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好课连台董晓强辩论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10 16:01:04   点击数:
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设计者:董晓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辩论的性质和意义。2.通过补充辩论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视频激趣,初始“辩论”

1.观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视频片段,说说你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又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这段视频中,他江东舌战群儒,时而针锋相对,驳斥对方观点;时而引经据典,强化自身观点。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具有雄辩的口才。

2.围绕诸葛亮和虞翻的对话,你能看出来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反驳对方的吗?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

  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明确:诸葛亮在否定对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刘备“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同时抓住对方“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的事实,对比和突出刘备不惧怕曹操的现实。可以看出,在对话中,诸葛亮既有对对方观点批判和驳斥的“辩驳”,也有强化自身观点的“论证”。同时他还采用了短句和反问等来增强气势。3.诸葛亮和江东儒士的对话中,既有“辩”也有“论”,古今的辩论都会涉及这两个部分。试着找出下面辩论中的“辩”和“论”的部分。

  正方在之前的立论中并未提到顺境是过程中的顺利境遇,还是结果的顺利境遇,因此这一点是存疑的。那么我方所指的逆境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难,高于一般所谓的预期(逆境定义)。预期是三分力,而实际却用了八分,甚至使出更多也解决不了问题。并且逆境不等于绝境,这种境遇不能够威胁到他的生命(提出绝境)。而我方所指的成长是一个人在知识经验能力与人格方面获得的增进(成长的定义)。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①逆境增加了人的历练与知识,使人的经验更加丰富。以爱迪生为例进行了阐述。

  ②逆境能够拓展人的视野及人生格局,使人更好地去做预期。

  ③逆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明确:“因此这一点是存疑的”为“辩”,其余的部分是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展示和强化自身观点的“论”。小结:辩论包括“辩”和“论”两个方面,观点不一致的双方或多方各自不仅要论理,用一定的理由来分析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辩驳,要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错误,反驳对方对于本方观点的批判。一句话,辩论各方的目的都是要说服对方,以达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

设计意图

诸葛亮深受学生的喜爱,利用这段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专注于课堂的学习。同时,所选视频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表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参与辩论的激情。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活动二和活动三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辩论”。

活动二:示例分析,学习技巧

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辩论高手。赛手们对辩论技巧的运用,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和学习他们在赛场上的优秀表现。

  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正方一辩:对方刚才说要谈广大群众,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华东水灾发生的时候,当印尼华人惨案发生的时候,你们能否认网络的使用让这些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吗?

  反方一辩:确实,我们非常感谢网络为我们和印尼华侨之间加了一条纽带。但是如果我们常想与印尼华侨接触,拍拍他的肩膀,拥抱他一下,表示我的慰问,我如何做到呢?

  正方三辩:只有拍拍肩膀才是更亲近吗?今天从毫不相识到相知相交,从漠不关心到相互关怀,这不是更亲近,难道是更疏远吗?

1.在这一轮的交锋中,正反方是如何反驳对方观点的?明确:反方一辩先是顺水推舟,接着用“但是”转到自己的观点,发出有利于己方观点的疑问。正方三辩顺着反方一辩所举出的例子,借力打力来重复己方观点。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一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反方二辩:正因为我们感受过饥饿,所以我们对非洲难民才更能感同身受。

  正方二辩:可按照对方的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我们救助他们不就是遏制他们的成长了吗?(问得好,强有力的攻击)

  反方一辩:正因为他们饥饿,他们才更想要努力,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发展。

2.在这一轮的交锋中,正反方是如何反驳反方观点的?明确:正方二辩利用对方提出的非洲难民的事情,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反击对方观点。反方一辩在不利的情况下,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避其锋芒,抓住刚才话题中的有利于己方观点部分反驳。小结:辩论的技巧有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避其锋芒等。

设计意图

  从活动一学生学习到了什么是“辩论”,了解了辩论的性质和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辩论的技巧,是关于怎么做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分析和学习优秀的辩论实例,学习到了具体可操作性的辩论技巧,为活动三的学习和实践做铺垫。

活动三:趣味参与,强化“辩论”

刚才,我们学习到了“辩论”就要找出对方的矛盾和错误之处,然后进行反驳,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观点。围绕下面的一段辩论词,积极参与活动。

  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正方: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信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信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第一,网络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

1.针对正方的发言,结合自身的观点,你能发现一两处可以反驳之处吗?明确:①“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不等于能够加强情感的交流,增进情感的亲密度;②网络是虚拟空间,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没有办法更好地“在网上寻找到知音”;③“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不是说可以取代现实生活中家人的团聚。2.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运用刚才所学到的辩论技巧,请你为反方写一段辩论词。明确:对方无非是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网络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我们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呢?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戴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

