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旅游景点 >> 科索沃独立20年,108个国家支持,
年1月20日,欧盟代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外交事务代表,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探讨关于科索沃独立的“法-德方案”,即武契奇须允许科索沃加入联合国、承认对方国家标志等,最终武契奇表态,接受了这一方案。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大多数人认为武契奇此次表态,是塞尔维亚允许科索沃独立的标志,这场持续20年的风波将会结束。
可很快,事情又来了个度大转弯。
3天前武契奇出席国民议会期间,在会议刚开始不久,议会持不同意见的议员就产生了冲突,对科索沃问题持相反意见的议员,从语言口角冲突迅速上升至物理冲突,双方之间的撕扯推攘不断。
在双方停止冲突之后,武契奇发表了讲话,他不断怒斥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右翼为“小偷和叛徒”,并连续咆哮八次:
“我不会让科索沃进入联合国!我也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
那么,仅有1.1万平方公里的科索沃要独立,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争端,甚至还牵扯到了欧美国家?
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争执的历史渊源
科索沃地区如今的争端,与其复杂的历史遗留有关。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地区居住的伊利里亚人,即后来的阿尔巴尼亚人祖先。
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一些斯拉夫人南迁进入巴尔干半岛,这些斯拉夫人就形成了后来的塞尔维亚人,这些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并带动了东正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
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势力范围触及到了巴尔干地区。
年,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曾放下了民族分歧,联合起来有力地打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吞并,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诞生了诸多塞尔维亚的英雄史诗,以至于塞尔维亚人将科索沃视为圣城。
此后奥斯曼帝国卷土重来,还是吞并了这一地区。
奥斯曼统治时期,将科索沃地区留给了愿意改信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居住,而将不愿改信的塞尔维亚人迁往他处。
本来宗教信仰就是个复杂的问题,假如再掺杂复杂的民族纠纷,那双方的梁子就不可能轻易解开了。
此后奥斯曼帝国不断衰落,对各民族的控制力也一再减弱,这就给了境内各民族组成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机会。
一战前,巴尔干地区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人回到了科索沃地区,并控制了这里,后又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
塞尔维亚人在南斯拉夫王国成立后,对阿尔巴尼亚人实行歧视政策,并在文化上进行打压,否认他们在该地区的古代史,两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战爆发之后,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倒向了法西斯阵营,他们要对斯拉夫人完成复仇,最终企图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最终南斯拉夫王国灭国。
年,南斯拉夫的革命领袖铁托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把此前分裂的巴尔干半岛诸国统统并在了一起。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几乎没有收到任何盟军的帮助,其领袖铁托本人显赫的威望,也使巴尔干半岛的各国可以紧紧团结在铁托的四周,但巴尔干半岛是民族问题的火药桶,任何一个不谨慎都会后患无穷。可惜铁托也并未能成功处理好民族问题。
为了打压当时“大塞尔维亚主义”,对科索沃地区,铁托给予其自治省的地位,强行把塞尔维亚划分为两个自治省,还依据风俗习惯不同,将塞尔维亚人分为信伊斯兰的波斯尼亚人,将讲马其顿语的塞尔维亚人归入马其顿共和国。
这就使得主体民族优势荡然无存,同时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断擦出火花。
民族主义思想的存在是为了团结不同地区的人民,但是细分民族,分化民族让南斯拉夫内部的认同感逐渐丧失。
铁托在世时,南斯拉夫各民族都能看他老人家的面子,铁托一去世,压抑许久的各族人就把桌子掀了。
年,科索沃的一名大学生抗议学校的饭不好吃。
就是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在短时间内就把所有人的怒火点燃,阿尔巴尼亚族学生高举“解放科索沃”的牌子上街闹事,各行各业也纷纷响应,一闹就是10年。
年塞尔维亚宣布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取消,科索沃就很快要求独立来对抗塞尔维亚。随后双方各自大“大选”,互唱对台戏。92年双方各自组织起武装势力,也不吵架了,直接动上手了。
年2月,阿尔巴尼亚的分裂分子向当地的巡逻警察发动了袭击,小规模的火拼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科索沃战争开启。
南斯拉夫地区的混乱局势给了西方大国以可乘之机,这一地区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北约忌惮苏联人与铁托,不敢越雷池一步。但现在苏联解体了,南斯拉夫也濒临崩溃,美国磨刀霍霍,于年以“维和”的名义进入科索沃。
北约眼见科索沃无力对抗塞尔维亚,于是在年3月悍然轰炸南联盟,轰炸对象甚至包括了包括多所学校、20医院。
年5月8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有计划地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扔下了五颗炸弹,造成三人牺牲,数十人死亡,美国总统克林顿装作无辜的声称自己是“误炸”,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最终其被迫以道歉收场。
年6月,北约撤军,科索沃战争结束,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号决议,南联盟仍对科索沃拥有主权,但科索沃地区在联合国的监督之下实现自治,塞尔维亚的警察从这一地区撤出,南斯拉夫基本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
即使如此,双方之间的纷争依然不休,托管终究不能长久,多方谈判都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问题方面,南斯拉夫可以说拿命给我们上了一堂永远值得记住的课。
科索沃“独立”以及各国对此的态度
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与黑山(即塞黑)。年科索沃宣布自己已成为了独立国家,与塞尔维亚划清了界限。
这一举动显然是受到了西方的鼓励,此后这种大国公然支持民族自决、鼓励民族国家分裂的行为,也被称之为“科索沃模式”。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科索沃撕毁了此前联合国号决议这么简单,他所带来的政治溢出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为什么科索沃总是与美国勾结在一起?
