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党史青年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怎

发布时间:2021/9/23 16:19:06   点击数:
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为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努力传承红色基因、接过革命薪火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共青团江油市委推出“党史青年说”系列推送来自江油市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参与诵读《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精神

本期主讲人:四川江油华夏村镇银行

团总支书记杜泓晟

、年度江油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年度四川江油华夏村镇银行“优秀党务工作者”

年度华夏银行成都分行“闪耀青年”

让我们随着杜泓晟的声音

一起走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

怎样提出来的?

名言金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习近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

怎样提出来的?

世纪之交,“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我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紧接着,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那么,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苦难。当历史的脚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世界格局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但同时,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海湾战争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于年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年的“9·11”事件标志着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安全的一大威胁。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综观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就是新世纪世界的总体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康阶段性目标提前完成,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

21世纪初,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涌现出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等。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胜利实现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早在年,邓小平就曾提出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目标,这是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一个简单而通俗的描述。

按照邓小平最初的设想,年我们要达到小康,也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元。这一标准,我们在年前就已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年,世界中等入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多美元,我们离这个水平还相距甚远。

所谓“不全面”,是指仅仅温饱有余,衣食问题解决了,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年,农村尚有万人温饱待解,城镇尚有一批人口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城乡来看,城市进入小康的人数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人数比重小。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人数比重大,中西部地区进入小康的人数比重小。

因此,建设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全面、更加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提上了日程。

经过多年的酝酿、思考、探索,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明确指出: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年、建党年和新中国成立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辉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全党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在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年超过了德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年超过了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在民主制度建设上,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并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社会民主形式也不断丰富。各级人大“开门立法”,党政干部走进基层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运用网络问政于民。公民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发表言论,表达利益诉求。

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全国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着社会风尚。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业。

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截至年12月,全国范围内共建成24万个农家书屋,覆盖了37.5%的行政村。农家书屋犹如一股“播撒知识,传承文明”的春风,让乡村田野散发出无限生机,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育科学事业不断推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截至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巨大变化,使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

党在十六大之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积极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解决“三农”问题。十七大之后,党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扎实推进。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科技成果硕果累累。“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回顾中国这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更加有理由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文字上下滑动

以上内容节选自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春天的故事》第十章

一段故事承载一份记忆

一次接力传递一份信念

倾听更多党史故事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rkmz/236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