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e研学与东西方叫板,南联盟有个硬汉铁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二十世纪风云变幻
年萨拉热窝刺杀案
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万人参战
万人伤亡
欧洲新老帝国均遭重创
苏联诞生
年德国闪击波兰
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再起
60个国家参战
万人伤亡
全球殖民地土崩瓦解
民族革命风起云涌
东西两大阵营对垒
铁托纳赛尔尼赫鲁发起不结盟
斯大林称毛泽东“亚洲铁托”
最后十年
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
苏联“休克疗法”走向解体
南联盟七国分裂又起烽烟
美苏两超变成G1独霸
“瓦尔特”铁托:不问东西,联合亚非拉,发起不结盟
“请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
铁托,出生于塞尔维亚王国克罗地亚库姆罗瓦茨村。原名叫“约瑟夫·布罗兹”,因共产国际有规定,地下工作者一律不用真名,即使假名也要经常改换,他还用过扎果拉克、罗迪等假名。在南斯拉夫人民中传说,“铁托实际上是一个领导集团的化名”。年铁托应征加入了奥匈帝国军队,战斗中负伤被俄军俘获,逃出后到彼得堡参加了二月革命并投入布尔什维克。随后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又从那逃回到塞尔维亚王国,因参加政治活动被判处5年徒刑,出狱后很快成为南共负责人。回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启用新名字——瓦尔特。在斯大林、季米特洛夫支持下,任南共中央负责人。
在二战年代,铁托成功创建并领导了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游击军,发展有30万人之众,在整个欧洲首屈一指,丘吉尔曾支援了一个英式坦克装甲师,斯大林支援了一个坦克装甲军和两个航空师。年10月20日,贝尔格莱德终于回到南斯拉夫人民手中。铁托在检阅参加最后战斗的部队时说:“我们是欧洲惟一自己解放了自己国土的人民”。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联邦制,由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六个共和国组成。
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被开除出东方阵营后,开始政治经济改革,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富庶程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首屈一指。最富庶的斯洛文尼亚已与意大利、奥地利旗鼓相当,马其顿、科索沃等则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摆脱苏联束缚,获得欧美援助
南斯拉夫建国后,苏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向南斯拉夫渗透并加压。年底,斯大林试图全面控制南斯拉夫,曾说过:“我只要动一下小指头,南斯拉夫就不存在了“。但铁托不肯走苏联经济模式,不肯做苏联卫星国。年6月,共产国际的后继组织共产党情报局宣布把"铁托集团"开除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撤回派遣到南斯拉夫支援的苏联专家,东欧国家全部断绝和南斯拉夫一切关系往来。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组织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一条中立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年6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带着歉意来到贝尔格莱德向铁托表达了苏联的新态度。苏南关系缓和,后因苏联入侵捷克、匈牙利,关系再次恶化。
在苏联集团入侵的威胁下和经济问题的冲击下,铁托求助于美国,华盛顿向铁托提供1亿多美元各种形式的援助。从年到年10年间,南斯拉夫从西方共获得价值2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西方国家还派出了专家帮助建设。
早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即欧盟前身)愿意立即接纳南斯拉夫为其成员国,只要南斯拉夫放弃共产党一党执政。西方此举意为改变其一党执政状况为多党制。
发起不结盟运动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铁托(中)与纳赛尔出席不结盟会议
作为不结盟运动发起人,铁托在全世界多个亚非拉不结盟国家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为了取得新兴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他在10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年5月4日铁托在卢布尔雅那病逝,有来自全世界个国家的个代表团到贝尔格莱德参加葬礼,其中有个国家代表团、68个政党代表团、4个解放运动组织的代表团、9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和6个其他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3位国家元首、4位国王、8位国家副主席、6位王子、22位总理、11位国民议会议长、12位副总理和47位外交部长,包括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副总统蒙代尔、法国总理巴尔、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中国总理华国锋、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意大利总理科西嘉、西德总理施密特、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西班牙首相苏亚雷斯、印度总理甘地、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保加利亚领导人日夫科夫、捷克总统胡萨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约旦国王侯赛因、沙特阿拉伯国王、印尼副总统马利克、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等。
铁托葬礼聚集东西方各国领袖,成为冷战期间独有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现有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中国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是特例,民族主义是根源
冷战后期,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苏联及非华约组织的南斯拉夫联盟等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剧变,最终全部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一批历史强人纷纷被打倒——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苏联),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昂纳克(东德),霍查(阿尔巴尼亚),雅鲁泽尔斯基(波兰),卡达尔(匈牙利),日夫科夫(保加利亚),米洛舍维奇(南斯拉夫)。
