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军事课千问8为什么要拥护正义战争反
战争既然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也与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怎样对待战争问题呢?是一概地反对战争,还是一概地拥护战争?这里面有一个科学的战争态度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战争?说到底是要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应树立什么样的正确观念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观点、三种态度:
其一是偃兵废武论。中国封建历史上,历代王朝在成就大业后,大多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终国势衰微,改朝换代。如周灭殷之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墟”。光武帝即位后就厌倦武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偃兵废武的做法和论点在中国古代虽然不是主流,但危害却非常大。无论是出于不要战争的良好愿望也好,还是出于示弱以表示无侵略别国的决心也好,偃兵废武论都是一种“忘战”的理论和态度,最终都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
其二是穷兵黩武论。这种理论和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好战”的理论。其信奉者忘记了“兵凶战危”,恰恰只看到战争带来的开疆扩土、称王称霸的好处,一味地对外进行征战,结果最终往往落得个身死国亡的悲惨下场。古人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穷兵黩武者亡。绝对霸权,则绝对衰败。古罗马帝国金戈铁马,曾经辉煌一时,可今天人们只能在历史书中去找寻它。上世纪,美国侵略朝鲜和越南,最终都被正义战争所败。苏联想在世界范围内称霸,结果最终把自己拖垮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存在了70余年就解体了。穷兵黩武者的衰亡,难道留给我们的只是唏嘘感叹吗?
其三是义兵慎战论。主张慎战,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拥护正义战争而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中国历代兵家的正统思想和主流。例如古人认为:“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这说明古人是非常赞成用正义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安宁的。但古人也特别强调不能“好战”“以杀止杀,非所以好杀;以战去战,非所以好战。”正义战争也要适可而止,如果用兵过度,同样会走向反面——穷兵黩武,自取灭亡。
毛泽东、邓小平发展了列宁和中国古人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能够根据战争的政治性质是进步还是反动,根据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是进步还是退步来科学地区分战争性质,确立自己对待战争的科学态度。邓小平针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情况,明确地指出,现代战争的根源在于霸权主义,谁搞霸权,谁就是非正义的。邓小平的论断,使人们在新形势下,能够拔开战争迷雾看清战争的本质。前苏联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美国出兵科索沃、打阿富汗、打伊拉克,虽然寻找各种借口来给自己穿上正义的外衣,但世人的眼睛是明亮的,披上霸权主义外衣的战争就能变成正义的吗?认清了战争的性质,就要科学地确立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要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要用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要用民族自卫战争消灭侵略战争,因而中国人民赢得了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也因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强调我们要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因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我们中华民族对战争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千百年来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其主旨就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和平谋统一,战争手段的运用强调正义和节制,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穷兵黩武。正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中所言:“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的美好情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战略思维传统,拥强兵而反黩武,操利器而避杀伤,制侵陵为根本计,保国土而不越疆。
我们认识当代战争问题,既要从中国当代军事思想中去学习基本的观点和方法,也要从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和积极参加正义战争,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南大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