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国防大学教授乔良深度解读恐怖袭击背后的大

发布时间:2021/8/19 14:43:47   点击数: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3.html

美欧正在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二战结束之后,以美欧为主的西方一直被认为是利益和价值观的共同体,但这一局面在本世纪开始发生了改变。很明显,从欧债危机,到中东“颜色革命”,再到乌克兰危机,美国一直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资本从欧洲流入美国,使欧洲经济屈从于美国经济。

从金融资本的角度来看,自欧元出现以后,美欧利益联盟其实已经破裂,双方已然是一种“跷跷板”的关系,此起彼伏,难以调和。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欧债危机,不断给欧盟制造难题,恶化欧洲的投资环境,使资本在欧洲难以立足,而欧洲只能在与美国不撕破脸的情况下努力自救。

年以来,美国由于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突破,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打算从中东抽身之际,又不愿让欧盟乘虚而入填补权力真空,便放手推动“颜色革命”,使中东地区进一步碎片化,意在把一个烂摊子留给欧盟和其他能源需求国家。

法国等欧洲国家不甘被动,主动出兵攻打利比亚,本意是继美之后控制北非,影响中东,没想到结果只是将中东、北非与欧洲之间关键的“防火墙”推倒,给自己制造了始料不及的大麻烦,即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巴黎恐袭事件就是第一颗“苦果”。

欧洲频频发生的暴恐事件,无异于替美元加息。通过恶化欧洲投资环境,将资本驱赶至美国。与此同时,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提出了“用子宫改变世界”的口号,号召穆斯林妇女多生孩子,在未来以选票优势“占领欧洲”。如果他们真的存有这样的企图,欧洲对于其最基本的票选民主制度也可能要重新考虑,而这意味着西方近百年民主制度的修正甚至解体。

因此,欧洲正面临的可能不只是安全威胁,更是在基本政治价值观方面的沉重打击和方向性挑战。这也将削弱美欧目前仅存的价值观同盟的基础及其一直企图占领道义制高点的努力。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只要对于人员流动做出限制,其经济流动性就将进一步下降,西欧会面临更严重的劳动力危机,这无疑将加剧欧洲经济的衰退。

极端分子固然十恶不赦,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也必须认识到,为推行其所谓“普世价值”,以战争手段推翻“独裁者”,这样的反恐战略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把一个个国家打碎之后,碎片会溅起来砸到自己头上。眼下欧洲人正在咀嚼这枚苦果。

所以,美国和欧洲都应反思,自身的民主和人权政策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人权高于主权”旗帜下进行的战争,为什么会把一部分人推向极端分子之列?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国家都不可以在反恐上实行双重标准——不能认为自己遭遇的恐怖袭击就是恐怖主义,别人遭遇的恐怖袭击就是民族政策和人权出了问题。要将心比心,否则,双重标准害人又害己。

这场反恐战争完全可能取得胜利,但前提是美国等国家不各怀私利、不使用双重标准。否则,没有其他国家的合力支持,恐怖主义将很难彻底铲除。

反恐战争在价值观上也需要“超限”和反省

笔者在与王湘穗教授合著的《超限战》一书中曾预言,恐怖主义行动与反恐战争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一种样式,目前看来这个预言已被证实。

恐怖主义行动很少是在一个国家完成的,基本都是跨国行动。比如巴黎恐袭就是在叙利亚策划、在比利时筹备、在巴黎实施的。因此,未来打击恐怖主义也必须大胆超越国界和各种界限。不仅仅是调动暴力手段,还必须动用包括心理战、舆论战、媒体战等各种“非军事战争行动”,以及谈判、感召、和解等柔性手段。

更重要的是,反恐战争在价值观上也需要“超限”和反省:要清醒反思,是什么导致了恐怖主义的萌芽、滋生和蔓延,以及如何从理念、体制和规则上去破解它。

从根本上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消除恐怖主义必须铲除其产生根源,特别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抱有“唯我独尊”的心态——认为只有自己正确,看不得别人“不正确”,且依仗自己有力量,就定要打碎和铲除别人而后快。必须看到,导致人类各种恶性冲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这种心态。

对当下中国来说,打击“三股势力”及其暴恐行动的形势也很严峻。在严厉打击暴恐势力的同时,中国对如何根绝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显然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有效的作为。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施政中特别强调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中国国内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直接的反恐行动作用还要大。

以“东突”为首的恐怖主义组织仍将继续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在不久的将来,恐怖分子有可能经过西亚和中亚渗透进中国。因此,我们不光要在国内反恐,还要在国际上掐断恐怖主义的行动路径。对于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反恐行动,中国都要积极支援——不论是道义支持,还是实际参与。该出手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出手。在外交上,也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正面应对。因为打击恐怖主义是一场全球战争,全世界都要面对。

欧盟与美国的价值同盟或将动摇

除了中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国都直接陷入了中东主导权之争,这将使大国博弈空前激烈。当利益的争夺无法解脱时,欧洲与美国的价值同盟必然瓦解。在此之前,欧元的出现直接挑战了美元霸权,欧洲和美国的利益同盟已经先行破裂。

恐怖主义已呈现出跨国性。而正是欧洲多国加盟的申根协定,为跨国恐怖主义提供了便利。所以,这会让欧洲人反省没有边界的后果,继而限制申根协定的适用性。申根协定背后的理念是“自由”——自由地迁徙,自由地工作,同时也能满足欧洲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经济现状,因为中东北非难民涌入正可以填补这一巨大空缺。

如今,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两者之间,欧盟必然会牺牲利益来保证安全。因此,我们将会看到,欧盟今后会在亚洲和拉美寻找廉价劳动力,并且更倾向于亚洲人。这样,“自由迁徙”就变成了事实上的种族主义选择。

如前所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扬言要“用子宫征服世界”,以人口增加带来的选票优势“占领欧洲”。因此,欧洲人也必然要反思其实施了上百年的票选民主制度,这也会促使他们限制票选民主制本身。

上述两点,无疑会导致欧洲与美国价值同盟机制的逐渐破裂,世界格局必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

当欧洲开始在其民主之路上退缩之际,美国也会因为只顾维护其自身利益而与其“民主灯塔”的形象渐行渐远,这种为了短期利益不惜放弃初衷的做法,无疑会加速其霸权地位的提前终结。

布热津斯基曾对美国的国家大战略贡献了一条原则:“宁可面对伊斯兰世界的破碎化和恐怖主义,也好于面对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挑战性国家。”这条原则已成为美国人处理全球事务的基本准则。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亚非拉国家独立时,美国人也一直暗中支持,让这些国家从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打的就是“人权和民主”的名义。但美国与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目标完全不同。美国希望殖民统治在这些国家结束,是要让这些国家破碎化。这样有利于美元的全球化,也有利于美国对这些国家资源的控制。

美国允许这些资源“有序”地转移到“制造业国家”,加工成实物产品,再大量廉价地回流美国,供美国人享用。而要想操控这些国家,就需要将其边缘化、破碎化。因此,美国在它所干涉过的国家和地区,留下的几乎全是无序和混乱——从政权之乱,到难民之乱。只是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让其他国家处于无序状态,其结果必然是使美国最终失去对世界局势的控制。

来源:时局君()

更多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dqh/233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