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2

发布时间:2021/7/4 13:42:47   点击数: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马书敖王嘉澜

基于高考真题的作业设计——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历史学科作业建设方案:将-年的高考真题按课、单元、阶段为单位,依据知识顺序进行整合,把高考真题当做一定程度的史料,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巩固“必备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体现家国情怀,落实“学科素养”,服务“立德树人”。

一、选择题

1.(·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2.(·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4.(·海南高考卷·23)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5.(.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江苏高考·20)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7.(年全国Ⅲ卷·35)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8.(·海南高考·19)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

9.(·江苏高考·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0.(·重庆高考·12)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11.(·海南高考·20)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1.(·广东高考·38)(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0,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图10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2.(·浙江高考·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一、选择题答案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C

2、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C

3、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A

4、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D

5、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A

6、:本题考查欧盟。A、C项,与史实不符,欧洲政治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格局均未形成。故A、C项错误。B项,多极格局中各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中、美、苏、日、西欧和第三世界这六大力量竞相发展。故B项错误。D项,根据材料“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盟希望独立解决问题,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D

7、:根据所学,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起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历史际遇等大体一致,通过题干可知,在裁军等问题上,七十七国意见一致,背后反映的问题即共同利益。A项与史实不符,世界多级格局尚未确立。C项偷换主语,七十七国联盟并不等于全世界。D项与史实不符,并未能改变发达国家对世界局势的主导。:B

8、:A

9、“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C

10、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C

11、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说明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故选C项;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而不是两大集团对立,排除A项;日本民主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排除B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C

12、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到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到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A

二、非选择题答案

1、(3)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中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即可;从材料三中“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的信息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材料四的漫画可以看出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拉动美国战车前进,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第二小问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年”“年”,再结合创作者的立场的信息“美国拍摄电影”“苏联某杂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格局是两极对峙。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分)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分)

2、(1)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作答。

(1)论述: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攻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9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28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