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行到情深处勇哥游塞尔维亚之塞尔维亚s

发布时间:2017/9/14 14:00:09   点击数:

行到情深处—勇哥游塞尔维亚之“塞尔维亚style”

“我去塞尔维亚玩半个月,一起去吗?”,“塞尔维亚?你在那边十几年,还没玩够啊?究竟有什么好玩的?”好玩的太多了,默默守护贝尔格莱德数百年的卡梅莱格丹城堡、金碧辉煌的圣萨瓦大教堂、可以静如处子也可以奔腾激昂的多瑙河、古罗马时期的温泉、闻名世界的滑雪胜地、数以百计的百年老葡萄酒庄和独特的水果白兰地酒庄、考古遗址、国家公园湿地、中世纪古镇等等。

一个游客在这里住上几个月都能说出一大堆,哪哪好玩,哪哪的菜好吃。而对于一个塞尔维亚资深老司机来说,上述理由纯属大路货,浅薄了点,实在对不起这年喝的几大缸浓厚热烈的土耳其咖啡了。

塞尔维亚有什么特别的呢?单纯论风景的话,巴尔干美的地方多的是,甚至邻近克罗地亚的湖景、黑山的海滩、波黑的山景、连马其顿也有非常惊艳的东正教教堂和历史遗迹,似乎不比塞尔维亚差多少,来看看几张前南地区的照片吧。

论经济水平,年人均GDP斯洛文尼亚美元和克罗地亚美元远远领先于塞尔维亚的美元,连小弟弟黑山也达到了美元。塞尔维亚的基建这些年也就跟中国合作有些实实在在的项目,修桥铺路建高铁,城市里很少有新的大型建筑。

塞尔维亚的美食实力非凡,一道烤全羊配李子白兰地让我如痴如醉,还有小牛肉浓汤、炭煨牛肉和塞式炖豆等等,一提起来就流口水。而黑山人也有骄傲的“亚德里亚海鲜披萨”和达尔马提亚熏火腿;波黑的牛羊混合烤肉做得确实很妙;几乎霸占了巴尔干大半海岸线的克罗地亚有一道"Buzara"——海鲜销魂汤,也是赞不绝口。

还能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呢?有!塞尔维亚最美的风景是“人”,最吸引我的是一种味道——遗世而独立的味道。

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大地震,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改旗易帜投奔欧盟。在东欧原来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德国已并人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或者六。

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一个共识是“回归欧洲”,一路向西,核心内容就是参加欧洲联盟和北约。在政治上以西欧式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为榜样,即实行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实行全盘私有化,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同时加强地区间合作,兼顾东方利益。

妾有意,郎也有情,欧盟抓住良机,力争把东欧特别是震荡不已的巴尔干纳入自己的后院。99年的科索沃战争让欧盟震惊之余焦虑恐慌不已,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自己家的后院说揍谁就揍谁,说拆谁家就拆谁家,完了还赖着不走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美国的拳头上可以站人,胳膊上可以跑马,走的是刚猛的路子,欧盟喜欢来软的,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套餐,用对外援助、对外贸易、共同外交、共同防务、联系国协定等等一个个大菜加点迷魂药、慢性毒药,拌一拌,味道好极了。送给嗷嗷待哺的东欧诸国,保证你吃了一个还想吃下一个,慢慢地就主动把身家交了出来。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最早加入欧盟,经济是发展了,物资生活也提高了,却没味了。城市都是同一副面孔,噪音、烟雾、COSTA咖啡厅、啤酒、披萨、香肠、大众宝马、芭比娃娃,还有美国的电视和电影。

克罗地亚一直在“去斯拉夫化”,甚至连祖宗都不认了,开始自称是日耳曼民族,可惜是邯郸学步,没学到德国人的精髓却忘了自己的本色。我们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是要看不同的建筑,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语言、生活习俗、衣着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品味多元化的文化。全盘西化,也就淡然无味了。

如果说勤劳勇敢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标志,那么洒脱和精致说的就是“塞尔维亚style”。塞人有多精致?从街边老太太手工编织的桌布到泥瓦匠铺的地砖、农民自家酿的李子白兰地无一不是用心用力,精工细作的。

