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疲态尽显特朗普突然ldquo反水
来源:戎评(rongping)
近日,特朗普接连发布两条推文,先对5G技术称赞一番,然后煞有介事地说:“我希望美国通过竞争获胜,而不是把更先进的技术拒之门外!”
特朗普虽然70多了,但他并不糊涂。不久前,他刚亲自签署以举国体制搞人工智能的总统令,怎么会不清楚5G的重要性呢?
不过特朗普的“宣言”,来的可迟了些,去年夏天拉的“山头”基本散尽。
在他发推前,英国率先表态称“Huawei没有安全问题”,紧接着德国和新西兰也坚定了决心或改了口。再看看闹得凶的加拿大,其本土的两家电信巨头也忍不住“真香”了。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从未像今天这样衰弱。不久前蓬佩奥去欧洲走一圈,在首站就被匈牙利外长西亚尔托当面怼了“虚伪”二字。
王权没有永恒,美国正从山巅滑落。
一览众山小,傲慢的起点
美国真正的巅峰时刻,还是30年前。
年2月,苏联人还有勇气做出“我舰奉命撞击你舰”的壮举,但仅仅13个月之后,“勇气的基础”崩塌了。
年3月,东欧剧变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波兰率先脱离苏联控制,紧接着是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这一年,整个华约分崩离析。
到了年,立陶宛成了苏联中改弦更张的“第一国”,其他共和国有样学样,各自走上实现独立的快车道。
同时期的美国呢?干满两届的总统里根已经离任,留下《自由的国家没有黄昏》作为自己8年任期的总结。
至于新上任的老布什野心勃勃,就职才2个月,就宣布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不到1年,就在北约总部高唱“新大西洋主义”。
这段时期,美国上下是一片欢欣鼓舞,所有人都在为这场“胜利”欢呼。弗朗西斯·福山什么时候发表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就在年的夏天。
那么,不费一枪一弹就赢得“冷战”后,美国人又干了什么?老布什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词:战争。
美国现在的衰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他们在获胜后,被“傲慢”蒙蔽了双眼。年的“9·11”,老布什在国会提出一个战略构想——世界新秩序。
此时苏联已经疲态尽显,不仅内部乱作一团,国际影响力也烟消云散。老布什看到时机已到,就想着要当全世界的“庄家”了。
年1月,在打响海湾战争前,老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其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无论是老布什的“自由的灯塔”,还是里根的《自由的国家没有黄昏》,美国佬渴望将他们的“旗帜”插到前苏联的身侧。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也让老布什冲昏了头脑。他看到了山巅的辉煌,却没看到脚下的路。
在《戎评
俄罗斯突然出手,乌克兰全面战备,美国正谋划一场战争》一文中,就提到过美国债务危机。
事实上,美国债务并非是在特朗普任期内膨胀至此的,追根溯源,还是里根埋下的因。当年为了压垮苏联,里根可花了不少钱。
为何当年“星球大战”计划能骗到戈尔巴乔夫?不是苏联人太天真,而是美国人在太空和反导方面投入甚巨。
年是该计划执行的第一年,美国军费开支占到了总GDP的7.41%!苏联人一看,只能认为美国人是在玩真的。
里根上台前,美国债务规模尚没有超过1万亿,但等到老布什上台后,债务已经膨胀至4万亿以上。不过老布什在意吗?当然没有。
他的竞选承诺是减少政府开支,结果刚就职2年,就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老布什不仅没有削减开支,还增加税收,但也因此没能连任。
年,老布什的军费开支一点都不小,足足占到了美国当年总GDP的5.95%。而在苏联最强势、给美国最大压力年,美国的军费占比也只有6.02%。
一场爆炸,震醒国人
老布什没搞好经济,只能就此下台,那么克林顿呢?
