队承担,驻韩美军并从 一侧往南移防两百公里,则美国决策者在抛弃了投鼠忌器的顾虑之后,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届时美国对韩国在对朝鲜动武问题上的严格约束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松绑”的现象。
半岛局势忧在擦枪走火
话说回来,既然美国决定重返亚洲,则天安舰沉没及朝、韩炮战等突发事件相继发生,在东北亚地区美国盟国的心目中,凸显了美国重返亚洲的必要性,有利于美国在东北亚重整旗鼓,巩固日、韩两国对美国的向心力,美、日、韩三国由此足以凝聚共识。在这种情势下,美国及其盟国加强针对中、俄两国及朝鲜的军事态势,又不致于承担同朝鲜这个拥核国家交战而触发军事、政治层面的风险,如此,则美国的战略态势最为有利,已经在国际战略博弈中占得上风矣。
综上所述,若论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走势,在大战略层面,无须过分担忧,患在朝、韩之间擦枪走火导致战事急剧扩大而已。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多次战争爆发,仅由于偶发性事件所致。即如首次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浩劫的一次大战,也是由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的偶然因素导致。大战前,欧洲列强固然矛盾重重,战争阴云笼罩在欧洲大地上空,大战如同箭在弦上,迟早要爆发。然而,大战之所以在年7月底这个时间段爆发,是同这项偶然因素密不可分的。
韩国新任国防部长金宽镇12月7日在韩国军队军团长级以上主官会议上,下达了允许各部队主官“先打后报”的指导方针,亦即如果各部队遭到敌方攻击,指挥官根据“先采取措施后报告”的原则,有权先斩后奏,尽力对敌方攻击源实施精确打击,藉以遏制挑衅行动。况且,韩军实行打击时,可以不受停战协定和交战守则的约束,甚至可以立刻出动战机和动用舰炮。据称,“美国方面也对此表示同意。”
12月10日晚,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元裕哲表示,韩、美两国正在讨论一项应急方案,如果朝鲜进行“核攻击”,立即以核武器反击。12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以后,将派遣自卫队前往韩国“救助日本人”。他还表示,有必要对自卫队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
鉴此,日后韩、朝两国因擦枪走火而升级成为一场战争的潜在可能性,如果说是已经迫在眉睫,那可能是偏颇的说法,可是谈到这种可能性至少在未来是急剧增加了,那可不是过甚其辞。这值得朝鲜半岛局势利益攸关方密切注意,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掉以轻心了。
假若朝鲜又一次采取被国际社会认定是挑衅性的行动,可以预期,下次韩国不会再度予以容忍,会断然采取高强度的反制措施。在朝、韩交火升级以后,美、日两国必然会参战。概言之,军事冲突升级以后,估计有四种情况可能出现:
一是韩、美、日迅速占得上风,韩国国内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呼声高涨,韩国军队乘胜北进,势不可遏;
二是朝鲜国内民情不稳,骚动蜂起,当局镇压乏力,政局陷入崩溃之势;
三是平壤要求中国再次出动大军,救其于灾厄之中,否则将对敌方动用核武器这一 手段;
四是平壤眼见北京无意出动大军相救,怨恨至极,扬言将对北京使用这一 手段,大不了闹个玉石俱焚的局面。这一情况并非笔者臆测,在国际关系史上有先例。参见关于以色列对待最恶劣状况的选项的描述。
笔者认为,时下由朝鲜或韩国启衅,向对方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可能性甚微。即使由于某方误判,双方“擦枪走火”,经过双方背后的大国如美国、中国等施加压力,最终仍有可能转圜,不致于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各方必须正视由于朝、韩之间“擦枪走火”而引起军事冲突急剧升级的危险倾向,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
核威慑作用的微妙变化
无论上述情况出现哪一种,都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都具有紧迫性及不可回避性。届时北京必然非常尴尬,会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前述朝鲜半岛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及其后果,对北京领导人不失为具有启示作用的评估。
谚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这两条谚语此刻适用于中国面对朝鲜半岛出现变局前的应变处置。
由于核武器对人类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对战争爆发起到了遏制的作用。试观: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在两个核国家之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战争,就连大规模的边界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即如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是世仇,过去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可是自年两国相继成功地引爆原子弹以来,迄今就连大规模的边界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即使边界冲突爆发,印、巴两国都能持有冷静克制的态度,采取理智型的应对措施。此即一例。
可是,自从高科技局部战争卷入军事舞台以来,核威慑理论及实践似乎发生了若干微妙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强国凭藉手中掌握的压倒优势的核武器威慑对方不敢使用核武器,同时却可以动用高科技手段将对方打趴在地上。
