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以发展促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方案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打着“民主和平论”的大旗,带领所谓的志愿者联盟在全球强力推广“美式民主”,为此不惜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然而,从伊拉克到科索沃,从利比亚到叙利亚,美国的干涉,除为这些地区带来“民主思想”外,留下更多的是战乱纷争、经济贫困和民生倒退。
▲在叙利亚的美军车队
实践证明,美国的“民主和平论”并未给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向往的和平。综观世界,凡是较好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即“五通”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北美和东亚等,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地区和平;凡是严重缺乏“五通”的地区,如大中东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大多深陷经济贫困、社会动荡与地区冲突,并成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滋生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致富,先修路”等朴素的道理,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国内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维护了本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为实现东亚地区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作出重大贡献。年12月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贫困是动荡的根源,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年2月,在会见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时,习主席提出“以发展促和平”的中东治理路径,强调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发展合作,筑牢地区和平稳定根基。以发展促和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一个新的中国方案。
美式“民主和平论”的挫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于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实现和平路径的探索,各种“积极和平论”相继出现,其中影响最广的是“民主和平论”。年,康德在论文《论永久和平》中首次提出民主和平论的概念,之后美国学者梅尔文·斯莫尔和戴维·辛格于年发表题为《民主政治的战争倾向,—》的文章,对民主与和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多伊尔在著作《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一文中正式提出“民主和平论”这一命题。其基本观点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战争,即便存在利益冲突也往往诉诸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冷战结束后,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认为人类最后的历史是自由民主的历史,在自由民主阶段,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历史也就终结了。“民主和平论”成为支撑美国制定国际战略和执行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克林顿曾在国情咨文演说中明确提出民主国家相互之间不会发生战争的论断,并把“全球民主化”作为其“参与和扩展”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以“人道主义干涉”之名,先后出兵索马里、海地、科索沃。“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则以“反恐”为名强化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民主输出战略”,在大中东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造计划,在中亚地区积极推进“颜色革命”,并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帮助其建立所谓“民主国家”。奥巴马上任后,积极支持并推动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以图延伸美式民主神话。特朗普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一个支持美国和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世界会让美国更加安全和繁荣”。拜登政府频频展开价值观外交,表示要更好地将“民主价值观与我们的外交领导层结合起来”。
▲年6月11日,参加七国集团峰会的领导人在英国康沃尔郡卡比斯贝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民主和平论”成为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扶植亲美势力的“由头”。推崇“民主和平论”者的逻辑是,只有世界各国都“民主化”,整个世界才会“安全”。在这种逻辑驱使之下,他们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旗帜,强制对他国进行“民主化改造”,“民主和平论”遂成为干涉他国内政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理由,且因为包含“和平”二字而极具伪装性和蛊惑性。对抗拒“民主化改造”的政权,他们对其采取制裁措施,并通过扶植其国内“民主派”、煽动“颜色革命”等途径,从内部加以瓦解。对“民主化进程”中出现动荡的国家,美国通过武装干涉强行更迭其政权,扶植亲美政治势力上台执政。
“民主和平论”不但没有成为世界和平的良方,反而构成世界和平稳定的一大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干涉近百次,其中大规模的军事干涉27次,并多次绕开联合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认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战的国家。年英国《柳叶刀》杂志统计发现,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无政府状态日益加剧、公共设施严重损毁、医疗救助越来越得不到保障,死于暴力、非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总计达到人。冷战结束以来,很多被美国武力干涉的国家,最终得到的都是“饥饿的民主”“贫穷的民主”“无序的民主”,甚至是“血腥的民主”,人们期望中的和平却越来越渺茫。年3月18日,在瑞士《新苏黎世报》的专访中,福山承认:历史的终结推迟了,我们在实际上走错了方向。
中国以发展促和平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通过求和平谋发展、以发展促和平,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区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维护自身和平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地区和世界和平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通过自身发展有效维护了国内和平稳定。
中国与周边14国接壤,与7国隔海相邻,拥有56个民族14.1亿人口,是战乱频仍的中东地区人口的3倍。不难设想,如果中国发生动荡,将对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中国自身的和平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冷战的高峰期,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勇气,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判断,带领中国聚焦发展,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后的今天,通过谋和平促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亿元增长到年的.6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7%左右,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可以说,中国通过40多年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日前表示,在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3.5亿剂疫苗,包括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图为老挝政府感谢中国无偿捐赠疫苗。
