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读文日记俄国北极开发与乌克兰危机有关吗

发布时间:2021/11/22 15:00:58   点击数:

《西伯利亚研究》年8月第44卷第4期《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影响分析》,笔者认为这两点联系在一起比较突兀。因为北极与乌克兰虽然都是俄国事务的重要方面,但是两者的关联性并不高。乌克兰只是一个引子,对于遏制俄罗斯,美国的政策是压制俄国的能源出口,尽力打击俄国赖以生存的石油金融体系。乌克兰的作用有多大?从经济上说,乌克兰本身对于欧俄之间的旧输油管线正常运转有一定的作用,就如同日本与南洋之间的连接严重依赖臺海。但是和日本的经济航线不同的是,无论哪条管线,从西伯利亚等地运输石油,成本都没有多大不同,所以日本不能放弃臺海,而俄国的石油出口可以绕开乌克兰,像“土耳其溪”、“北溪”都是如此。乌克兰加入北约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维持欧俄之间对立的局面,才是华盛顿最关心的。

布热津斯基所谓“俄国失去了乌克兰就再也不能成为帝国”的论调有着浓厚的唬人色彩,目的就在于让俄国沉迷于在乌克兰的消耗上。乌克兰本身提供对俄军事威胁的价值极小,因为一旦北约对俄作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美俄之间的核战争,对于核武器而言,没有远近之分,只有早死还是晚死的差别。另外说到会使北约与俄国接壤,这就更加不了解北约了。《布达佩斯条约》虽然规定了美军不向新的中东欧成员国派驻常备兵力,但是看看地图就知道,波罗的海三国、挪威,哪一个不是与俄国直接接壤?如果美国向这几个地区部署战术核武器,俄国有什么制裁它违背《布达佩斯条约》的手段吗?没有。所以说乌克兰加入北约会导致莫斯科、彼得堡陷入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圈这个论断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俄罗斯早就在短程弹道导弹射程之内了。如果按这个逻辑,俄国已经丢了十多个乌克兰了。

所以对于实际的军事经济利益而言,乌克兰并没有太大价值,唯一的真正要害,就在于欧洲与俄国之间的交往将受到严重阻碍。俄国的发展之所以一直向西看,我在很早的一篇文章(俄国是如何成为欧洲的落后者的?)中已经讲过,这是系于俄国对西欧自古以来的交换圈所产生的的深远影响。这种向西看造成的交换圈一直影响到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叶利钦,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改变。美国从手里拿走乌克兰,直接变现的价值很低,但是拿走俄国的势力范围,乌克兰必然倒向欧洲,这样就使得欧洲与俄国都想拿到乌克兰,两者就产生了龃龉,合作之中免不了为这个“肿瘤”争吵,这就是人性贪欲的国家化。虽然乌克兰是块鸡肋,但好歹是块肉,所以双方都不想扔掉。

乌克兰局势的发展,笔者之前也有过数篇论述(乌克兰的滥觞: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东进殖民乌克兰为何政局混乱?(一)民族主义的佛跳墙乌克兰观察(一):乌克兰文化乌克兰观察(二):解体是必然命运),从其内部出发,可以得到几个基本判断:第一,乌克兰政局的“主人”工业寡头自身的操纵力不够,所以需要美国金融财团进行“外援”;同时,工业寡头的主要市场就是俄国,所以在本质上寡头并没有真正反俄意图,只是对于寡头之间的权力再分配,俄国的金融实力太过孱弱,所以没有办法“外援”;为有通过出卖乌克兰核心利益换取美国支持,才能得到其金融托拉斯的支持;反俄是一种选举策略,而非真正态度。这就是乌克兰内部政局的基本格局。

第二,乌克兰闵租猪衣的本质是罗斯的波兰化,基辅罗斯的三分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基辅罗斯13世纪被蒙古与波兰瓜分,其中被蒙古侵袭,并仍然信奉东正教的地区构成日后的(俄)罗斯;被波兰殖民,仍然信奉东正教的地区,构成今天的白罗斯;被波兰殖民,并改信波兰的罗马天主教的地区,构成乌克兰。而且乌克兰一词早在基辅罗斯未被瓜分之前的12世纪末就指代“边区”,这个词实际上是为俄国提供反驳便利,用乌克兰名义来划分和俄罗斯的界线,还不如用波兰殖民过的历史来解释更有说服力。

第三,乌克兰的未来趋势。“总的来说,大趋势就是美国逐渐拖走乌克兰,尤其是西部。这是乌克兰给自己挖的坑——为了捞选票大吹闵租猪衣,乌克兰的西部又比东部穷,这双重的“无能狂怒”就演化为旧有的“西乌克兰精神”——笔者上次在乌克兰观察(一):乌克兰文化提到的反犹思潮,即乌克兰独特的新纳粹。这支新纳粹的凝聚力不仅在反犹,而且加上反斯大林,反苏联,而排他性的“西乌克兰认同”还将进一步撕裂西乌克兰,激化乌克兰与匈牙利族、波兰族的矛盾。

