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科索沃独立20年,上百个国家为其摇旗
在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有这样一个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万左右的地区。
如果从全球视角来看,这样一个地区实在不能算有多么重要,但就是这样一个本不起眼的地区,却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它就是科索沃!
自从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由联合国托管后,实际上已经实现独立!而8年,科索沃正式宣布独立,之后由美国牵头,很快得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
然而在这多个国家中,并没有中国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要知道中国向来以“广交朋友”而著称,为何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却始终没有松口呢?
恩怨交织矛盾由来已久
所谓科索沃的“独立”,究其根源在于科索沃地区中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而这种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如果追根溯源,则要上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塞尔维亚族的先民率先在科索沃一带定居。
彼时的科索沃还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中心。历史上的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科索沃还建有东正教的大主教教堂。
然而科索沃一带不仅有塞尔维亚族生活,还有阿尔巴尼亚族人。公元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王国并将其打败。
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往北而去。如此一来科索沃地区就成了一片真空,给了阿尔巴尼亚族人趁虚而入的机会。阿族人在科索沃定居之后,改信伊斯兰教。
经过四百年的繁衍生息,18世纪时,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已经占人口的60%以上。但这还不足以使得科索沃成为阿族人的地盘!
而阿族人的另一次占据科索沃的良机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大约10万的塞尔维亚族人离开了科索沃,阿族人再次掌握了科索沃的主动权。
年,南斯拉夫宪法规定科索沃为自治区,隶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
但是生活在此阿族人却心心念念想将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故而科索沃的阿族分裂活动时有发生。
阿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和宗教分歧,为此后科索沃的“独立”争端埋下了伏笔。
首先,阿族和塞族在宗教信仰上的分歧,不仅事关个人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的标志,是民族觉醒的一种表达方式。
14世纪,当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科索沃地区后,采取了用宗教的方式来分化塞族。他们规定:
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才能进入上层社会,如果塞族人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就必须改宗伊斯兰教。
面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诛心之举,塞族人表现出了英勇的民族气概,坚决不改信伊斯兰教。并且塞族人将那些为了荣华富贵便放弃东正教信仰的人视为耻辱。
故而阿族人和塞族人在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和矛盾,长期的共同生活不仅没能消弭这种矛盾,反而因为各方政策的失误使之愈演愈烈。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冷战时期。当时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民族政策基本上维持了科索沃地区的稳定。
然而铁托所秉持的“扶阿抑塞”政策,给予了阿族人过多的权利,助长了阿族人的分离主义倾向。
在铁托执政时期,科索沃具有了自治省的权力,几乎可以与共和国平起平坐,堪称塞尔维亚的“国中之国”。
铁托
但是长期的“扶阿抑塞”政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铁托去世后彻底地爆发出来。
为了打击阿族人的分离主义倾向,此后上台的米洛舍维奇采取了强硬措施镇压阿族人,并对科索沃上层进行了政治清洗。
冷战的结束和苏东剧变,给了科索沃地区分离主义运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苏联的解体,使得一些国家相继独立,脱离苏联的管制,这刺激了科索沃地区的地方分离主义运动。
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此前碍于苏联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敢在科索沃问题上发难。
苏联解体使得这一阻碍不复存在,阿尔巴尼亚便可以光明正大地挑起科索沃归属问题的争端。
列强环伺各怀心思
其实如果科索沃局势仅仅只是涉及阿族人和塞族人的民族宗教纷争,那么充其量,它也只能在巴尔干地区或东欧地区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2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