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科索沃危机

发布时间:2017/11/10 17:31:02   点击数:

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语:Kosova或Kosov,Kosov?,塞尔维亚语:Косово或Kosovo)有时称为科索沃和梅托希亚(塞尔维亚语:КосовоиМетохи?а,KosovoiMetohija),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科索沃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南临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黑山。最大城市为首都普里什蒂纳。

科索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科索沃于年2月17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现时获得了个国家的承认。

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

年7月22日,国际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不违反国际法。

科索沃又译为科索夫、科索伏。科索沃东、北面为科索沃地图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南临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黑山。最大城市为首都普里什蒂纳。

梅托希亚地区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阿尔巴尼亚语:Pej?;塞尔维亚语:Pe?)、普里兹伦(阿尔巴尼亚语:Prizeni;塞尔维亚语:Prizren)等城市,而狭义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东部地区,包括普里什蒂纳(阿尔巴尼亚语:Prishtin?;塞尔维亚语:Pri?tina)、乌罗舍瓦茨(阿尔巴尼亚语:Ferizaj;塞尔维亚语:Uro?evac)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87平方公里(4,20平方英里),人口接近两百万。最大城市为首府普里什蒂纳,人口大约六十万;西南部城市普里兹伦(阿尔巴尼亚语:Prizeni;塞尔维亚语:Prizren)人口大约16万5千,佩奇(阿尔巴尼亚语:Pej?;塞尔维亚语:Pe?)人口大约15万4千,而北部人口则大约11万,其余五个城市人口超过9万7千。

科索沃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天温暖,冬天则寒冷多雪。

游牧部落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战争年代

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占,6年雅典陷落,9年贝尔格莱德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逃亡

奥斯曼帝国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奥斯曼帝国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

迁移

在科索沃,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皈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起义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年成立了公国,年黑山公国建立。~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正处在崩溃前夕的奥斯曼帝国宣战,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

民族矛盾

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解放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年底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4年l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并入

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要求平等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建立自治省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60年代,大约有7~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

游行示威

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年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冲突升级

年,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袭击马其顿

马其顿总统指责入侵马其顿行凶杀人并且计划恐怖攻击颠覆马其顿的武装分子。马其顿总统奥尔基·伊万诺夫说,周末警察在北部城镇库马诺沃挫败了极端分子。

马其顿政府说,一个至少有5名原科索沃解放军成员参与的武装部队入侵位于北部的该国第三大城市库马诺沃,并与马其顿保安部队发生激烈冲突。

据马其顿内政部发言人说,至少8名马其顿军警和14名科索沃武装人员在冲突中被打死。

历史难题

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

主观的政治划分造成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激烈冲突,造成了科索沃地区塞族和阿族激烈的对立.

局势发展

年月24日,未经联合国授权,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

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号决议,重申南联盟对科索沃地区拥有主权,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充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根据这一决议,科索沃由联合国特派团进行管理,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北约于年6月开始在科索沃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自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以来,南联盟及其更名后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乃至今天的塞尔维亚,都坚决主张要求遵守国际法准则,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但科索沃阿族人始终要求实现科索沃的完全独立。

年11月,科索沃未来地位谈判正式启动,但因各方分歧较大,多轮谈判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年月,联合国特使阿赫蒂萨里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实现独立的建议,但由于俄罗斯反对,该建议未能经安理会表决。随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权“三驾马车”(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启动新一轮会谈。

在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从年8月起,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终地位进行了多轮谈判,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谈判最终宣告失败。

年11月17日,举行议会和地方选举,这是自年6月被联合国托管以来科索沃举行的第三次议会和地方选举。

年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科索沃未来地位问题展开闭门磋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未能得出任何具体结论。

年2月1日,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表示,科索沃应当朝着独立迈进,而且国际社会应当对科索沃寻求独立予以支持。

年2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局势,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随后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但塞尔维亚始终坚持其对科索沃的主权。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当天针对科索沃宣布独立发表声明塞国游行,反对独立说,塞尔维亚将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同日,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紧急磋商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问题,但会议未能打破安理会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僵局。

