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当地气候 >> 当代军用气球科索沃战争拦截导弹,阿富汗战
在前一篇,我们介绍了军用气球从18世纪末之后百余年的发展。然而你能想到么,到了21世纪,军用气球居然还有用武之地。
宝刀不老:现代气球参战
二战结束后,随着高空轰炸机、喷气式战斗机以及导弹的问世,气球似乎被“长翅膀的兄弟”甩下了更远距离。然而,作为一种已经应用了两个世纪的独特兵器,气球依然在不少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冷战早期,美国用间谍气球作为侦查前苏联的重要工具。据报道。年至年,美国生产了大约个间谍气球,秘密侦察前苏联。这些气球每个直径约39米,有20层楼高,下面悬挂着公斤重的吊篮,里面装有最先进的摄像机,每架都能拍摄上千张照片。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南联盟只有以落后的萨姆防空导弹和高射炮进行防御,老前辈气球也披挂上阵。南联盟军队用无数的浮空气球在重要目标上空搭起了一道高低配置、错落有致的拦阻网。这种拦阻网不但使得北约的战机不敢过于逼近,甚至还挡住了北约发射的部分巡航导弹都挡在了网外。
在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中,英军启用气球作为侦查设备。英军的气球长约60英尺(约合18米)。每个造价约为万英镑。驻阿富汗英国军队将其放置在多米的高空,下面栓着钢铁缆绳,将气球固定住。缆绳中同时也有信号传输线,可以在气球上的电子设备和地面基站之间传输信号信息。
这种气球装设有摄像头和雷达,在18英里外就能对敌军的手机、无线电进行监听,并拍摄6英里外的影像。气球能够不分昼夜地将敌方活动的实时声音、画面发送到到英军轻型电子战小组的监控基站,再进一步送到阿富汗英军基地,或传回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切尔滕纳姆的国家通信总局监听中心。这样一来,根据回传的信息,与现有的资料进行比对,英军不但可以掌握附近的塔利班有多少人,装备如何,甚至还能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身份和其他资料。
气球悬空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度。但对于只有简陋武器的塔利班武装而言,却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魔眼。他们的AK和火箭筒都不可能打到米高的气球,于是只能眼睁睁遭受窥探。在侦查气球的视野内,塔利班分子行动一览无余,也很难再发动突然袭击了。
五花八门:新式军用气球
除了投入实战的,近年各国也并未停止新型军用气球的研究。当代的系留气球,主要包括气球本体、系缆、系留系统三部分。气球本体就是气囊,里面充满氦气或氮气来产生浮力升空。气球上可以安装预警雷达、通信装备、红外摄像机以及电子通信等不同类型的监视探测装备。系缆相当于缆绳,主要为了让气球保持在固定位置,同时内部有导线与光纤电缆,为气球提供电力,并把传感器获得的信息传送至地面接收站。系留系统相当于“拴气球的桩子”,现代军用气球配备有绞车,可通过拉伸或释放系缆,使气球下降或上升。系留气球还需要车辆与地面控制站来进行机动部署,并将获得的情报整合处理,分送至相关单位。
俄罗斯是军用气球生产的巨头。其飞艇和气球生产商——“占卜师-俄罗斯航空系统”科学生产联合体,在近年来完成了最大系留浮空气球——“美洲豹”高空气球。每部“美洲豹”气球及其地面控制系统的售价约1万美元。“美洲豹”工作高度-米,在此高度上的雷达能够发现方圆公里内的低飞目标。它能在不要任何技术维护的情况下,在空中停留一个月,昼夜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也可用于保障高效通信和边界守护等任务。这种高空侦察气球特别适宜部署到局势较为复杂的边界地区。中国军方已采购了三个“美洲豹”气球,在上面安装雷达和侦察设备,借助它监视边境地带,包括走私活动比较猖獗的地区。韩国对俄军方生产的此类气球也非常感兴趣。因为朝韩关系紧张,韩国决定采购高空侦察气球,长时间留空监视朝鲜动态。他们的要求是,一旦遭到朝方攻击,气球必须能够立即在韩国境内降落,从而避免敌方得到气球上安装的先进电子设备。此外,印度鉴于其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也招标采购高空侦察气球。
财大气粗、科技发达的美军,也对气球情有独钟。美军装备了多种型号的系留气球,整体来说,是在气球这个平台上加装不同的功能模块,从而实现雷达、光学红外设备侦查、GPS、通信中继等功能。在部署时,配置在前进基地、高价值目标周围,为部队提供战场监视、情报搜集、通信中继,早期预警防止火箭炮、迫击炮袭击等。
以雷锡恩公司制造的联合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防御高空网络传感器系统(JLENS)为例,该系统使用两个系留气球分别搭载远程预警雷达和火控雷达。预警雷达可对重点区域内的不同威胁进行24小时连续监视,包括巡航导弹、无人机、大型火箭、战术弹道导弹,以及地面与水面移动目标等。火控雷达则用来为地面防空导弹提供火控数据的解算。JLENS系统可机动部署,并可连续作业一个月。美国军方计划购买12套JLENS系统,其中一套已于年部署在了华盛顿特区。
英国用合成纤维材料制成了一种智能气球。它能诱惑敌机将其判断为攻击目标,一旦发现来袭之敌,立即自行充气并升到所需高度。这样,实际上形成“智能版防空气球”,对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武器形成了巨大威胁。
各擅胜场:气球与飞机
同样是具有升空功能的设备,气球与飞机共同搭载了人类的航空之梦。载人气球的年龄比飞机高多岁,却被飞机后来居上,占据了空军主力位置。不过,至今气球依然在独有的领域发挥余热。这是由两者各自的优劣决定的。
气球最大的弱点是体积太大,太笨重。气球的升空依靠的是空气浮力,1升空气只有1克多,要把1吨的负载升上天,即使用危险的氢气球,也得好几百立方米。如果用氮气球,则需要2.5万立方米。这么庞大的玩意,既是敌方侦察设备的明显目标,也是敌方武器的良好靶子,生存能力太低。此外由于体积大,空气阻力大,气球自然也难以高速运行。一战中德军的齐柏林飞艇速度只有每小时20公里,比自行车还慢。这就造成,诸如近空格斗、空袭、远距离兵力投放等任务,只能有飞机来完成。
不过,气球也有它的优点。首先是气球技术门槛低,因此造价比飞机便宜得多。其次气球操作成本低廉,构造简单,维护容易。飞机升空需要长长的跑道,而气球只要充满了足够的气体,就能自个晃晃悠悠上去,甚至在舰船甲板上也可以。飞机虽然速度很快,但固定翼飞机必须不断地飞行在空中才能获得升力,直升飞机依靠螺旋桨虽然能够在空中悬停,却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而气球只要升上天空后,无须消耗任何动力原料,就能乖乖悬浮在那里,稳定性和运营成本都远好于飞机。如前面所说,美军用气球的JLENS系统,其监视预警范围约等于4~5架E-2C、E-3等预警机的全天候飞行,而使用成本只有预警机的十分之一,操作人力更不及后者的一半。
吹个大气球,也能炸得你屁滚尿流——世界军用气球发展史
巴山夜雨涮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