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疫情中的中东欧政治经济和社会近况中东欧

发布时间:2021/5/25 21:09:29   点击数:

疫情中的中东欧政治、经济和社会近况: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

Politics,EconomiesandSocialStatusinCEECsinCOVID-19Pandemic:ReportandAssessmentofCOVID-19Outbreaksin17CEECs

(No..06.22-06.23)

疫情大数据

中东欧17国新冠肺炎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说明:海外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

专家观点

邱强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商务研究所所长、教授):

疫情舒缓后的中东欧国家的防疫新举措

从三月初疫情爆发,到目前已经有三个多月,中东欧国家通过一系列严厉的抗疫和防疫举措,目前疫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陆续有国家宣布疫情结束和逐步启动解封措施。5月15日,斯洛文尼亚政府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在本国已经结束,成为第一个宣布疫情结束的欧洲国家。6月18日,匈牙利总理府负责人古雅什·盖尔盖伊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匈牙利国家紧急状态正式解除。总结中东欧国家抗疫经验,有这么几点是值得借鉴的。

一、中东欧国家的抗疫经验

迅速采取严厉的抗疫措施

相较于西欧国家来说,中东欧国家普遍采取比较严厉的防疫措施。西欧国家比较倾向宽松的防疫措施,最为典型的是英国和瑞典的全民免疫措施。而中东欧国家则主要采取相对严厉的全民禁足措施。最为典型的有维谢格拉德四国。匈牙利是3月4日在境内发现感染者,仅一周就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波兰3月4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9日就宣布边境管控,24日封城;捷克3月1日出现疫情,3月12日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16日封城。捷克调动部队前往德国和奥地利。封锁两国人员往返。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欧洲公共卫生教授马丁·麦基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行动非常非常迅速。

邻国间联合抗疫

4月8日,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在与欧盟发展部长举行视频会议后表示,匈牙利将继续帮助其他中东欧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此后,匈牙利先后向邻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和波黑提供了60万个口罩和3万套防护服。

西雅尔多指出,维谢格拉德集团(V4)在疫情时期的合作非常成功。同时也需要发展“东部伙伴关系”。在疫情大爆发时期,捷克向意大利和西班牙提供套用于医务人员的防护服。这些抗疫物质的援助,帮助了邻国抵御住疫情,也防止了疫情越界蔓延,实际上也是帮助了本国。

主动接受国际援助

中东欧国家除了相互援助之外,还积极主动地请求国际援助。中国是主要的援助国。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援助主要包括防疫物资。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含泪请求中国援助。中东欧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中国的援助,如匈牙利从中国采购万个口罩,以及一条产能为每月万个口罩的生产线。

除此之外,中国提供的援助还包括抗疫的经验。3月13日下午4时,在北京、宁波以及中东欧17国首都等多地、多点连线举行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中国疫情防控专家和一线防控人员,同17个中东欧国家相关部门代表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题深入交流,分享抗疫信息和经验,探讨加强公共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通过接受国家援助,避免了抗疫前期的被动,少走了弯路,降低了死亡率。

随着疫情的舒缓,各国逐渐更为宽松的防疫新措施。

二、中东欧国家防疫新举措的特征

措施更为灵活

所谓灵活,指的是防疫措施不是统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捷克卫生部长亚当·沃伊特赫18日宣布,从7月1日开始,捷克共和国的人们可以在室内和公共交通上不用戴口罩了,但是有特例:布拉格和卡尔维纳地区,感染COVID-19率高的地区,在室内和公共交通上,口罩将仍然是强制性的。又如卫生部长所言,新的放松措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某处感染的病例数增加,当地的卫生部门将随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时间更为短暂

因为防疫形势千变万化,中东欧各国缩短了防疫措施实施时间的周期。不再提无限期措施。如罗马尼亚疫情防控戒备状态于6月16日结束。罗政府16日晚决定延长戒备状态一个月。按法律程序,该决定需得到议会投票通过并经官方公报刊登后才能生效。议会最大反对党社民党已宣布只同意延长戒备状态15天。为了提高防疫措施的时效性,政府认为该命令仅需通报议会,无需经过投票。

地域更为针对

中东欧国家对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防疫措施不再统一,而是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疫情风险的级别差异来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如斯洛文尼亚将在6月19日起将塞尔维亚、波黑和科索沃地区列为高风险疫情地区。保加利亚则被移除。丹麦、法国、爱尔兰、卢森堡等国则被列为安全地区。保取消对欧洲9国旅客的入境强制隔离令。保卫生部长发布行政令,宣布自6月18日起,取消对西班牙、冰岛、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安道尔、摩纳哥、梵蒂冈9国旅客入境的14天强制隔离令。同时,允许拥有欧盟、英国或申根国家(包括圣马力诺、安道尔、摩纳哥和梵蒂冈)居留许可人员及其家人入境。

整体较为宽松

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中东欧国家整体防疫措施逐步放松。捷克从5月25日起首次放宽“口罩令”,民众在室外的公共场所中不必佩戴口罩;6月15日起,政府取消了在室外佩戴口罩的规定。