当美国扶持一个急遽反俄的、并试图从经济财产上威胁寡头利益的闵租猪衣政府上台,就等于美国要求寡头强行放弃在俄利益时,东西分裂就将不可避免地爆发,这情形像极了南北战争,只不过,这个内战是有两个域外强权参与的,而两者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也将使得内战最终走向解体而不是统一。东乌克兰与西乌克兰最终分手,并入俄国;而西乌克兰自立,并由于新纳粹泛滥,而导致乌克兰人与匈牙利人、波兰人矛盾的激化,而匈牙利、波兰必将趁势介入,搞出几个匈牙利与波兰的科索沃,甚至直接将他们并入本土;而剩下的乌克兰,则在美国与德国的保护下加入北约,但与东西邻国都势同水火。”

述(最多18字

同为农奴制国家,波兰剥夺乌克兰农奴主的田产,强行损害他们的利益,对哥萨克又拉又打;而沙俄恢复他们的财产权,并予以哥萨克上层军役贵族地位,不拆散哥萨克与乌克兰农奴主的共同体,提升乌克兰在帝俄的地位,坚定地捍卫农奴主的利益。因此,乌克兰的经济精英就会选择回归俄国。不是因为历史的情感,而是因为利益的保障。这也是融合的本质。所以说,在沙俄时期,乌克兰根本没有被压迫,反而受到莫斯科的优待。到了沙俄“工业狂飙”时期,东乌的顿涅茨盆地又称为新兴的俄国垄断工业资产阶级热衷的重工业投资区,这到斯大林时期也是如此——否则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是也不会领导丰厚的轻重工业遗产。

真正结下梁子的是斯大林对西乌克兰农业的掠夺。所以说那种只出不进的盘剥是有问题的,苏联对乌克兰农业的盘剥是真的,对乌克兰的工业投资也是真的,举一个例子,解体后迅速寡头化的乌克兰工业中,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如胜集团,生产巧克力等等轻工业产品,主要出口对象就是俄罗斯。

事实上,乌克兰的寡头们天天骂俄国,但实际上最多的前都是从俄国赚的,他们之所以骂俄国,不是真的跟钱有仇,而是为了一边鼓噪闵租猪衣捞选票,一面向美国的金融讨好,操纵乌克兰民生,从而实现当选。这里多说一句,乌克兰的寡头为什么亲美而不亲俄?因为俄国虽然是衣食父母,但是奈何俄国的金融太差劲,无法呼风唤雨,实现西式现挣的选举利益(美国:另一个古希腊);而美国恰恰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它能帮助实现寡头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他们“装作仇俄,又拉拢美国”(乌克兰为何政局混乱?(一)民族主义的佛跳墙),这是由国内政治利益决定的,而非什么闵租猪衣,这不过是糊弄底层选民的幌子,不然把这种难看的吃相露出来,即使有美国帮助能够当选,也是一身腥,脸上不好看的。

所以说,乌克兰的精英真实心态是很有趣的,因为两头都有利益可得,于是两头都不愿意放手,这和TW的所谓“亲美友陆”一样滑稽,令人喷饭。只要政体格局不改变,乌克兰永远不会真的主动和美俄中的任何一方动手,因为他们这样最舒服,一面赚俄国人的钱,一面捧美国人的臭脚,换美国人对自己代理人的扶正,就像契丹之于石敬瑭一样美好,“儿皇帝”除了在“义父”面前当孙子,还是很值的。赚钱当官两不误,美滋滋。最难受的只是普通人罢了——经济时好时坏,贪污的部门数不胜数。然而只要不闹事,又与他们寡头何干?

沙俄时期乌克兰也没有今天闹得很热闹的“乌克兰闵租”——这已经从内外两个层面被证明是极其荒谬的说法了。内部因为反波不反天主教而产生东乌哥萨克与西乌精英的撕裂;外部则因为与波兰殖民者的拖泥带水而难以形成或割断于波兰、或割断于莫斯科的逻辑矛盾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很混乱的不能自洽的概念。

乌克兰的旧有文化矛盾——东西乌之间脆弱的“乌克兰认同”,与解体后新国家寡头自身的赚钱与操纵政局需求的二元性使美俄介入导致的權力结构的撕裂,共同构成乌克兰的矛盾。而由于现(宪)挣(政)的遮蔽性与代表性,使得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二个矛盾,以第一个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外部看来,乌克兰的矛盾貌似是闵租矛盾,但是又有美俄的对抗夹杂其中的缘故。

再概括一下,就是因乌克兰政体的蜕变而使得乌克兰经济精英的权力再分配不能通过国内调节而解决,导致美俄两股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得这个矛盾又上升为美俄争夺乌克兰的势力范围矛盾,这对矛盾具有三重同构性,即显性表现出来的闵租矛盾、内隐的乌克兰权力再分配矛盾、美俄之间争夺乌克兰的矛盾。而在显性矛盾的解读中,在美国的引导下,闵租矛盾又延伸为“俄乌矛盾”——即富有道德意味的闵租的、“正义的”保证乌克兰独立与完整性的矛盾,而很多分析家也被带进沟里,夸大因天然气过境、克里米亚海军基地租借问题乃至近几年吞并克里米亚与东三州动乱的作用。

