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人口民族 >> 典型的是非之地两国为其争夺80年,结果一
从历史的角度讲,世界上诸多争议地带,往往会给周边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巴尔干半岛,属于欧洲的动乱之地,其事态发展总是会影响欧洲诸多区域。而巴尔干西南部的科索沃地区,属于“火药桶”中的“不稳定炸弹”,其局势变数自然也会影响大半个巴尔干。对于欧洲诸国而言,科索沃是典型的是非之地,这里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两国为争夺这一地区,结果双双衰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来形容复杂的家庭纠纷。但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相比,家庭纠纷不过是一桩桩上不了台面的小事。科索沃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其历史演进过于复杂,以至于其牵涉的利益冲突令人难以辨别。古典时代,这里是阿尔巴尼亚人祖先(伊利里亚人)的祖居地。但在6~7世纪时期,大批南下的斯拉夫部落,又将当地伊利里亚人赶走。科索沃的族群问题,由此变得棘手。
但不论是伊利里亚人还是南斯拉夫诸部,又都难以抵御周边强权的侵略。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科索沃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奥斯曼时代的人口迁徙与变动,令科索沃的族群归属问题日渐扑朔迷离。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行将崩解,科索沃又成为西方列强们的棋子。例如年,科索沃有60%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族,但在当年的伦敦会议上,列强们却将其划给塞尔维亚,这导致此后80余年两国对科索沃的争夺。
塞尔维亚和希腊都曾参与对阿国的瓜分塞尔维亚(后来形成南斯拉夫王国)占据科索沃后,向其输送大量塞族移民,逐渐将此前的阿族人排挤走,这自然引起阿尔巴尼亚的不满。与此同时,外部的强权也继续对此地进行干涉。年4月,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南斯拉夫,意大利将科索沃划给阿尔巴尼亚傀儡政权。此后,原先被挤走的阿族人又回到科索沃,并在轴心国的默许下赶走塞族人。而当这种“人口置换”多次发生后,科索沃问题就更加复杂化。
年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各自复国,科索沃也重归塞尔维亚加盟国,但科索沃争端却仍没有被平息。例如年7月,阿尔巴尼亚人领袖霍查在访问南斯拉夫时,就曾强调:“科索沃应当归属阿尔巴尼亚”。而南斯拉夫领袖铁托也不甘示弱,他不仅指明科索沃属于南斯拉夫,而且还声称阿尔巴尼亚都属于南斯拉夫。铁托虽然并非塞族人,但他作为南斯拉夫最高领导,在国土之争上仍偏袒塞尔维亚。
冷战时代,科索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国家层面的争执不见减退,族群层面的斗争也愈发激烈。科索沃阿族人虽然经济水平落后于塞族人,但生育率却远高于后者。部分阿族激进主义者,也乐意利用高生育率这个“武器”,来对抗当地的塞族人。50~60年代,阿族人口增长率是塞族的数倍。70年代,阿族人口已经超过塞族。这时,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抬头,科索沃阿族遂顺应这个趋势,暗地里建立反对派组织,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暗中支持。
70~80年代,科索沃阿族分离势力逐渐增强,阿尔巴尼亚也在暗中不断对其施加影响。年,南拉斯夫解体,新生的塞族政权无力维持固有国土,欲采取“大塞族主义”压制各族。包括科索沃阿族在内的分离势力,便趁机同塞尔维亚武装对抗。在此过程中,阿尔巴尼亚仍不断在暗地里支持科索沃阿族人,这就更导致矛盾的激化。~年,科索沃地区三番五次爆发危机,造成严重的伤亡和损失。
科索沃危机但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科索沃危机给了西方国家以武力介入的借口。年3月,西方各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并击败以塞族政权为核心的南联盟。此后,在西方的干预下,科索沃的独立倾向越来越强,最终在年成为独立国家。这样一来,塞尔维亚失去科索沃版图,阿尔巴尼亚也未能如愿夺取科索沃。并且,阿尔巴尼亚自身经济也急剧衰落。塞、阿两国对科索沃80余年的争夺,最终以两败俱伤收场。
参考资料:《南斯拉夫兴亡》、《科索沃问题的由来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