年4月7日,科索沃领导人签署了科宪法草案。

年4月9日,科索沃议会特别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科索沃为“议会制共和国”,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科索沃将与所有邻国创建睦邻关系,为本地区和整个欧洲的稳定作出贡献。预计这部宪法将从年6月15日欧盟文职使团部署完毕之日起生效。

年6月6日,一伙身份不明的枪手深夜企图闯入科索沃临时自治政府总理萨奇的住所内部,并与负责保安的警卫发生交火。

年10月8日,第6届联合国大会以简单多数的投票结果批准了塞尔维亚提交的一份决议草案,要求国际刑事法院就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一事提出咨询建议。

年11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主席声明,同意欧盟在科索沃部署一支具有警务、司法和海关职能的文职使团。

年12月9日,欧盟特派团正式开始在科索沃部署,从联合国特派团手中接管警察、司法和海关等领域的职权。

年8月1日,新任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首次对科索沃进行访问时说,科索沃仍是北约高度优先考虑的事宜。

年11月~12月,科索沃举行地方选举,这是科索沃自年单方面宣布独立以来首次由当地政府组织的地方选举。

年7月5日,一名科索沃塞尔维亚族议员在其位于科索夫斯卡-米特罗维察市北部地区的家门口遭枪击受伤。这是该市发生的第二起针对塞族人的袭击事件。

年7月22日,国际法院就科索沃于年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一事发表咨询意见,认为此举不违反任何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国际法院的这一咨询意见只是建议性的,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年7月2日,科索沃警察和欧盟驻科索沃警察部队在普里什蒂纳逮捕了科索沃央行行长哈希姆·雷杰皮,并搜查了他的住处及办公室。

年7月28日,塞尔维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关于科索沃问题的新决议草案,明确提出单方面宣布独立对于解决领土问题是不可接受的方式,并要求就科索沃地位问题展开新的谈判。

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访问塞尔维亚时,就科索沃问题向塞施加压力,呼吁塞撤回已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科索沃问题新决议草案。

年9月8日,塞尔维亚政府发表声明说,塞方已决定向联大提交一份经与欧盟磋商拟定的新决议草案文本。声明说,该文本是塞尔维亚与欧盟合作妥协的产物,它将结束国际司法法庭方面的相关程序,同时呼吁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展开对话。

年9月9日,第64届联大一致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内容,欢迎欧盟协助推动科索沃与塞尔维亚进行对话。

年9月27日,科索沃总统法特米尔·塞伊迪乌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由于宪法法院认为他兼任科索沃民主联盟主席一职违反宪法,因此他已于当天递交了辞呈。[7]

年10月29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发表声明说,鉴于科索沃安全局势不断改善,北约决定在未来数月内大幅削减科索沃驻军,从1万人减至人左右。

年9月15日晚,联合国安理会应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请求,就科索沃与塞尔维亚有关双方行政边界控制问题的纠纷召开了紧急会议。助理秘书长穆勒在会上敦促双方致力于对话与和解,避免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年1月28日,欧洲联盟科索沃法治特派团发表声明说,特派团已经针对科索沃总理哈希姆·萨奇曾涉人体器官交易的传言展开初步调查。

年月28日,科索沃宪法法院裁定,科索沃议会上月举行的总统选举违宪,富商贝赫杰特·帕乔利的当选结果也随之失效。

年8月2日,奥地利国防部证实,由于科索沃地区与塞尔维亚交界处发生冲突,奥地利将向科索沃国际维和部队增派名士兵。

年4月25日,北约发言人瓦娜·伦杰斯库证实,北约决定向科索沃增派名士兵,应对可能出现的紧张局势。

年8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科索沃问题特别代表贾瓦德·扎里夫(FaridZarif)呼吁安理会鼓励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领导人,在执行先前达成的协定时,应以相互妥协和尊重为基础,采取一种更具创造性、更为大胆和向前看的方式。

年1月1日,塞尔维亚议会通过关于与科索沃自治当局进行政治对话的基本原则决议,不承认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的独立,要求在科索沃北部塞尔维亚族人聚居区建立塞尔维亚族人自治社区。从年10月开始,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和科索沃总理哈希姆·萨奇在布鲁塞尔举行了10轮会谈,并于年4月19日就双方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