如果只是简单的现象就能归纳出矛盾本质,那么乌克兰的寡头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与俄国在克里米亚死磕,而事实上基辅毫无积极地抵御俄国人的动机。很多人将这一举动视作基辅的愚蠢、懦弱与常年贪腐造成的败笔。而实际上这些言论才更像暴论。笔者一直强调,能做到精英地位上的人,绝不是撞大运的傻子、呆瓜,社会培养的高知分子,除了一部分现形于评论界做“社会良心”,不少都是做“幕僚”与智囊去了。即便寡头自己没有思考,这些聘用的智库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之所以不在克里米亚与俄国人死磕,就是因为他们盘算过利弊的收支平衡,划不划算,不划算当然就不行动了。

乌克兰本身的格局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除非美俄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动。乌克兰的最新动向一般都是“向西看”的资讯,比如今天和美国德国演个习,明天又讲自己和欧盟的联系国协定签到哪一步了,后天从英国还是意大利接收了一批渔船大的炮艇。这些都是小打小闹,根本成不了气候。

欧盟也就是德国势力,自然希望乌克兰是一个市场,而非竞争者,所以每次一谈判,都要乌克兰放弃工业,作个农业国,好让德国盘剥;乌克兰这当然不能答应了,废了工业,等于把寡头的产业没收了,除非德国再来一次入侵,乌克兰政府肯定不敢自宫的——一方面寡头是他们的金主与后台,儿子造老子的反,不仅不讲武德,而且也没有实力;另一方面,这摆明了是坑乌克兰啊,他再傻也不至于现在就投降,美俄都没动筷子,你德国算老几?更何况德国也是个怂货,年刚想充充调解员,一下子惹怒了美国主子,就吓得马上让欧盟跟美国同步制裁俄罗斯,这将来乌克兰落难,德国也是明哲保身的好人,绝不可能指望他保护乌克兰的。

阻断欧俄之间合作,对于美国至关重要。欧洲与俄国之间的石油进口被重创,就意味着俄国经济的崩溃,如果莫斯科没有投向契丹,必然被美国拿到俄国的金融主权,有利于它架空以色列的中东石油计划,这样不仅收服了俄国,还制服了以色列,同时还牢牢控制住欧洲,一石三鸟。而乌克兰的结局也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俄国最有利的结局,就是倒向契丹,除此别无他法。撕裂乌克兰,主要不是为了鼠目寸光的短期经济军事利益,而是为了切断俄国的命门。俄国在北极加大开发,并不会扭转这个局面,仅仅是内部为了维持旧有贸易出货而作的准备,对于改变美国对俄遏制的大局面没有实质性帮助。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我说把北极开发与乌克兰危机联系在一起很突兀?因为确实没有因果关系。北极开发应该和西伯利亚油田可持续利用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秋明的石化综合体。对乌克兰危机的研究则应该脱离于乌克兰自身利益的窠臼,从西欧-俄国的交换圈以及美国是有战略的高度去审视其本质,而不是跟着坊间小报胡言乱语,跟风炒作,呈口舌之快。

这一篇文章两个要素的结合点仅仅是时间线性轨迹上的巧合,而非真正具有逻辑同一性。乌克兰危机在这篇文章中的存在仅仅是经济制裁与安全威胁,但是这两点并不能构成北极开发加速的必要条件——北极开发主要是服务于同西欧的能源贸易,而不是建立摆脱对西欧过度依赖的失衡经济格局,这和一般的经济转移带动地缘格局转变的模式存在本质的区别。恰恰相反,通过对北极的开发,在不改变向西看战略传统的基础上,俄国对西欧的以来只会有增无减。

至于安全方面加大对北极投资,也不符合与乌克兰危机带来北约对俄安全威胁的相关性动向,众所周知,哪里有威胁,哪里就应该相应部署跟多防备兵力,在北极部署对应对乌克兰方向威胁有帮助吗?这种部署只能被理解为对北极石油开发的配套性措施,并不构成全局性战略意义。

另外,单就北极战略而言,没有乌克兰危机美国也会对此采取遏制与竞争态度,俄国是否采取北极开发、采取之后对于欧俄合作有什么作用都不是乌克兰危机所能影响的。两者联系在一起有很大的蹭热度嫌疑。笔者认为,契丹现在不用着急给俄国输血,这样并不会真正有利于未来接收俄国,可以先继续与已经被金融控制的伊朗进行能源合作,等到美国完全切断欧俄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东西乌分裂为两个国家之后,莫斯科生死存亡之际,再去拉过来,金融控制住它。

历史苏人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2408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