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东亚版科索沃战争或已在所难免
本文作者文昊为商业见地网财经观察员
年初,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其后又宣布“光明星四号”发射成功。一系列动作之后,联合国发起对朝鲜的制裁,并期望中国加入制裁行列,同时美韩进行军事演习。
由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从25日起将对韩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因此朝鲜此次准备进行核试验的时机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应。
朝鲜4月21日警告称,奥巴马访问韩国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将在朝鲜半岛“加剧对抗,带来核军备竞赛的乌云”。
法新社援引多名专家的分析报道,朝鲜在奥巴马访问韩国期间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并不大。他们认为,朝鲜方面采取的行动只是要给奥巴马访问韩国制造一些麻烦。
韩国的朝鲜问题研究所专家杨武仁指出,如果朝鲜目前进行核试验,后果将非常严重,平壤将面临更大风险,在国际上将长期处于更加孤立的状态,重新启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希望也将彻底破灭。
卫星图像显示,朝鲜可能已经恢复丰溪里核试验场的隧道挖掘工作。朝鲜在今年1月进行最近一次核试验前,曾被发现进行隧道挖掘活动。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运营的“北纬38度”网站称,同1月时的情况一样,此类活动可能是核试验的部分准备工作,或是为隐藏准备情况。
该网站说,商业卫星周二拍摄到的朝鲜丰溪里试验场西入口的图像显示,轨道上有两辆矿石车在通往隧道入口的道路上穿行。
报告指出:“这两辆矿石车的存在……加上矸石堆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表明隧道挖掘工作即将恢复或已于近期恢复,这是今年首次出现的情况。”
报告还说,卫星图像显示,与4月14日拍摄到的图像相比,丰溪里试验场北入口出现了有限的车辆和设备移动情况。报告指出:“这些活动自身并不表明(朝鲜)很快就会进行(核)试验准备工作,但不能排除该国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
朝鲜半岛今日之局势好像东北亚的“火药桶”,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危机,在国际社会看来,朝鲜也是个“麻烦制造者”,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危机,全然不是一个正常国家状态。
朝鲜半岛为何危机不断?事实上,朝鲜半岛分裂正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至今已达70年,朝鲜和韩国都是受害者。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梁志梁志认为,冷战以后,朝鲜半岛经历了由大国主导到冷战内化的过程。
要说今天的朝鲜半岛格局由谁主导,他以为朝韩两方面是更重要的力量。其实,即使在冷战时期,在美苏关系缓和的局势下,朝鲜半岛局势仍有紧张,这种紧张的形势与朝韩之间的竞争有关。
-年,朝鲜半岛经历了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但随即就不再平静,因为美国陷入越战,朝韩开始在非军事区相互攻击。
年1月21日和23日,又先后发生了31名武装人员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的“青瓦台事件”和美国间谍船和船员被朝鲜俘获的“普韦布洛”号事件。
年4月15日,美国海军一架EC-侦察机在朝鲜附近海域上空被朝鲜人民军击落,31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由此开始,朝韩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持续。
出于对东北亚、亚太地区政治战略的考虑,从冷战时期开始,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始终是主张维持现状。
冷战后美国的朝鲜政策已经从冷战时期防范朝鲜再度成为“侵略者”,出现了解决朝鲜作为“捣蛋者”的实质性转变。
美国更多担心的是朝鲜追求核武器对地区与全球核不扩散体制的冲击和破坏,担心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扩散对中东政治和国际反恐局势的影响,担心朝鲜核问题加剧东亚区域的核扩散。
所谓的朝鲜紧张局势时常轮番升级,显然和美国为应对朝鲜局部危机而做的反应休戚相关。以应对所谓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美开始不断“增兵”韩国,进一步加强在半岛军事存在。
在美韩、韩日双边关系不断向好的背景下,美日韩三国同盟建立的步伐或将加快。
对于三国加强合作的动向,美国国务院负责人表示:“此前因慰安妇问题转冷的日韩关系如今打开了局面,以前一直停留在口头上的三国合作可以落实了”。
美国曾经一度在乌克兰和中东制造战略“手筋”——试图乘乱截断中东油气出口以及俄罗斯油气对欧洲的出口,从而引爆石油危机同时冲击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伊朗。
然而硬汉普京带领俄罗斯以超级铁腕挫败了美国如意算盘,使美国在中东和乌克兰的图谋成为“鸡肋”,甚至沦为“笑柄”。
因而,前不久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东和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暂时和解,美国显然已经也只能将最重要的赌注押在了东亚。
俄罗斯也从叙利亚撤军,把进攻性防御重心转向东北亚。这意味着什么?答案很简单,朝鲜半岛或将进入风雨飘摇的战争概率已进来临。
综上可见,半岛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有可能打破当前全球大国博弈混乱僵局的现状。大战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此背景下,东亚版“科索沃战争”或已在所难免。不过,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转载请注明:商业见地网(ID:bwchinesewx)定时推送全球财经新见地,并同时附上下面的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xzqh/1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