因为凭它自己是打不过塞尔维亚的,假如不依靠美国,自己的独立计划将永远不可能实现,而美国就利用了科索沃的这一点来打压塞尔维亚,其目的是为了逼迫塞尔维亚加入北约,来达到扩充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
我们先来看看塞尔维亚与俄国的态度。
塞尔维亚既想与欧洲接近,为此开启了加入欧盟的谈判,但又不愿放弃科索沃地区的控制。同时,塞尔维亚也不可能忘记此前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暴行,所谓“弱国无外交”,假如塞尔维亚加入北约,不仅再难收复科索沃,甚至连自身主权都要受大国摆布了。
其次,塞尔维亚每年需要俄国的天然气供应,他不可能背弃俄国,倒向北约。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文章开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那似乎有些拧巴的举动了。
对俄国而言,支持塞尔维亚人是必须的,从归属感而言,塞与俄同为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彼此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从政治上而言,若塞尔维亚也“沦陷”西方的花言巧语中了,那自己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处境。
事实上俄国国内也面临着和塞尔维亚一样的困境,车臣地区、克里米亚地区、乌东地区都可能出现像科索沃一样独立的现象。
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普京也提到了科索沃地区,意在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应对北约东扩,既然西方可以利用公投来把科索沃从塞尔维亚中分离出去,那俄罗斯也能帮助顿列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共和国的公投独立。
西班牙与其他欧洲国家对此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几个世纪以来都在试图脱离西班牙政府,还在年举行了一场公投,有90%的民众支持独立。此事结束后,尽管西班牙政府多次强调公投违宪无效,但仍造成了极为糟糕的社会影响。
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西班牙这一做法不难理解,若西班牙跟随欧盟其他国家也支持科索沃独立,那么加泰罗尼亚地区也一定会拿此事大做文章。
同样,台湾省也是一样,中国政府绝不允许台湾省有科索沃这样的事情发生,且北约轰炸南联盟致三名中国人牺牲的事件历历在目,所以中国人民在感情上更趋向于理解塞尔维亚。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仍做到了大国风范,表示“严重关切”,并对其“独立”不予以承认。
科索沃地区的现状与未来
科索沃地区的“独立”共获得了个国家的承认。根据年统计,该地区共.07万人,人均GDP达美元。
科索沃地区有超过90%以上为阿尔巴尼亚人,剩余的塞尔维亚与黑山人不足8%,其中塞族不足4%,多居住占科索沃15%领土的北部地区。在年科索沃“独立”之前,联合国曾经支持塞尔维亚难民返乡,但由于两民族之间仍未达成和解,因此在科的塞族反而越来越少了。
年9月爆发了“车牌”事件,即科政府以方便管理为由,强迫塞尔维亚车换车牌,引发了塞民族抗议,他们把车堵在路上造成了交通堵塞,此事最终经欧盟调停得以短暂解决。
次年8月科索沃重提车牌变更,科索沃北部塞族人再次设路障,堵塞交通,且规模较此前更大,原定于该地区举行的地方选举被迫推迟至年举行。
混乱持续至12月11日,科索沃政府逮捕了塞族警察潘迪奇,塞尔维亚族人对此表示强烈愤慨,甚至出动了重型武器与科索沃警方剑拔弩张。因此武契奇称“12月11日是我担任塞尔维亚总统以来‘最艰难’的一天。”
科索沃12月15日还签署了加入欧盟的申请书,表达了自己背后是有靠山的,同时关闭了与塞尔维亚的过境点,彻底与塞尔维亚撕破了脸。
见如此架势,塞尔维亚也打算破釜沉舟,十二天后,总统武契奇亲自检阅了部队,表示自己将用不会放弃武力解决争端的决心。
在联合国的调停之下,科索沃将潘迪奇释放,塞族也将科索沃北部的路障撤走,双方各做退让,但关于车牌的纠纷仍未得到解决。
面积仅占1.1万平方公里的科索沃却能引发出整个国际上的轩然大波,在短期内依靠两国首脑之间的谈判只能解决一些局部小问题,若两国在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难以达成一致,类似于“车牌事件”还会不断产生。
小结
一个地区的独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是双方独自商量好的,那倒是无伤大雅。但若是背后有人撺掇,或者是某些人处心积虑的结果。就算是最终独立的,也和没有独立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