克林顿上台时,美国赶上了好时候。伴随着老布什在伊拉克取得的大胜,互联网技术大爆发,以及和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克林顿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美国经济奇迹。
克林顿当选不足一个月,就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自己的演说,他的《美国变革的前景》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复兴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增加公共和私人投资。
从结果来看,克林顿的计划十分有效。年,美国的失业率还在7.3%,但到了年,这个数字降到了4.7%。
克林顿时代的经济有多好?足以白宫精英们“膨胀”到构想出一个“没有债务”的美国。年,一份秘密报告出现在白宫的案头:美国或将在年偿付所有债务。
年卸任时,克林顿给继任的小布什留下了亿美元财政盈余。同老布什相比较,小布什接手时家底要殷实不少。
不过,当美国人再次回首克林顿任期内所做的一切,却蓦然发现有三件事的影响十分深远,同现在的国际形势紧密相连。
1、轰炸南联盟
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是好斗的,克林顿也不例外。他在第二任期时,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科索沃战争。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只持续了78天,甚至没有出动大规模的陆军。但这不到3个月的军事行动,却成了现代战争的典范。
所有国家都看到了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从南联盟的惨败中理解了新技术所带来的,全新的战争模式。
但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对我们下了黑手。年5月7日,美国人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趁着夜色投掷了三枚精确制导炸弹。
在南斯拉夫军事总指挥部米外,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樱桃花路3号,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直接命中。
美国的军事行动,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两个事实:一是同50年代相比,我们和美国的军事差距被拉大太多了;二是我们当时的军事策略,已经因技术原因而显得不合时宜。
在今天回首过去,也许美国人也没想到,他们的一场军事行动,让我们在往后20年的时间里,全身心地奋起直追。
2、与中国入世谈判
如果要问克林顿任何评价自己的总统生涯,他一定不会忘记同我们进行的WTO谈判。
在他的总统生涯末期,美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互联网泡沫临近破灭,二是美国制造业已经空心化。
当时的美国,程序员是最受追捧的职业,然后是律师、医生和金融分析师。至于蓝领工人?铁锈八州正逐渐被人遗忘。
也正是因此,克林顿面临两个难题:
一来美国消费者需要廉价商品,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那时候,无论是美国货还是欧洲货,都不算便宜了。
二来美国经济需要找到下一个支持点,而中国作为尚未开辟的市场,无疑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
我们加入WTO,不只是我们的迫切需求,美国也是如此。
3、本·拉登
在拉登被击毙前,克林顿是最接近消灭他的美国总统。
事实上,本·拉登对美国人的仇恨,同克林顿的行动是分不开的。年前后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拉登在那年宣布对美国发动“圣战”。
年克林顿正式履职,他延续了老布什对中东的战略。也是这年,白宫紧逼苏丹交出拉登,并冻结了苏丹在美资产。
从时间关系上来看,无疑是美国人将拉登逼上了“梁山”。尽管拉登并没有被苏丹移交给美国人,但他也不能继续在这待了。到了年,风声越来越紧,拉登选择逃亡阿富汗。
也是从这之后,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美国大使馆爆炸案,年科尔号驱逐舰也门遭袭案,年的“9·11”,以及长达十几年的反恐战争,都与本·拉登息息相关。
深究起来,拉登最初拉山头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是美国人给了他帮助;是老布什进行海湾战争,令拉登转而反抗美国;是克林顿的进一步逼迫,才令其走向极端。
近两年,当讨论“美国究竟怎么了”时,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政要,或者是其他精英人士,他们的主流观点有三:
1、中国加入WTO,没能按预期变得“民主”,反而严重冲击美国经济;
2、反恐战争过于绵长,恐怖分子越打越多,堪称第二个“越战”;
3、长期将注意力放在中东和东欧,只看见俄罗斯,却忽略了中国。
当然,这些观点大多是“马后炮”,也是另类的一种“甩锅”。美国人的反思,从来不找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想着别人竟然没按他们的剧本做事。
债务滑坡:小布什到奥巴马
从年算起,直到年的这20年,我们并不是美国人的主攻方向,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发展窗口期。
尤其是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反恐战争上了,一心想着要把中东给整的服服帖帖。
毕竟那段时间,美国在经济上的头号对手——日本已经“投降”,也令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毫无疑问,这是继苏联解体后,所有美国人为之骄傲的胜利。
然而,倘若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也能够找到一定的合理性。
当年我们的实力的确不强,这也是美国不把我们作为主要目标的理由。经济上日本体量仍然庞大,军事上俄罗斯实力不俗。至于我们,综合国力可能还排不进前五,甚至前十。
事实上,我们加入WTO后的十年间,发展速度完全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10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在西方历史观中。
纵观西方历史,无论是英国取代荷兰、美国取代英国,还是苏联从成立走向顶峰,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就给了美国人一个错觉:中国想要“崛起”,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于是,眼看自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小布什就毫不犹豫地打响了反恐战争。
至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在《大棋局》系列中已经提及,就不再赘述了。这里只说一点:从小布什到奥巴马,十年反恐战争给美国的是一场大变革。
这场变革主要始于两个方面:
1、债务
在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已经债台高筑,这里面固然有年次贷危机的因素,但也和反恐战争脱不了干系。
小布什和老布什以及克林顿可不一样,老布什打海湾战争,可没有投入大量的地面部队。克林顿在南联盟,也是如此。他们都知道,精确制导武器再贵,也比士兵的薪资和抚恤费便宜。
但小布什就不同了,在他的战略中,美国大兵要驻扎到任何可以驻扎的地方,让“美式民主”照亮世界。
也正是如此,小布什政府将债务进一步扩大,总计5万亿美元,比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加起来都多。等到奥巴马上台后,他的第一任期也在打仗,债也没少欠。
这两人,联手贡献了超过14万亿美元的债务,超过当前美债规模的63%!
