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行政区划 >> 老邪带你探西游,想来就麻溜儿三十五
今天,老邪依旧聊电影,还是战争题材,战斗民族较为出色的电影《巴尔干边界》。
战斗民族的电影工业与商业米国不同,大场景、大制作、大投入,基本都突出一个大!能实景拍摄的绝对不用3D技术,这在《第九突击队》等影片里有很突出表现,另外,战斗民族的血性与米国塑造英雄体质有迥然不同之处,那就是,在战争面前,再血性的民族也有莫名的情感。
扯远了哈,来说说这部《巴尔干边界》。
《巴尔干边界》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是,年6月,科索沃战争停战,南联盟被迫妥协,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出南联盟正规军。
当时正驻扎在波黑的俄军维和部队利用科索沃地区的短暂的权力真空,迅速出击,派出一个加强营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最终在英军抵达前三小时占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保证了俄军大部队进入科索沃的后续可能,并阻止了北约方面单独占领科索沃的企图。
俄军空降军分队为了突袭机场,特意在战前将战车上的“SFOR”(波黑维和部队)标识改为“KFOR”(科索沃维和部队)标识成功地迷惑了北约部队。电影中也特别呈现了这一历史细节。
但是,就真实历史而言,并没有公开证据能证明俄军像在电影中那样使用了近似于“黑色行动”的小分队在空降军主力抵达普里什蒂纳机场之前就已经攻占了机场,也没有公开证据能够证明在俄军空降军主力到达前机场曾发生过交火事件。
尽管如此,在真实的历史中,年俄军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仍然是一场大胆、利落的作战行动,除了展现出空降军一贯的高水平作战素养,也达到了出敌不意、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俄国与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斗争中争得了一定的主动权。而这场行动对于叶利钦时代末期状态低迷的俄国而言更是成为了传奇一般的存在。
铺陈完了,近距离扯扯这部狠人拍的狠片!
话说,科索沃(也就是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地方),民族矛盾十分难摆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对稳定,但,种族之间的摩擦一直就没消停,米勒舍维奇这个货不咋地,二话不说直接挑起内战,哪是内战啊,简直就是种族屠杀,泾渭不明的地方一片战火纷飞。
话分两头,战斗民族有一支特战小队,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犯了错误,这错误挺严重,主官被撤,队员被剥夺战斗民族国籍,散落夹缝中的塞黑民间……
你以为这就完事儿了?怎么可能?
科索沃战争爆发,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医院直接就成为了坟地,埋葬工具居然是导弹!
特战小队长小王被裹挟了进来,在与臭流氓组成的散兵游勇战斗中,结识了老李、小孙和小赵。
原特战队长老刘得到上将彼得罗夫(暂定名)的命令,整一支不在册的小队,占领普里什蒂纳的一个机场,等待战斗民族大部队支援。
于是,老刘就找到了张美女,老庞头等一干,当然,后来就又遇上了小队长小王,大家一起来战斗!
就八个人,还带了一大美女和一小闺女,需要对付个武装到牙缝的臭流氓!
敌方战术侦察居然用小孩子,看小孩子邪恶的小眼神儿,民族仇恨已经洗脑如此,唉~
没有战前动员,准备停当就开整!
战斗历时一宿+一个白天,死伤好些!
最后,不出所料,赢了,小队也挂了好几个。
战斗民族大部队如期到达,阶段性胜利来了!
透过电影看本质,我华夏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有俩不太老实,不过,成不了气候,倒是南斯拉夫,多大点儿小国家啊?咋就不能团结合作共同致富呢?非得打打打!国家残垣断壁到了史前,得劲儿了?看看这孩子的眼睛,没有希望只有恐惧与无奈,战争的创伤会无限制的污染着孩子的内心,同样是生存,没有希望的生存是什么?
是苟活!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