曾到过南部中部偏远的山区,在人迹罕至几乎不会有外人到来的山间小路依然有人修剪两边的野草;从树林坡地里偶尔冒出的农家,用烟熏的木头做的房子,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几平米的小草坪上支着秋千,葡萄架下放着摇椅,阳台上盛开着不知名的花。

我在70号中国商城卖过陶瓷杯子,一种全白的直桶杯很受欢迎。最烦的是那些身高一米九、满脸胡子的大汉来挑杯子,一个10块钱的白杯子可以挑一个小时,反复看,对着光看,反复对比。我很郁闷,一个大老爷们挑个白杯子怎么这么费劲?有什么好挑的呢?他们说,白色有很多种,雪白、纯白、乳白、奶白、象牙白、珍珠白等等,要挑一个和家里杯子一样的颜色。

塞人的精致最典型的犹如尼古拉.特斯拉,号称“神一样的”科学怪杰。我以为科学狂人总是穿白大褂的,再搭配一嘴邋里邋遢的胡子,到了他的博物馆才知道,原来科学巨匠也可以是精致范的。特斯拉高大消瘦,喜欢穿一身笔挺的黑色燕尾服、高高的礼帽、白色皮手套、缝制精良的皮鞋,再挂一根手杖,活脱脱一个魔术师的标配。

都说这里是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处欧亚战略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碰撞、宗教分裂、种族对峙、大国角力的战场。这是个四战之地,东南西北不管有哪个邻居强大了,总会在第一时间打这方土地的主意。公元4世纪东西罗马分裂,年后基督教会大分裂,界线恰好都在波黑,分成天主教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和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火药桶就此埋下。

8到15世纪,塞尔维亚人忙着建立中世纪的国家,却在14世纪迎来了强悍的奥斯曼帝国。年,拉扎尔大公率领的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大败,贵族精英损失殆尽,从此受土耳其人统治近年。

这年中,土耳其人把水彻底搅浑,引伊斯兰教入巴尔干,形成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三足鼎立的局面;又引发民族大迁徙,弄得各民族互相杂居,民族分界线犬牙交错,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巴尔干火药桶正式形成。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塞尔维亚人是苦逼的,不是他们有多好战,而是总有大国要武力干涉,人家都打上门了,那就干呗!干不过就拖着,等有力气了再干!可悲的是,各路豪强是轮着上,送走了豺狼迎来了虎,一个比一个块头大,一个比一个狠。

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好不容易赶跑了已经日落西山的土耳其人,第二年就怼上了抢马其顿的保加利亚。气还没喘匀,年一战爆发,塞尔维亚又怼上了奥匈帝国带来的68万同盟国军队,损失了20%的人口和50%的男人;休养生息22年后,二战爆发,更为剽悍的德国人来了;然后是年的克罗地亚战争、年的波黑战争,最后在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迎来终极大BOSS-美国的78天的大轰炸。

经历了这么多战争和苦难,现在的塞尔维亚是什么样的呢?贝尔格莱德的市中心依然矗立着被炸的几栋大楼在诉说那段往事,当年的塞尔维亚人会在防空警报解除后,带着家人和狗狗在多瑙河边漫步,在街头的咖啡馆谈天看报。

战争早已远去,城市里到处都是斑驳沧桑的巴洛克建筑,花花绿绿的涂鸦,和磨得水亮且坑坑洼洼的青石路面和狭窄的街道。最亮眼的是满城的花,肆无忌惮地盛开在屋顶、阳台、电线杆上。

人们就在花下,点一杯咖啡,就着阳光,安安静静地享受下午的时光。再大的创伤和悲痛都要平静地接受,时间会抚平一切,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下午,也要尽情地享受它的每一秒。

塞尔维亚人要的不多,一米阳光,一杯咖啡,足矣,这就是塞尔维亚style,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味道。

说了那么多,出发了,一本白本护照,一张机票,一起去品味塞尔维亚的独特味道!

讲述塞尔维亚故事,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潈濞佸尰闄?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庝箞娌荤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135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