2、国际形势
年是美国和世界个拐点,全球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
先说美国本身,此时美国的全靠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行业来吊着。从结构上来说,美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衰落了。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年时,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还有16.1%,但年时只剩下了12.8%。
同样的,制造业衰落也能反映在从业人员数量上。年时,美国制造业还有万就业人员,但年时,只剩下了1万人。
制造业是什么?是经济发展的主轴!没有制造业作为依托,经济的底子都是空的,是虚的。为何年的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那么大?制造业“空心化”的恶果就该如此!
相应的,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体现出来了。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人还没怎么察觉我们的发展速度。等发生后,不仅是美国,全世界都看向我们。
不过这时候,白宫仍在不断找理由,炮制各种“崩溃论”。等到奥巴马第二任期时,才开始正视整个局面。
总而言之,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人四个任期总计16年,就将美国推入了债务深渊。
特朗普:积重难返
年是一个转折点,这年发生了两件事,让奥巴马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改变。
1、中国经济崛起
以GDP总量计算,当年我们正好达到美国的60%。60%这根线,对白宫来说是一道“红线”,它预示着挑战者的诞生。
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那时候我们首次超过美国。尽管经济体量仍然不足,但这一数字却表明,我们的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要超过美国。
同样的,我们经济好了,“朋友圈”就大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利”字可是当先的。
对于亚洲这一块的地缘政治来说,美国的优势之一就是经济,但这个优势逐渐被我们的发展给扯平了。
2、俄罗斯的转向
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克里米亚入俄,让美国得到机会联手欧洲各国制裁俄罗斯。
对于普京来说,这是一场危机。他和梅德韦杰夫组成“二人转”,十几年“向西看”的功夫,基本上前功尽弃。
是在这样的危机背景下,莫斯科选择“向东看”,恰好我们也有这么个需求。
一是俄罗斯是我们最大的陆上邻国,双方互信有助于地区平稳和安全;
二是俄罗斯对美国的牵制作用突出,我们也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是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不小,对我们的能源进口以及外交都有利。
这三点让我们和俄罗斯走到一起,也让美国意识到,大洋彼岸的战略格局已经改变了。
尽管奥巴马在年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但是直到年,白宫才开始真正地发力。尤其是南海,白宫“选边站队”趋向明显,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
同样的,奥巴马的对内政策也有了修改,重振制造业成了他第二任期末期的目标。
他在年初发布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扭转劳务外包的势头,将新就业机会带回国内。”这和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是一致的。
但我们必须看到,奥巴马也要为他的战略“买单”。在他的指挥下,美国又要“重返亚太”,又要“医改”,又要给美国人“加薪”,还要“减税”。
这一系列操作下,最终让美国增加了9.3万亿美元的债务。而这,正是特朗普在年上任仅一个月,就抱怨“接了一个烂摊子”的原因。
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及过特朗普的战略转型,这里就说几个结论。
1、特朗普的国内战略
首先肯定一点,特朗普的想法也是重振制造业。他的手段不像奥巴马那样“温吞”,做事颇有“大刀阔斧”的感觉。
他对美联储和华尔街的不满,本质是希望美国有一定程度的脱虚向实,希望资本能从躺在挣钱的金融与服务业中抽身,投入到制造业建设中。
但他的强硬,直接引起了资本势力的反弹。过去两年,是特朗普加深了共和党与民主党对立,也点燃了美国国内的分裂情绪。
2、特朗普的国际战略
尽管特朗普结束了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但需要看到的是,他已经将美国的战略方向改变。从里根开始的“对苏(俄)战略”,如今彻底转型成了“对中俄战略”。
这一转变在奥巴马时代就以有苗头,直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主攻方向就分成了两个点——我们和俄罗斯。
但特朗普执政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对内的掌控力不足。五角大楼有五角大楼的声音,白宫内部也有不合,这就让他的战略看起来摇摆不定。
受国内势力掣肘,中东想放不能放,和俄罗斯难以修好,同我们也是说翻脸就翻脸,很难看到一个长期而稳定的战略意图。
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想通现在的白宫打交道,是千难万难,没有任何人能够断定,特朗普今天说的话,明天仍然能够兑现。
从里根到特朗普,30年的时间,我们亲眼见证美国从鼎盛走向衰弱。
美国自山巅下滑的速度,比所有战略家预料中来的要快。
30年前,福山能够凭借一本鼓吹“美式民主”的书,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学者。
10年前,我们在美国的畅销书里,还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崩溃论”和“终结论”。
可到了今天,美国已然“病的不轻”,从亚洲到欧洲,美国的影响力正不断退出。
正如任正非所言:“西方不亮还有东方亮,北方不亮还有南方亮。美国不能代表世界,美国只代表世界的一部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