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科普我国航天及天文工程发展前景
中国航天,
我们的未来
是星辰大海!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1
年5月15日7时18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驶离坡道以及祝融号火星车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不仅要能够克服火星上尘暴、风沙等恶劣环境,而且要在短时间且机会只有一次的前提下成功完成器器分离、进入/下降/着陆等步骤,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天文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2
一、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重要标志。
航天科技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新科技,它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力和经济能力,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航天事业。同时,航天科技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也无法负担得起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航天技术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任何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往往都和军事斗争密切相关。以航天技术为例,在人类通向太空的征途中,每攻克一道难关——卫星上天、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载人航天等等都不仅标志着航天技术跨上了新台阶,而且暗示着在军事斗争中又增添了新手段。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正在进行中的伊拉克战争,美军都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系统,还征用了部分在轨的商业卫星,为参战部队提供了侦察、监视、通信、预警、导航、定位、气象等重要的作战保障。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没有制信息权就没有一切,而要争夺信息的控制权就不能放弃太空。目前,不论是飞机、舰船的导航,导弹,炸弹的制导,还是对敌情的侦察都离不开在太空中的各种卫星和卫星的应用技术。
三、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提升探测和信息传输的能力,是技术研发的另一大实验平台。
很多高端的民用产品,都是从民品转化而来,高端电子产品的电路板、民航客机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等等,航天事业发展推动民族产业创新升级。如中科院试验队有关负责人介绍“神舟”四号在太空开展多模态微波遥感对地观测、空间环境监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综合精密定轨实验、空间细胞电融合实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有效载荷在轨技术支持系统实验等8项在轨应用任务的科学和技术研究。
太空观测站:3种微波遥感器: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雷达散射计。这一黄金“搭档”将联手在太空大显身手。
空间气象站:国内现有的各种用于空间环境探测的仪器都纳入到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中,装上飞船,发挥其“太空哨兵”的作用。
流体物理实验室:流体物理学研究是微重力科学的重点领域,既有理论方面的重要性,也有极强的应用背景,成为前沿热门研究课题。
微型生物研究所:细胞融合技术是生物制品加工、培育新品种和生物制药的新技术。
空间电泳实验室:在太空环境中的电泳实验,消除了重力影响,样品的分离率大幅度提高。
空间测量站:采用3种方法进行,再结合动力学和几何学的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以精确确定飞船的运行轨道。
四、对全人类而言,航天的发展是对生存资源的进一步探索。
在地球资源被大量开发的今天,人类不得不探寻地球以外的星球。年12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授国企公开课时,介绍了中国航天未来25年发展路线图,其中包括太阳系近邻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计划——“觅音计划”。
“觅音计划”将通过发射宇航飞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发现和认证系外宜居行星,并刻画其宜居性,同时对太阳系天体开展光谱巡天,以揭示水的分布,以0.01角秒的空间分辨率开启中红外波段天文学观测的新纪元。“觅音计划”的实施需要突破空间分布式合成孔径阵列望远镜技术、低噪声中红外探测器技术等关键技术,将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袁洁介绍,到年,我国还将实施的重大工程包括长征九号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下一代空间基础设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样返回等。到年,主要航天重大工程包括功能完备、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空间安全环境全球监测与治理工程,发展载人登火能力等。
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目标
3
中国航天正处在重点跨越、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政府已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航天技术与生物、信息、材料、能源技术一起列为国家五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且明确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如下:
1、研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小型运载火箭,提高进入空间的能力。
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按照“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周期短、三化”的设计原则,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适应绿色环保的要求。
2、开发高可靠大容量通信卫星,实现通信卫星型谱化。
中国已经成功研制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更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建立由电视直播卫星、大容量通信卫星、宽带多媒体卫星等组成的新一代卫星广播通信空间网;提供卫星直播、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等广泛的业务服务。
3、发展新型遥感卫星,提高对地观测的能力。
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新型“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等遥感卫星系列;实现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填补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的空白;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同时,我们正在统筹发展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提高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4、分阶段发展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形成自主实用的卫星导航定位能力。
在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定位星座的基础上,我国已启动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并能向全球扩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将首先研制并建成由12颗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5、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实现驻留空间的能力。
继“神舟六号”成功飞行之后,我国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有人照料、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奠定基础。
6、实施月球探测二、三期计划,提高空间科学研究能力。
在完成月球探测第一阶段绕月探测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实施第二阶段计划,在年左右,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巡视勘察月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在完成第二阶段探测后,进一步实施第三阶段计划。
7、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未来几年,我们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①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②卫星通信广播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范围的扩大,卫星导航定位相关服务。
③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及关键部件的制造;卫星整星及其零部件的出口。
④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全球变化监测与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⑤航天测控多资源共享。
⑥航天活动各领域的人员交流与培训。
南农天协
编辑
袁凤娇
图文
学术部
审核
吕波魏威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