年4月19日,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在布鲁塞尓与科索沃总理哈希姆·萨奇草签了双方关系正常化协议。塞尔维亚议会和科索沃议会相继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生活在科索沃北部的塞族居民将在卫生、教育、警务等方面拥有自治权,科索沃警察未获得北约和塞尔维亚的批准,不许在塞族居住区巡逻。

年6月17日,塞尔维亚与科索沃根据双方在布鲁塞尔达成的关系正常化协议,于17日正式互派联络官,以加强沟通,促进双方关系正常化。

年9月19日,欧盟发表声明宣布,将向科索沃派出选举观察团,监督科索沃于年11月日开始的地方选举。

年11月日,科索沃地方政府选举如期举行。近万注册选民参加了各地方市政选举,从名候选人中选出了9名市长和9个市的市政议员。然而当天,塞尔维亚族激进分子袭击了科索沃北部包括米特罗维察市等在内的一些地点的投票站,投掷催泪瓦斯弹,殴打排队投票的选民,并砸毁选票箱。

年11月19日,秘书长科索沃问题特别代表贾瓦德·扎里夫(FaridZarif)在向安理会汇报科索沃最新局势进展时表示,日在科索沃全境成功举行的市政选举标志着一个里程碑。他表示,贝尔格莱德和普里什蒂纳争取加入欧洲机构的努力仍在继续进行。

科索沃古为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地区,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时,古斯拉夫人(即现在的塞尔维亚族、马其顿族等民族的前身)开始从北方向该地迁徙,并向南渗透到今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区(阿希两国都不是斯拉夫国家,也就是说斯拉夫人后来由于民族迁徙、融合等原因,地盘又有所退缩)。

阿尔巴尼亚族的起源则比较不确定,科索沃现在一般认为阿族是古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历史学家称伊里利亚人早在6世纪时就被斯拉夫人的迁徙浪潮驱赶到今阿尔巴尼亚等地,并以该地区的一些地名的渊源为证,认为阿族长期在该地居住,但拜占庭帝国史料表明在年才有“阿尔巴尼亚族”雇佣兵抵达今阿国中部,同时也有塞尔维亚学者称阿族来自远在中东与欧洲交界处的高加索山脉。

当时的科索沃位于拜占庭帝国控制范围和斯拉夫移民地区的交汇处。年前科索沃由保加利亚人所控制,该年科索沃重新并入拜占庭。12世纪末至年,科索沃以北的尼曼雅王朝兼并了科索沃。

尼曼雅王朝为现在塞尔维亚的前身,科索沃当时为尼曼雅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该王朝一度定都普里什蒂纳。但尼曼雅王朝的民族构成则为现在历史学家颇有争论的问题,塞族学者认为该地当时主要是斯拉夫人,但阿族学者则认为当时科索沃的先住民为阿族人。

鄂图曼帝国时期

14世纪中叶,尼曼雅王朝衰弱,同时鄂图曼帝国开始入侵,并于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实际该战役的结果现在尚有争议)。之后科索沃渐渐成为鄂图曼帝国的一部分。

在鄂图曼统治下,科索沃渐渐成为穆斯林地区,同时阿族人渐渐在科索沃的部分地区出现,一部分塞族学者认为这些都是从阿尔巴尼亚迁来的移民,但也有学者认为当时在梅托希亚地区已经有阿族人居住。

现代

科索沃最终于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时由奥斯曼帝国划归塞尔维亚。之后塞尔维亚于年加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占领了南斯拉夫,科索沃并入了由意大利所控制的阿尔巴尼亚。战争期间,大量塞族人被阿族武装驱逐出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重归南斯拉夫,铁托政权将科索沃设立为塞尔维亚的自治区(后又改为自治省),并给予当地阿族人地方自治,当地塞族人则认为科索沃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对塞族的歧视。

年,塞尔维亚公投修宪,大大缩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权利,阿族人强烈抗议,并抵制了接下来举行的科索沃议会选举,后来阿族人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自行举行选举,医院、学校、广播电台等。而南斯拉夫解体也在这时开始。