如果说其他东欧国家剧变根源在苏联高压政策与经济衰退,而东欧经济强国、对苏联毫无依赖的南斯拉夫联盟解体非常值得深思。除了欧美在冷战前后对南斯拉夫支持态度的转变,更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与民族政策。
年,铁托去世,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年,米洛舍维奇当选塞尔维亚总统,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引发克罗地亚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年北约78天空袭。年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独立,年波黑独立,年黑山独立,年科索沃独立,终致南联盟解体。年,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等接受海牙国际法庭审判。
南斯拉夫可概括为7个国境、6个共和国、5个民族、4种语言、3种宗教、2种文字及1个国家。最多的民族也就是主体民族是塞尔维亚人,占总人口的36.3%。其余依次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及黑山人。地处文明结合部的南斯拉夫,自古以来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矛盾与冲突由来已久,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逐渐根深蒂固。
年克罗地亚女总统自费乘经济舱前往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为足球队助威
年,英国巴尔干问题专家内维尔·福布斯说:“就种族与语言而言,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原本是一个民族,这两个名字仅仅具有地理上的指称意义。”他们都是斯拉夫人,说同一种语言,人名也一样,如果最初不是由于宗教的原因,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仇恨几乎就没有什么基础。”东部的塞尔维亚信奉东正教,受奥斯曼帝国统治;西部的克罗地亚信奉天主教,曾受奥匈帝国统治。
网坛巨星德约科维奇是目前塞尔维亚的偶像,扬科维奇、伊万诺维奇以及篮排足三大球都是塞尔维亚的骄傲
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年),塞尔维亚王室执政,推行民族沙文主义统治,引起塞克民族矛盾。二战时期,克罗地亚民族主义亲德,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亲意,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支持流亡英国的战前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王室,属于反法西斯盟国阵营。二战后的南共政权是共产国际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执行者,坚决反对民族主义,尤其是主体民族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
整个铁托时代对“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一直持续到70年代。南共一向秉承着“弱塞则南强”的理念,年开展“清算兰科维奇集团”的政治运动,据说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使塞克民族矛盾继续激化,同时鼓舞了其他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立运动。兰科维奇被革职不久,发生了伊斯兰教徒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运动。
另外,铁托时代首次承认了“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波斯尼亚人),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承认过去“讲塞尔维亚语的马其顿方言”为另一语言(马其顿语),马其顿人被正式承认为一个民族,获得能够使用马其顿语言,享受马其顿文化的地位,并据此确认马其顿民族和建立了马其顿共和国。
同时还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里设立了其他共和国所没有的两个“自治省”,一个是南部的科索沃,另一个是匈牙利人较多的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并授予其与塞尔维亚几乎平起平坐的“联邦主体”地位。-年,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人要求把自治省升格为共和国的呼声此起彼伏。
除了从塞人中划分出新民族之外,铁托创造出了“南斯拉夫族”这一概念,将马其顿人、穆斯林人(战前马其顿人和穆斯林人都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人从塞人中割裂出去,弱化塞人的民族意识,致使年认同塞尔维亚的塞人只占全国人口的40.5%,并且逐年下降。
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实行优惠、照顾的民族政策,尊重其民族区域自治权,保护其民族文化,其结果是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兴起,各民族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远远超过他们对“南斯拉夫主义”的认同和忠诚,民族分离运动不断,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
年米洛舍维奇成为塞尔维亚主席,年和年连续两次通过直选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年当选南联盟总统。米上台后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以反官僚主义为理由逐渐取消了包括黑山、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的地方选举出的领导人,支持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塞族人通过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引发三场战争——克罗地亚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屠夫”。南斯拉夫联邦在年明显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米洛舍维奇两派,联邦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年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列为战犯,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国际战争罪法庭的前国家元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