中国坚持积极“管理争端,共同发展”的主张,为地区和平、繁荣、稳定贡献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的领土争端等问题,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适时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妥善处理一时难以解决的南海和东海争端,在和平发展中不断扩大共同利益“蛋糕”,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使武力解决争端的吸引力逐步降低,有效管理、互利共赢、和平解决争端的意愿、机制和能力日益增强,为使南海和东海成为和平合作之海,为实现联合国宪章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为探索和平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有效途径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坚持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努力防止新冷战。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平、创造和平、维护和平,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增进与世界各国的融合交流,减少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隔阂。不仅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了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而且有效化解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分歧对国际关系构成的挑战。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外关系中继续坚持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军事同盟,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不同种类的“伙伴关系”,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坚持多边主义,互利共赢原则,为应对人类共同威胁贡献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中国重返国际大家庭、积极参与多边合作的进程。由改革开放初期对多边主义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到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各类多边议程和机构,再到积极主动创造多边议题和平台,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维护者。中国政府和人民坚信,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无论自身多么强大,都难以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的必然选择。在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传染病,打击各类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离主义等全球性威胁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自年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维和工程和医疗力量最大的贡献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的维和出兵国,最大规模维和待命部队提供国,得到联合国及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和平的含义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地区贯穿亚欧非大陆,横跨两洋两海一湾,部分区域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政治动乱、武装冲突、难民移民等诸多问题盘根错节,地区安全形势大都较为严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的延伸,“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五通”建设,与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并通过发展来破解阻碍人类和平的“四大赤字”,最终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01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维护多边机制和全球治理体系,破解治理赤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立足部分发达国家利益,代表性、包容性、公正性和普惠性不足,已不适应当今全球发展需要。当今世界,单边主义、冷战思维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倾向加剧,国际秩序的约束力下降,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国际社会日益呈现“去中心”“分散化”特征,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困难重重。“一带一路”倡议追求互利共赢而非结盟对抗。习主席告诉世界:“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不打地缘博弈算盘,不建封闭排他圈子,不搞“中国俱乐部”、不经营势力范围,倡导求同存异、同舟共济,而非厚此薄彼、以邻为壑。中国不将自己的利益强加于其他国家,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平等互信、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使各国能够平等地参与、贡献,并分享利益果实,从根本上杜绝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强权行径。通过“一带一路”实践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表达合理诉求提供了新途径。02构建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以民心相通增进互信互谅,破解信任赤字。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彼此的关联度与依存度越来越高。然而,“文明冲突论”不时沉渣泛起,少数发达国家以利为先,罔顾他国人民利益,致使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信任与合作,引起了信任赤字的持续增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不竭动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一带一路”建设的许多地区是多种文明交汇的枢纽地带,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文明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各类文明的平等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个文化交流品牌,互办文化交流年、国际文化节、图书互译出版等活动,消除文明隔阂,增进互相了解和信任。▲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新华社记者李涛摄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过程中,也会以文明交流促进文明平等,以文明平等促进国家间交往的平等,通过民心相通架起各国友谊的桥梁,增进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互信互谅、友好往来,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使沿线各国成为文明的融合荟萃之地,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03贯彻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破解和平赤字。
和平赤字源于国际安全环境恶化,武装冲突、局部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给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危害了国际安全环境,导致难民数量激增,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全与稳定。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当今世界,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或者独自应对,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应对挑战、共担风险的合力。随着“五通”建设的持续深化,沿线各国经济利益深度融合,成为俱荣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习主席指出:“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已有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中国已与沿线国家签署多项司法协助协定、双边引渡条约和打击“三股势力”条约,共同应对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共担风险、共谋良策,消除和平赤字,确保繁荣稳定。04凝聚合作共赢的发展观,铲除贫穷落后、社会动荡的滋生土壤,破解发展赤字。
综观世界,和平安定的地区都是较好实现了“五通”的发达地区,动荡大多发生在贫穷落后没有实现“五通”地区。“一带一路”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多为发展中地区,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问题策源地。世界银行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40%的叛乱分子是由于无法找到工作才参加叛乱运动的。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过度贫困人口避免陷入极端主义提供一个机会”。埃及记者协会主席萨拉马认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是阻碍双方和解的重要因素。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引擎的辐射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红利不断输入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中国把向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纳入共建“一带一路”范畴,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东亚减贫合作示范、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等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政策沟通”“贸易畅通”,使各国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为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带去发展机遇,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减少贫穷和闭塞带来的不安定风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中马友谊大桥让马尔代夫人民的梦想变为现实,也成为中马友谊的重要见证。新华社发(中马友谊大桥项目部供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