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ldquo天和rdquo核心舱发
点击3D实验室发现更多精彩!
来源:中国青年报、3D实验室
今天,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首发飞行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
天和核心舱的1:1实物验证件同步在中国科技馆对公众展出。据介绍,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构成。节点舱有出舱口、对接口和停泊口。小柱段主要为航天员居住的地方,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大柱段主要进行舱内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用智慧和汗水托举“天和”升空,这些高校立功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多个学院的师生科研团队探索耕耘、埋头苦干,矢志自主创新,以“做隐姓埋名人”的情怀担当,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用智慧和汗水托举“天和”升空。
多项北航科研成果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和“天和”核心舱,英雄无名,但浩瀚星河记得,向每一位奋斗者致敬!
空间与环境学院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由空间博士党支部牵头组织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现场观摩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并现场连线其他在校生观看“天和”发射实况直播。此外,大批从北航走出的毕业生,成长为航天战线领军领导人才,有力服务空间站研制和发射任务。
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级本科生。
总指挥王珏,是北航届博士毕业生、宇航学院兼职博导。
“天和”核心舱总体主任设计师靳健、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韩海鹰等,也都是北航校友。西北工业大学
大国重器面前,从来不缺少西工大人的身影。
西北工业大学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深度参与了空间站核心舱的研制开发工作,承担了空间站核心舱、梦天舱以及舱载单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人机工效等任务。
此外,团队还参与设计搭建了“空间站核心舱”的1:1演示验证舱,在空间站核心舱最终的研制定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摄影: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苟秉宸教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魏炳波院士团队承担了中国空间站应用任务中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项目,利用核心舱内装载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平台,开展空间环境中深过冷金属熔体的热物理性质测定及快速晶体生长研究。
目前,实验材料已随核心舱进入太空,等待航天员在轨进行样品加载、实验操作和样品回收。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人们对微重力条件下材料性质和相变过程的理解,为系统开展后续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此外,还有他们:
航空发动机专业,本科级、硕士级校友王同学,长五副总设计师,承担发射阶段和空间飞行阶段的动力(升空和姿控)系统任务;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级校友李同学,承担发射阶段和空间飞行阶段的动力(升空和姿控)系统任务;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级校友王同学,间站核心舱技术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牵引国内大型柔性太阳翼和对日定向驱动机构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自动化专业,级校友刘同学,曾负责核心舱电缆网相关工作;
飞行器设计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级、硕士级校友张同学,负责核心舱某结构机构产品的火工品产品相关工作(年之前,曾负责长征五号结构设计);
机械工艺制造与设备专业,级校友谭同学,负责核心舱某部件机械装配的相关工作。
……
北京理工大学
在载人航天的道路上,无数航天人为之呕心沥血、刻苦钻研,这其中矢志强国的北理工从未缺席!
研制了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验舱的系列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在测试试验、工装设计、人因操作仿真等方面开展了空间站工程相关工作。先后参与了飞船舱外航天服背包定力安装试验、货运飞船舱内大型货物安装工装设计与仿真、半密封货运舱货盘安装仿真、返回舱充氧扳手安装与拆卸工艺仿真等工作。
开发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为空间站发射任务的图像直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针对空间站发射及在轨运行的火工装备设计需求,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点火器可靠性设计开展了仿真验证及可靠性建模理论研究。为空间站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先进的火工理论支持。
参与研制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燃气射流核心区长度,有效降低了燃气流对运载火箭的影响,该技术在文昌发射场导流槽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此外,还有众多北理工校友为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和”核心舱及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相关研究中,都有着南航人的身影。
天和核心舱方面,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在“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方面,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在“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方面,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在“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方面,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在“机械臂和展开机构”方面、王小涛教授在“空间在轨机器人”方面、陈传志副教授在“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方面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为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以航空学院郭万林院士为代表的南航科研人员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尤其是年第二次发射以来的归零和验证工作提供了“南航智慧”。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领衔的激光焊接与智能焊接团队承担了“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贮箱焊接变形控制”相关研究,突破了航天铝合金大尺寸复杂结构焊接过程热-机耦合高效建模与精准求解算法,形成了火箭贮箱箱底与法兰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精确控制方法体系,助力长征五号B火箭顺利发射。南航88级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校友傅学军担任长征五号B火箭副总指挥兼型办副主任。负责长征五号系列主体结构制造、总装和测试的是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南航85级飞机设计专业校友孟凡新担任总经理。
此外,还有一大批南航校友参与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中,校友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只有把各自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在平凡岗位中成就伟大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参加此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及天和核心舱,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抓总研制。
西南交通大学周祚万教授科研团队配合航天五院总体设计和研制部门,开展了长效、广谱无残留抗菌材料及相关产品研制,参与完成“天宫1”“天宫2”“神舟11”等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科学试验和技术保障任务,突破了载人航天用抗菌材料系列化和工程化应用技术,支撑了我国空间站舱内材料选型、表面微生物清除和修护等技术体系。
由该校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祚万教授、材料学院徐晓玲副教授以及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载人航天器舱内抗菌材料研制及推广应用”获得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助力天和入九天。
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紧紧围绕我国深空重大任务保障需求,与某保障单位密切沟通、通力协作,基于已有条件和研究基础,并有针对性地与国内优势力量精准融合,紧前开发出地球电离层、行星际和火星环境等模型,为时间窗口选择及火箭发射等任务提供了有效支撑,持续为测控雷达修正、“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探测器效能评估和任务规划等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这些高校,干的漂亮!
