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以色列国防军ldquo敲屋顶战术
截至年年中,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咖啡店和人潮拥挤的舞厅实施了几十次自杀式袭击,因提法达(intifada,阿拉伯人的反以运动)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许多人都要求以色列领导人采取更加强势的行动。不管怎样,要想阻止恐怖袭击潮的蔓延,他们必须做些什么。
以色列无法逮捕每一名激进分子,特别是那些活动在加沙地带腹地的激进分子。所以,国防军指挥官决定精简定点清除的目标,专门暗杀激进组织的领导头目,从而摧毁敌方指挥链。
时间很紧迫,以色列很快起草了司法准则,批准了大体上的战术标准。民众的支持也加快了这一措施推进的速度。根据年7月一份报刊的民意调查结果,90%的以色列人支持这一战术。
国防军总参谋长随身携带存有数百名通缉人员的信息簿。有时,名单上的人数超过人。所有的定点清除目标都来自这个名单。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塔齐姆等不同激进组织都在名单中被以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标记。一旦一个目标被清除,他的名字上就会被打上叉。
但是年7月,民众对这一战术的支持开始下降。哈马斯军事组织负责人萨拉赫-谢哈德在以色列通缉人员名单中排在第一位,他是哈马斯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也是该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和武装行动方案的制定者。他直接策划和实施了多次造成以色列重大人员伤亡的武装袭击,但由于他身处加沙,并不断更换住所,以色列根本无法实施逮捕。
空袭行动被批准。7月22日,一架F16战斗机向谢哈德在加沙城的住地投掷了一枚1吨重的炸弹,除了谢哈德和他的助手,还有13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国际社会立即提出强烈抗议,指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过度使用武力,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以色列的一个非政府人权组织甚至向国家最高法院提出请愿。迫于压力,政府不得不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调查这次空袭的合法性。
虽然最高法院在年最终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判定定点清除合法,但国防部明白,他们再也不能为了消灭躲在平民中的激进分子而投掷1吨重的炸弹或发射海尔法导弹。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毁伤,国防军不得不研发精度更高的武器,制定更严格而明确的战术程序。
这一时期以色列研制出了一种炸药当量仅为克的弹头,这种导弹可以炸毁高楼中的一套公寓房,或行驶在拥挤道路上的一辆汽车或摩托车,却不会对旁边的人造成致命伤害。
情报搜集方法也得到调整。同时,以色列加强了对实施定点清除前决策过程的控制。无人机的使用频率则大幅上升,在无人机没有事先对目标进行侦察的情况下,以色列很少会发动定点清除行动。
武器和情报还远远不够。医院、清真寺甚至私人住宅等民用设施中,这让国防军感到非常棘手。定点清除行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权衡袭击造成的整体结果和单个激进分子死亡的利弊。换句话说,如果被通医院里,那么消灭他带来的价值同对整个建筑物的轰炸所造成的损失显然不成正比。如果他躲在家里,身边只有一两个平民,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色列很可能会做出袭击的决策。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9年1月,以色列国防军为适应战场的变化,制定了一个被称为“敲屋顶”的新战术。当时“铸铅”行动已经开展几天,这是三年半之前以色列从加沙单边撤离后针对哈马斯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前一年辛苦搜集而来的情报显示,加沙地带大量房屋被用作武器储藏点,但国防军明白,虽然这些房屋已成为合法军事目标,但不能直接轰炸。于是,在行动前,国防军和辛贝特(以色列国家安全机关)会搜集相关的电话号码,然后通过电话向居民发出警告,让他们在轰炸前撤离。这个办法在前54次都被证明非常有效,但第55次使用时却失败了。
那天,在接完电话后,居民爬到房顶,并站在那儿向国防军的无人机挥手。在国防军总部,人们就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空袭行动被迫取消。
第二天,国防军给另一户人家打电话,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当天在作战室的一名国防军军官回忆说:“当时我们明白,我们已经失去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这让国防军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轰炸这些房子,藏在地下室的火箭弹第二天就可能落在以色列。但由于房屋内有妇女儿童,以色列无法进行轰炸。
这时,来自南部战区司令部的几名军官想到一个新办法:先打电话,等居民爬到屋顶后,命令附近的武装直升机向房顶的角落发射小型导弹。他们考虑使用弹头很小、弹片散布面有限的导弹,只要把控得好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在最早使用这一新战术的一个案例中,国防军先按照常规程序,给一栋三层楼建筑所有住户打电话。根据以色列情报,该建筑地下有一个大规模哈马斯武器储藏点。电话这头的国防军军官用阿拉伯语敦促居民在这栋楼被轰炸前立即离开。这些居民并没有被吓到,他们爬到屋顶,朝着天上他们看不见的无人机挥手。很明显,他们并不打算离开。
这时一架武装直升机接到命令,朝建筑旁的空地发射机枪弹。站在楼顶的部分居民明白了国防军的意思,匆忙离开了那栋建筑。但意识到自己的房子可能会被摧毁,很多年轻人坚定地留在屋顶。
这时,飞行员得到命令使用导弹攻击屋顶的一个角落。当导弹击中建筑后,留在屋顶的人明白自己的存在并不能阻止以色列摧毁这栋建筑,于是也选择了逃跑。最后,空军可以从容地轰炸这栋无人建筑。记录轰炸过程的视频显示,建筑的倒塌导致藏在地下的武器库发生一系列二次爆炸。这一次,以色列彻底“敲破”了巴勒斯坦人的屋顶。
使用新战术后,以色列国防军发现平民伤亡人数不断下降。年,平民和战斗人员的死亡比例为1:1,也就是说,国防军每消灭一名战斗人员,就会有一名平民丧生。截至9年初,这一比例下降到1:30。
这一比例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国防军独特的战术,另一方面,空袭中使用的大量精确武器和智能炸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铸铅”行动中,国防军在加沙地带发射了超过枚导弹,其中81%为智能炸弹,这一比例在现代战争中是史无前例的。相比之下,在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初期,多国部队所使用导弹中只有68%为智能炸弹。在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这一比例只有35%。
随着平民伤亡的减少,以色列政府对国防军作战能力的信心得到提升。由于国防军在成功清除激进分子目标的同时将平民伤亡降到最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施压也小多了。
发生在美国的9-11袭击事件是定点清除战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事件后,美国发现自己的敌人根本不是常规军队,而是穿着平民衣服藏在妇女儿童当中的武装分子。为此,美国派出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到南部战区司令部学习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追捕激进分子的经验。他们感兴趣的不仅是以色列国防军运用的战术,还包括国防军将线人、辛贝特特工、高科技侦察手段、军事情报分析员和空军等因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能力。
随后,布什政府也决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使用定点清除战术。9年后,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扩大了这种战术的适用范围,针对许多恐怖组织和国家发动了定点清除行动。年,美军透露他们在空袭伊拉克伊斯兰国目标时也使用了“敲屋顶”战术。
起源于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战术成为反恐战争的全球标准。
摘自《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雅科夫?卡茨(以色列),阿米尔?鲍伯特(以色列)
瓢虫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