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大秦帝国57嬴政继位
??
大家好,上回咱们说到,文治武功,丞相不韦大展才干,容纳百川,吕氏春秋博采众长。吕不韦的地位上升得太快,为了服众,他一反秦国素来的严刑峻法,大倡德政。由此,这位新丞相的周围,聚集起了一批拥护者。但是在秦国,没有战功是说不起话的,可巧这时候有人就给他送机会来了。咱们前面说过,周王室和衍生的小国西周国已经亡于秦了,但还残留着一个小小的东周国。这个东周国的国君也是一个不识时务的,趁着秦国连丧两王,竟然密谋要合纵伐秦。吕不韦立刻抓住机会,亲率五万名赳赳老秦人,跨过黄河讨伐东周国。东周国君闭门守望了好些天,也没见诸侯有一兵一卒来援,只好大开城门降了秦国。吕不韦把东周君关进囚车,把宫中器皿与所属七县的图籍一块儿装上车,运回了咸阳。吕不韦向庄襄王建议,不要杀东周君,把他迁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盖一个祖庙让他祭祖也就是了,这样周人就不至于断了香火。这期间,在吕不韦的主政之下,秦国又开始了因邯郸之败而停顿下来的东进。庄襄王元年,就在拿下东周国的同时,秦国派遣大将蒙骜伐韩,韩只得献出成皋、巩。第二年,趁赵、魏两国北上攻燕,后方空虚,蒙骜又率军攻赵,占领了太原。第三年,蒙骜接着攻占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晋城北)、汲(今河南卫辉)。然后又攻打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大军席卷了赵国西北部三十七城。另一路秦军,由王龁带领,攻打韩国,夺回了上党郡,秦国又在这个赵国故地初置了太原郡。吕不韦的武功如此,而他在文治方面,更是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吕不韦执政之初,采取了修先王旧臣,施厚德骨肉,而布惠于民的办法。吕不韦还一反过去魏冉时期封闭的人才政策,向六国敞开大门。他养的门客多至三千,各家各派的信徒都有,囊括了儒、道、法、兵、农、占星、阴阳、纵横等流派。他借助这些外脑,开始考虑如何统一,统一之后又如何进行长久统治的问题。这些思想智慧就集中在他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里。《吕氏春秋》把法家的权术,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贤,通通都拿过来了。但是对于儒法各家,《吕氏春秋》并不是简单地杂凑,而是各取其精华。成书以后,这部《吕氏春秋》计有二十多万字,如果折算成现代汉语,那恐怕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了。吕不韦很自负,他觉得这个书,可以“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换句人话就是,我这部书就是终极真理了。只可惜,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著,后来没派上用场。独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就能吃成个胖子。庄襄王年轻时候困顿邯郸几十年,很可惜的一点就是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他很清楚自己这王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在位的三年,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分秦国与君共治”,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庄襄王都是让吕不韦管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战国末期还留有如此的豪侠之风,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后世的过河拆桥。紧接着就是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当了秦王了。小孩子不能亲政,还要读书,那怎么办呢?军国大权就仍旧在吕不韦的手中。在邯郸的时候,吕不韦就是嬴政的伯伯,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了,由丞相尊为相国,嬴政还正式地称他为仲父。什么是仲父呢?这是古汉语,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相当亲切了,相当于二爸或者二爹。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中,没有比吕不韦权力更大的人了。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虽然能分享王权,但毕竟都是女人,不能参与具体操作。吕不韦就成为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无人可挟制。他不仅有门客几千,还有童仆上万,封邑十万户,当初千金买过的投资,已经有无数倍的收效了。他当然也知道这投资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所以他对庄襄王感激不尽,对秦国也是死心塌地的。此时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服秦,辟如郡县,秦统一天下其实就是个时间问题。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的形势,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造一套宏达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那种百科全书的架构就是要为万世立法,当然了,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可惜他的大梦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这个后生就是口口声声叫他仲父的秦王嬴政。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里长大的,情况不知道,史书没记载。但可以想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偏执的性格。说到这儿,我给大伙儿推荐一本书——《秦谜》。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建立在一个史料的基础上,然后进行一个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猜测。当然,这个猜测是否就如作者所猜的那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和观察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些事情。各位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买来看看,当然了,需要声名一下,我不是卖书的,跟作者也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纯粹地推荐。好,闲话少叙,咱们继续大秦的故事。嬴政继位之后的前九年,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仍然是吕不韦一手遮天。吕不韦的权力来源,就是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问题也恰恰就在这九年当中酿成了。这一时期毕竟是换了国君的,很多内部的问题还需要厘清,所以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出乱子的地方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晋阳(今山西太原一代)。这地方原属于赵国,被秦将蒙骜给带兵拿下了,但是晋阳老百姓不服管,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举兵叛乱。乱子越闹越大,波及了临近的城邑,赵国当然也是在暗地里资助了一把的。最后带兵去把叛乱给平息了的,还是蒙骜。接着又有长安君成蛟在嬴政上台八年的时候受命率师讨伐赵国,在半途中突然发动叛乱。这个长安君是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并非赵姬所生。当年的异人受到吕不韦的资助,估计也是养了小妾的。成蛟的年纪,据猜测大概比嬴政小两岁,应该也是在邯郸出生。这个成蛟,他的故事在《秦谜》这本书里也是有一定的篇幅的。再次声明,我不是卖书的,跟作者也没关系,求不要取关。秦王嬴政此时尚未亲政,但是他亲口下令平叛,还要求把所有跟随成蛟造反的军吏全部杀掉,死者估计能有数万人。就连无辜百姓也都遭了殃,因成蛟是在屯留(今山西长治屯留区)造的反,所以屯留的全部老百姓都被发配到了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一次就迁徙了数十万人。嬴政果断、狠辣的法家手段由此可见一斑。因为史料的缺乏,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扑朔迷离。据说是由于成蛟的存在,构成了对秦王嬴政的潜在威胁,因此吕不韦处处欲置成蛟于死地。此次吕不韦让成蛟伐赵就没安什么好心,逼得成蛟在伐赵途中就降了赵。成蛟还接受了赵王给的一块儿封地,叛乱之后,就死在了屯留,具体怎么死的,也说不清楚。这一时间秦国还出了一个世界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甘罗。咱们知道,甘罗十二为上卿,这在后世成了民间的俗语,可见这孩子是何等的超群绝伦。甘罗的祖父是甘茂,也是秦国的一代名臣,曾经当过左丞相,后来遭到排挤,被迫逃离了秦国,可怜巴巴地死在了魏国。甘罗小小年纪欲求出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成了最年轻的门客。甘罗之所以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政治明星,是由于口才好、会协调。当时秦国打算联燕攻赵,与燕国展开了友好外交。燕国方面答应得很痛快,送来了燕太子丹做人质,这个人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后来雇凶杀人,要干掉秦王嬴政的那个。作为交换,燕国要求秦国也派一名大臣去燕国为相。太子丹已经来了,可是受命去秦国做相国的张唐,却提出了一个不想去的理由——前去燕国要途径赵国,以前自己曾经带兵打过赵国,到今天也是赵国的首席通缉战犯,自己要是去了,那不是在路上就让人摁下了吗?所以他拒绝出行。这确实是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吕不韦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候小小年纪的门客甘罗,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说他愿意去劝张唐赴任。那么吕不韦有没有答应这个小娃娃的请求呢?如果答应了,小小的甘罗又会如何劝说张唐前去赴任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