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
18所中国大学
美国近几年,对我国高科技发展持续打压,炮制出所谓的“实体清单”,这个“实体清单”不仅仅只有我国的高科技企业,还有一些国内的高校。目前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已经达到了18所,而国内的两所最顶尖高校清华和北大并没有被列入“实体清单”。
列入“实体清单”第一批的高校共4所,分别是:
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西安交大和同济大学不用多说,两所是我国顶尖工科高校,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扛把子,社会科学方面比北大还厉害。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新兴高校,以工科为主,坐拥广州地利,发展十分迅速。
列入“实体清单”的第二批高校比较多,共7所,分别是:
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电子科大、川大、湖南大学、南昌大学。
其中,国防科大是国内最强的军校,北航和西工大在航空航海航天领域国内顶尖,电子科大是电子通信领域的霸主,湖南大学坐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在超算领域地位颇高。这些高校大都是研究一些前沿高精尖技术,也正因为这些原因,这些高校被盯上了。
列入“实体清单”第三批的高校只有2所,分别是:
哈工大和哈工程。
这两所高校都有一定的军工背景。哈工大不用多说,我国顶尖工科院校,工科仅次于清华大学,学校的特色焊接专业,国内排名第一。哈工程原来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专注于船舶研究,它的前身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哈军工”。
从这13所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来看,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外,都是一些理工科高校,这些高校大都是研究一些高精尖技术,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可能也是他们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原因。
列入“实体清单”第四批的高校有5所,分别是: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都属于“国防七子”高校。
“国防七子”,又称国防七校,是指原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所属的七所高校。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排名不分先后)。
近年来,得益于国防七子对我国国防事业的贡献,中国军事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甚至炮制出了所谓的实体清单。
网上还流传了一份被美国列入“重点打击对象”的87所高校名单:
这份名单中有8所高校是美国重点打击对象,分别是“国防七子”和北京邮电大学,现在他们都被美国拉入了制裁的“实体清单”。不仅仅危险系数被标记为了非常高,同时安全证书也是最高机密。但是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待遇”却不如国防七子,那么这7所高校有何特别的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在军工上面的专长在于航天领域,在航天水平领先于南北航、西工大等学校,别的学校搞实验都是在实验室做,哈工大直接就上天了。在二十一世纪初,哈尔滨工业大学甚至把三个实验卫星放到了太空,可以说哈工大学校的学子几乎把持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半壁江山,像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的老总、绕月工程、神六的总师那可都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
而哈工大的雷达也很出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就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是我国新体制雷达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据说我国发现F-22的雷达就是他的团队研制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手里攥着航空、航天两个方向。20世纪末之前,国家对航空航天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北航发展较为平稳,但科索沃战争后,一是军方收到了刺激,发现“空中力量决定一切”,二是获得了技术来源,所以加大投入力度,北航的地位也随之而上。
运-20总师唐长红就是在北航读研,而歼-15总师孙聪和歼-15总负责人罗阳也都是北航毕业,其实力之强不必多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是近年来发展很生猛,但明智的选择了赛道,没有在传统的航空航天项目上和北航、哈工、西工大他们硬拼,而是选择了相对小众的直升机、无人机领域,虽然在航天领域不如西工大、北航等,但是在直升机领域,说是国内最强也不为过。而南航的学子在这两块拿奖拿到手软,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北京理工大学北理可以算是军工嫡系了,从延安的时候起就开始造武器。9.3大阅兵所展示的37个方阵中有25个方阵的装备都有北理人参与。北理的建校时的院系设计是围绕着导弹研发构建的,但现在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在地面武器、特种材料、特种烟火(炸药)这些方面。坦克、装甲车什么的少不了。
南京理工大学南理工其实就是哈军工的炮兵学院,看家本事就是火炮。整个院系就是按火炮设计的流程来构造的,如:机械院造炮,能动学院做炮弹,化学院研究火药,材料开发炮身,电光学院攻关瞄准镜。
有趣的是,南理还建了一个兵器教学楼,里面有一大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有余件火炮类、轻武器类、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类型的武器,其中不少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研制。
西北工业大学说起西工大,那就得吹一下了。西工大是震慑整个西部的军工老校,在航空领域,西工大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大名鼎鼎的歼-20总师杨伟就是西工大毕业,歼-10总师宋文骢及其主要开发人员,西工大校友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还有运-20总师唐长红,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枭龙总师桑建华等都是出自西工大。甚至连北斗三号、C等重点项目也有“西工大人”的身影。
据说去年大阅兵的无人机第3方队的某新型通信干扰无人机、某新型雷达干扰无人机和某新型反辐射无人机,主要就是西工大的人员研制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继承的是哈军工的衣钵,是我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军工院校。在60年代院系调整,一部分专业融入了西工大、南理工、解放军装甲兵学院等高校,基干部分整体搬迁到长沙构成了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剩下的部分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即便如此,哈工程在“三海一核一天”仍然十分强势。
所谓,“三海一核一天”,即船舶工程、海军建设、海洋开发、核能工程、以及航天工程。这些学科都是哈工程的重点学科,像现在中国出现的大型军舰、战船的动力系统、声呐、反舰导弹一类的产品,很多都有哈工程的血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国防七子”的存在,我国的军事装备才能有如今的成就,在祖国“创业时期”,他们白手起家,撑起了我国国防建设,堪称国防建设中的佼佼者,而在此时此刻风起云涌之中他们依然默默地砥柱中流,担起大任!
文末说句正事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