波黑战争后,塞尔维亚开始组织塞尔维亚人移民至科索沃,科索沃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感。年代中叶,阿族游击队以塞族军政人物及设施为目标开始进行游击战,年月,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二十万阿族人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认为这是南联盟种族清洗政策的结果,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当时图谋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换成塞族。同时也有数万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罗姆族人等)沦为难民。年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轰炸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打响。北约称战争的目的为保证阿族难民可以重归家园,但战争又造成数十万阿族人及塞族人逃离家园。战后,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族难民则不愿回到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改由北约管辖,后来北约将管辖权交予联合国。部分西方国家如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建国,美国总统布什在年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便公开表示此一立场;然而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并不认同。

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于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由国会通过独立宣言。然而,塞尔维亚政府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塞尔维亚之盟邦俄罗斯也坚持反对该独立行动,联合国为此召开安全理事会紧急会议,但并未达成共识。

年之前,科索沃名为塞尔维亚的自治省,实际上是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所管辖。

UNMIK已设立了议会、政府、以及总统。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发行的护照、身份证、车牌只被一部分国家承认,科索沃的地址也只被一部分国家承认,万国邮政联盟建议寄往科索沃的信件应该注明“Kosovo(UNMIK)”的字样。

科索沃在国际上依然被视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谈判定于年举行,但阿塞双方各持己见,谈判有相当的难度。阿族人不承认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认为塞对科索沃的统治不可能尊重阿族人的权利。而塞方则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自古以来的领土,不接受科索沃独立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则担心,科索沃独立的先例会重新引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内战。当时认为可能的折衷解决方案是:继续维持现状,将科索沃交予欧盟管辖。

科索沃总理塔奇于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科索沃独立后,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权力大幅缩小。而在科索沃独立之后,塞尔维亚系居民设立了自己的议会。

年,联合国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当地时间22日发布“参考意见书”,认为科索沃于年宣布独立“不违反任何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对此,国际社会反应不一。

国际法院的14名法官22日以9票赞成、4票反对和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就“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合法性”问题通过了这份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定。阿尔巴尼亚族儿童举着旗帜走上街头国际法院认定,科索沃宣布独立没有违反国际法、联合国接管科索沃时颁布的《临时自治宪法框架》,以及安理会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号决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2日就此发表声明,呼吁科索沃问题各方开展建设性对话,避免任何“挑衅性行为”。他表示将把该“参考意见书”转交给联合国大会,由联大决定接下来就此事将采取的步骤。

国际法院发布“参考意见书”后,国际社会反应不一。塞尔维亚总统博里斯·塔迪奇随即发表声明,称塞“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俄罗斯外交部也发表声明说,俄方对科索沃独立的立场没有改变,即俄不承认科独立。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则表示,支持国际法院发布的“参考意见书”。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强调,美方认为有关科索沃独立的裁定“并不适用于其它的案例”。

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塔迪奇通电话,呼吁其“通过对话解决和科索沃的矛盾”。

欧盟方面对国际法院的裁定不置可否,但希望能够出面调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的关系。

科索沃年2月17日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争议。[2]

包括美国,一些欧盟国家在内的69国已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地位,但包括俄罗斯、印度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仍拒绝承认科索沃独立。

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支持科索沃当局,对当时的南联盟展开轰炸,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此后通过种种方式诱导南联盟内部发生政治变化,将“眼中钉”米氏赶下台;最终把米氏送往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米氏最终死于狱中。西方势力对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往往不惜诉诸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分裂一个主权国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却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例如科索沃、利比亚等。这样的干涉方式称为科索沃模式。

这种新干涉主义颇具有迷惑性。表面上看,无论是寻求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还是让国际刑事法院签发逮捕令,都符合国际法相关程序。然而,某些西方势力只是选择性地运用这些手段,而对一些被视为盟友国家,即使发生类似情况,也往往默契地熟视无睹。可见,某些西方势力正是利用程序正义这个“保护伞”为自己的政治图谋服务。

所谓的“科索沃模式”还可能被推广到其他国家。对此,国际社会应予警惕。

观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平凡的岗位》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140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