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欧洲四次未建统一国家,英国阻挠四次,美国
欧洲四次未建统一国家,英国阻挠四次,美国又来插手。
欧洲历史上曾四次几乎达成统一,但都被英国的干预所打破。如今,美国再次在欧洲事务中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尽管欧洲在理论上是最适合建立统一国家的大洲,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一系列因素,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欧洲为什么是最适合建立统一国家的地方。首先,欧洲的面积只有万平方公里,而世界上领土前四的大国,包括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面积都接近或超过这个数字。
近代化以来,通过便捷的交通实现对万平方公里的统治并不是一件难事。其次,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都非常相似。
几乎所有欧洲人都自认是希腊-罗马-埃及文化的传承者,这为他们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尽管欧洲历史上曾多次尝试建立统一国家,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最后,欧洲多数国家位于平原上,地质、水文和生活习惯都非常相似。相比之下,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山水之间,印度也是一样。
但是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一旦建立起铁路和公路系统,再加上其已经发达的水运系统,这里就具备了实现大国统治的物质基础。
秦朝、隋朝和元朝等中国历史上完成大一统的朝代,都把修路修运河当作第一要务,而欧洲则具备这样的天然基础。
原本堪称得天独厚的欧洲,如今却像破碎的玻璃般四分五裂,成为了48个国家和地区。罗马帝国曾是欧洲的一段辉煌历史,其巅峰时期的万平方公里领土,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中国秦汉时期。
然而,罗马帝国的解体后,欧洲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辉煌时刻。尽管有人不断尝试整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世纪的法兰克帝国曾是一次整合的机遇,查理曼统治时期的领土几乎覆盖了今天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
然而,查理曼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因为内讧,最终分裂为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尽管罗马帝国和法兰克帝国不是典型的统一王朝,即使它们能够稳定传承,也只是类似于北宋的小型统一,无法对外形成压制,连基本盘都难以保障。
在过去的1年里,世界开始逐渐融为一体,而当时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曾有机会实现统一,但都被英国破坏了。
其中,哈布斯堡王朝是一个利用自己动物性进行领土扩张的准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隋朝。
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王朝,先后控制了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匈帝国、墨西哥第二帝国等。
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曾统治奥地利、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地。在查理五世统治欧洲大部分土地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的野心在三件事上宣告破灭:荷兰的独立、宗教改革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未婚。荷兰的独立意味着“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的诞生,而英国对荷兰的扶持以及对比利时卢森堡合并的反对,体现了英国一贯的“搅屎棍”特性。
宗教改革则使得奥地利大公兼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名存实亡。最令人头疼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已经是欧洲的霸主,但他还想把势力伸向英格兰和法兰西。
为此,他让儿子西班牙王子腓力二世娶了英国女王玛丽一世,即那个血腥玛丽。虽然双方的纽带是天主教,而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大优势就是天主教,但不幸的是,血腥玛丽去世得早,而伊丽莎白一世不仅继承了王位,还兼任法国国王。
如果伊丽莎白一世能够给腓力二世续弦,欧洲或许就能得到“大一统”的剧本。然而,伊丽莎白一世一生未婚,因为她不愿意让英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属,更不愿意让已经改信新教的英国人重新信仰天主教。
因此,以联姻为手段的欧洲统一大业,最终因为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干涉而未能实现。
拿破仑帝国:欧洲统一的"第二次机会"拿破仑帝国是近代史上最接近实现欧洲统一的时代。它的领土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莱茵河左岸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影响力遍布大半个欧洲。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攻击目标,尤其是以英国、奥地利和俄罗斯帝国为核心的七次反法联盟。
尽管这些联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帝国仍然代表了欧洲统一的"第二次机会"。
七次反法同盟的挫败,迫使哈布斯堡王朝改变了策略,他们开始接受“加入不可怕”的理念,以和亲的方式加入了拿破仑帝国。
这时,奥地利的弗朗茨大公和玛丽亚·特蕾莎公主的第一个孩子——玛丽路易斯公主,成为了这个和亲行动的关键角色。
在奥地利的归顺之后,欧洲大陆上只剩下一个国家在反抗,那就是俄罗斯帝国。拿破仑带着军队一直攻到了莫斯科城内,却未能找到沙皇一家,反而在严寒和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元气大伤。
最终,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宣告失败。然而,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拿破仑在滑铁卢的败局。这次,拿破仑碰到了“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一战大败后,他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从此再也无法干涉欧洲事务。
第三次机会,纳粹德国。与分裂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袭击了监狱守卫的第二帝国相比,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更接近欧洲统一。
当时整个欧洲,除了少数“中立国”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大部分国家都成为了德国的一部分。
英国曾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旨在抑制强大对手的崛起。然而,英国却在二战前错误地扶持德国,使其成为足以威胁自己的战争机器。
尽管如此,希特勒并未对英国发起攻击,反而将矛头转向了苏联。苏德战争的结果是,希特勒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最终在柏林的地堡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持续了数百年,无论欧洲大陆上哪个强大的国家,都无法逃脱英国的控制。即便是二战前后,英国也没有放弃这种政策。
前期的绥靖政策旨在引诱德国进攻苏联,后期则带着“共轭父子”一起支援苏联打击德国,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雅尔塔体系后的英国已经失去了其昔日的霸主地位,欧洲大陆的平衡开始由美国接手。美国既是英国的继承者,又是它的保护者。
这一点,世界都承认。然而,美国却试图打破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德国和法国不得不放下过去的恩怨,共同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欧盟。
今天的欧盟,已经实现了货币的统一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成为欧洲大陆的重要力量。欧盟的成立,与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像哈布斯堡王朝,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分裂的帝国。
然而,尽管欧盟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代表,但现在却被美国设计成四面透风的布娃娃。美国在欧洲大量驻军,使得欧盟无法拥有自己的军队。
欧盟的东面,俄罗斯多次试图加入北约,都被拒绝。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地区一直被视为欧洲的火药桶,而北非地区则成为欧洲各国难民的输出地。
欧洲看似一体化,实际上面临周边动荡威胁,美国挑起的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现在又在科索沃制造事端。欧盟要实现欧洲统一大业,可谓困难重重。
不过,从中国的角度看,与欧盟保持稳定的经济联系是最佳选择,而欧洲实现统一对中国来说并非有利。我是历史知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yjd/2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