设计意图

  辩论场上的口舌争锋,永远不会出现妥协的场面,有的是针锋相对,对错必争的较量,因此,要抓住对方的错误之处,有针对性地攻击。本环节就是在训练学生的“火眼金睛”,迅速找到对方的漏洞。在反驳对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公布辩论选题,组建正反方辩论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品质。2.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辩论技巧。3.领略辩论的乐趣,提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1.公布辩论题目:正方:纸质阅读更有利于学习反方:网络阅读更有利于学习2.成立正方辩论队。为了能够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这项活动,提升每个人的辩论能力和综合素养,首先各个小组内部成立正反两队进行讨论,选出胜利的一方,然后两个小组中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队,进行讨论,推选出正反方各2名优秀者,与其他两个小组推选出来的正反方各2名优秀者展开讨论,再选出正方各2名优秀者,经过层层推选,最终全班组成正方两队,每队各4人。3.搜集资料。支持某一方观点的同学,集体行动广泛搜集与辩题有关的材料,如具体的、概括的事实材料,尤其是相关的统计数据、名人名言、政策法规等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研究,分门别类地梳理好,并对相同的进行裁剪、压缩、合并,进行形象化、口语化处理。最后把整理好的材料制成卡片,便于迅速检索使用。4.撰写辩论词。一辩的任务是讲清题意,即本方对辩题的理解;概述本方的基本立场及对方辩论的焦点、锋点。二辩的任务是讲本方立论的主要依据,理由要充分。一般而言,能够列出三条以上的论据,即有三个层次。三辩的任务是转换论证角度,进一步深化己方观点。四辩的主要任务是要驳立结合,总结陈词先要反驳对方观点,然后全面总结己方观点,完成立论。5.聘请专家评委。聘请语文教研组的老师担任评委。

教学过程

宣布比赛规则

由评委进行评分,团体总分多的队伍获得胜出。最佳辩手、最佳创意、最佳仪态、最佳配合将综合各辩手在整个辩论赛期间的表现综合决定。

设计意图

  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在打分表上给分,总分最多的一方成为获胜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主要为图书类或者辞典类)。为了扩大鼓励人数,设置不同的单项奖。单项奖综合各种因素,主要考虑未获胜的一方队员。

宣读辩论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词,并介绍双方出场队员、评委团成员和比赛规则。(2)正方一辩阐述己方观点,反方一辩阐述己方观点。(各3分钟)(3)正方二辩补充己方观点,反方二辩补充己方观点。(各3分钟)(4)正方三辩补充己方观点,反方三辩补充己方观点。(各3分钟)(5)自由辩论阶段6分钟,双方各3分钟。(6)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各3分钟)(7)观众提问环节。(8)评委评议。(9)主席宣布比赛结果。(10)比赛结束。

设计意图

  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次活动只能控制在一节课以内的时间,因此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长与正规的大型辩论赛有区别。本次活动增设了观众提问环节,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热情。

宣读注意事项

1.开篇陈词必须明确阐述本方观点,所有辩手的陈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否则将作扣分处理。2.自由辩论时,双方辩手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标志。3.自由辩论阶段,一方发言结束,落座时,为本方结束时和另一方开始计时的标志。另一方不得打断对方发言,须对方落座后才可发言。如此交替进行,直到双方时间耗尽。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持人示意放弃发言,放弃发言不影响评判结果。4.总结陈词要针对辩论设计内容,尽量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背稿。5.参赛辩手不得在辩词中杜撰事实,捏造数据,或者进行人身攻击。

设计意图

  辩论场上的争辩,只是针对某一个观点的对错之争,不涉及其他的方面。但是学生在辩论时,往往不能就事论事,易于产生脱离话题的矛盾。有了注意事项,既能告知学生要合理把控时间,也能将争论的话题锁定在辩题内。

附:

辩论赛评分标准及细则

评分参考标准:(1)团体部分审题:对所持立场能否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理解,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明晰,对本方的难点是否能有效地处理。论证:论证是否有说服力,论据是否充分,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事实引用是否得当。辩驳:提问能否抓住对方要害,问题是否简单明了。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出问题或提问不清,应适当扣分。是否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能否给人以有理有据的感觉。不回答或不正面回答应相应扣分。配合: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自由辩论发言时是否错落有致,回答是否形成有机整体,是否给对方以有力打击。

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得当、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是否尊重对方辩友、尊重评委,表演是否得当,落落大方,有幽默感。

(2)个人部分论:由评委根据每位辩手在正常比赛中的表现给出印象分。(陈词是否流畅,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性是否强,引用事例是否得当)辩:提问是否合适,回答是否中肯,反驳是否有力、有理,反应是否机敏,用语是否得体。

下面的教辅助书是给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准备的,来自名社名刊。欢迎进来看看。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可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如有特殊需要请联系店长小香,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ddqh/239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