4月16日,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政府将从4月20日开始分四个阶段逐步放宽或取消部分疫情防控措施。

塞尔维亚国民议会6月6日投票通过解除国家紧急状态,并从7日起取消宵禁。拉通社6月6日报道,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总理当天举行视频会议,决定自本月15日起开放边界,三国居民在本区域内可自由往来。

但目前中东欧国家疫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有些国家疫情比前期还更严重,有些国家进入了第二波疫情阶段,如波黑和北马其顿。根据疫情的变化,这些国家需要加强防疫措施,但随着欧洲整体疫情防控放松的大环境,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中东欧国家的整体防疫措施要统一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今部分转好的防疫局面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和扑朔迷离,这是需要中东欧各国提高警惕的。

刘作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

我重点分享三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点是关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抗疫经验的分享问题。中国实实在在地分享了在抗疫斗争中的经验,这种分享是开放的且具有包容性。此过程不是强制性的。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愿意分享,但我们不会将我们的经验强加于任何人。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同样,如果任何国家需要医疗帮助,我们很乐意派遣医疗人员分享经验和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开放和包容的。

我们对新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学习过程。即使在后于中国爆发疫情的欧洲国家,一些人最初也认为新冠不过是一种流感。中国花了一些时间来认识新冠的严重性和危害。现在讨论哪种抗疫模式更好还为时过早。我们还处于抗疫胜利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一点。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一些代表说,他们不想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他们举了保加利亚的例子,保加利亚只派了一名代表参加中国和中东欧医疗对话。我认为参加对话的人数并不能说明谁愿意学习,谁不愿意学习。派遣一名代表参会,不一定就表示不愿意分享和学习这些经验。

第二点是谈谈一些老问题,尤其是中东欧对华的贸易逆差问题。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讨论很多。我们需要有历史的视角。如果与年之前的贸易量进行比较,我们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应该仅仅根据个人感受或估计就得出结论。中东欧国家是多元的。有些国家对与中国的贸易感到满意,有些则不太满意。我们需要听取来自不同人、国家和智囊团的意见。另外,贸易也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例如,国家参与意愿的强弱、项目的好坏都会影响贸易。比如旅游业,年去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游客比年之前增长了五倍。通过旅游业,我们还创造了很多贸易。当大家谈论贸易逆差时,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问题。许多因素可以平衡贸易,包括中国游客前往中东欧国家时的花费。

第三点是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理解问题。现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否是多边机制引起争论。以我个人的理解,“17+1”的目的不是建立多边机构,而是建立起一种非常灵活的机制。这是一个双边加多边平台,为加强双边和多边关系提供了机会。如果是多边机制的话,我们更加重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多边合作。因此,我们不应将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与“17+1”进行比较。后者非常灵活和实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很多时候将目光聚焦于具体落地成果,而没有看到一些潜在发生的很难测量的成果。比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一项显著成就是促进了人文交流。关于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情况好于历史上任何时期。

娜塔莎·马里奇博士(NatashaMaric,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Apeiron大学副教授):

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会结束。问题在于,在后疫情时代,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主义理论是否会实现?他预言,现任霸主不会不战而放弃其霸权地位。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除了军事和贸易外,健康可以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支柱。我们意识到医院并在国家之间运送医疗用品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它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正在发展,而且还展示了其在健康方面的国家实力,特别是如果我们比较中美两国的感染人数的话,就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为什么基欧汉的霸权理论如此重要?疫情使我们呆在家里,这使得面对面建立信任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为了避免在疫情后出现这种霸权主义陷阱,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保持沟通渠道的开放和健康。因此,第一步是邀请所有政府和地区组织来进行。如果我们能让更多相关方坐到桌前,那么讨论会具有更多的合法性。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必须决定选择与谁共事向什么方向发展,但是第一步是要把所有人带到桌面。政府与政府对话,公司与公司对话,人与人对话。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需要继续保持对话。中国公司在巴尔干西部地区做得很好,他们还需要保持渠道畅通。当涉及到人员交流时,直接与某人交谈是建立信任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拥有更多此类交流,我们将在基层建立更多的关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塞尔维亚和波黑是仅有的两个对中国公民没有签证限制的欧洲国家。中国公民可以在免签证的情况下抵达这两个国家。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也是唯一没有与中国直接通航的国家。对于一些中东欧国家来说,与中国的合作必须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开展工作,但对于塞尔维亚和波黑,我们需要在经济方面开展工作。

胡黉博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冠疫情与欧洲结构性“种族主义”

自五月底以来,由美国弗洛伊德事件所点燃的围绕反种族歧视与暴力的游行示威在跨大西洋两岸愈演愈烈。游行示威的爆发恰好发生在欧洲疫情渐平息、经济生活逐步重启之际,疫情与游行示威间存何关联,欧洲疫情的发展又将如何影响各国及欧盟政府在反种族歧视上的政策,都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219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