说白了,弱国手上拥有的核武器充其量只能遏阻强国不致对其使用核武器而已,却未必能遏阻强国使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亦即弱国拥有的核武器依然不足以遏阻强国对自己发动一场高科技战争。而在信息时代,两国相争,强弱之势不同,却局限于一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战争的结局是不待智者而决的。
比如科索沃战争中,俄国手中拥有的强大的核武器始终未能遏阻北约国家对其兄弟盟邦塞尔维亚发动一场高科技战争。俄国与塞尔维亚同属斯拉夫民族,关系非同一般。一次大战时,俄国就是为了保护塞尔维亚而卷入大战的;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也正是由于入侵南斯拉夫才推迟两个月启动侵苏战争的“巴巴罗萨”计划,而正是这一战略性的推迟构成了希特勒在德、苏战争中铩羽而归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科索沃战争中,俄国却未能遏阻北约以高科技手段将塞尔维亚打趴在地上。其源盖出于核威慑作用发生的微妙变化。诚然,当年北约未曾对俄国本土发动攻击,而仅限于向俄国的一个友好国家发动攻击,这是莫斯科进行战略评估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朝鲜半岛局势之所以趋于恶化,同朝核问题久未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方在考虑朝鲜问题时,当然不能撇开核武器及其关联作用等项因素。
北京须谨慎应对半岛变局
笔者估计,这次平壤应当不致于遭受美、日、韩三方致命的军事打击。然而,“上得山多终遇虎”。倘若平壤不认真反省自己的冒险行径的严重后果,仍然不时行差踏错,动辄诉诸挑衅性的行为,则今后可能就决没有这样侥幸了。
这一启示作用同样适用于北京。美、日、韩三方也正在对今年以来朝、韩之间迭次发生的事件作全面的检讨。这三方势必要作出认真的评估:平壤政权率性而为,动辄采取挑衅性行动,毕竟已经一而再、再而三了。对于平壤的冒险行径,这三方究竟应该继续忍让,以致姑息养奸,还是应当痛下决心,予以强力反制。据析,这三方应当正在进行慎密的评估,作为今后美国及其盟国究竟应该如何在朝鲜半岛应对危机的依据。
目前看来,今后美国及其盟国在朝鲜半岛应对危机的方案将明显地偏向强硬,朝、韩两国及其盟国在类似危机中的战略回旋空间将被大力压缩。美国的全球战略着眼点,加上朝、韩、日三国的利己性的战略盘算,今后在朝鲜半岛爆发危机的前后可能交替产生作用,于是半岛局势演变的不可预测性被急剧放大了。
尤有甚者,对于平壤的挑衅性行动,韩、美、日三方在采取强力反制措施的过程中,隨着情势的演变,各种和、战方案都会摆上议事日程。假如这三方进行的战事顺利,而朝鲜国内政局又出现不稳,韩方会主张全速北进,一举推翻平壤政权,而且这种主张会摆上这三方的会议桌面。于是,在这三方的相关议题中,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的想法自然会抬头。看来,未来亚太地区各大国尤须谨慎应对了。
当前在朝鲜半岛走势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两个新迹象:西方媒体涌现了将半岛情势恶化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说法。这方面,华尔街日报在12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该文直截了当地指出,朝鲜的挑衅性行径之所以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朝鲜长期被中国包庇、纵容所致,所以国际社会应该对中国进行制裁,而且要摧毁朝鲜相关的军事设施,云云。此其一。另外,美、日、韩三方加强了针对朝鲜及其保护者中国的军事同盟,反中抗朝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在这个军事同盟背后的则是北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国家。此其二。
按照常理推测,中国对朝鲜应该拥有 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也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发言权。这是因为:一是近年中国国力急剧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体,国际影响力今非昔比;二是中国同平壤关系最为密切,给予了平壤 的经济援助,金氏父子在政权交替问题上也格外有求于中国;三是近年中国同韩国、日本的经贸总量已经超过这两国同美国的经贸总量,韩、日两国对中国出口急剧扩张,成为这两国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这两国同中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相当可观。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这次朝、韩炮战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处境相当被动,成了灭火队,而且几乎徒劳无功。
北京为了防止半岛局势失控,提出了重开六方会谈的建议。美、日、韩三国三国外长“欢迎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号和号决议的支持,期待中国努力敦促朝鲜遵守其在年9月六方会谈联合声明中明确表达的义务”。这是对胡锦涛唯恐朝鲜半岛“失控”的回应,当属“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这三方指出,朝鲜新建铀浓缩生产线之事表明,六方会谈形成的国际文件约束不住朝鲜,联合国决议案也形同废纸一张。美、日、韩指责“失控”的正是朝鲜;并暗讽中国在举手表决赞成联合国决议之后,却没有完全实施对朝鲜的制裁措施。对此,北京除了重复老生常谈,又岂能作出自圆其说的回应?
(赵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薛理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刊于《 》总第37期(年12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2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