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揭秘世界战争史上首架隐形战机被击落之

发布时间:2018/3/4 23:32:22   点击数:

年3月27日深夜,波斯尼亚西侧海域,一架美国空军EC-空中预警飞机正在夜空中飞行。突然预警机的无线电监听一阵嘈杂,“这里是织女星31……击落,重复一遍,我被击落……”。对南联盟的空袭刚刚进入第四天,就有北约战机被击落?是塞尔维亚人干的吗?很快,附近飞行的空中加油机确认了这个消息:一架预定来加油的F-A战机失联!整个南欧空中的北约战机顿时紧张起来。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击落隐形战斗机。   这架“夜鹰”是如何被击落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被捷克ERA公司研制的“维拉”无源探测雷达系统发现,被苏制萨姆-3防空导弹击落;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枚攻击F-16C战斗机的防空导弹在未击中预定目标后失去动力下落,凑巧在一架倒霉的F-A上方爆炸……日前,当年击落F-A的南联盟第防空旅指挥官佐尔坦·丹尼面对摄像机讲述了那段历史,为这一经典战例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本期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世界战争史上首架隐形战机被击落之谜。

被击落的FA隐身战斗机残骸

  在F-22猛禽和F-35闪电II战斗机入役之前,F-A“夜鹰”是全球唯一的一型隐身战斗轰炸机,并长期被美国军方列为机密。   美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吃够了苏式防空网的苦头,持续十年的战争期间美国空军被击落多架战机,平均每出动架次就损失0.4架。假如北约和华约集团在欧洲爆发“热战”,被导弹击落的战机比例只会更高,开战要不了两个星期北约的空中优势就会折损殆尽。   现实的威胁迫使美军寻求突破防空网的新技术手段,这就是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秘密研制的F-A“夜鹰”隐身战斗机。它是一款由电磁辐射工程师主持设计,由飞机设计师实现的另类飞机,“隐身”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实际是指它在同样远的距离上更难被雷达发现。

其实,飞机隐身技术最早是由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来的。年,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莫切夫在《莫斯科学院无线电工程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颇有创意的论文“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行为”。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物体对雷达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和物体的尺寸大小无关,而和边缘布局有比例关系。乌菲莫切夫说明了如何计算飞机表面和边缘的雷达反射面。从他的理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使一个很大的飞机,仍然可以被设计成能够“隐身”的。

然而,这样设计的飞机在空气动力特性上是不稳定的,而且,在年代,计算机科学还不够发达,还不能够帮助科学家计算并设计出既隐身又能实际飞行的战机。到了年代,当洛克希德的分析师们回顾其他国家的科学文献时,发现了乌菲莫切夫的论文,这个时候,计算机和软件获得很大发展,研究隐形飞机的条件都已成熟。

年6月,F-A预生产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F-A立项于年,最终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合同。项目的负责人是本·里奇。F-首飞于年,从计划开始到首飞只花了31个月。第一架F-A于年交货,在年之前,美国空军从未承认过该型号飞机的存在。

F-共生产了54架,其中36架在战备状态,其余则作为训练用机等。由于采用了独特的钻石外形和特种涂层,F-A战机在某些波段的雷达反射面积大约只有轴承钢珠大小,远远小于普通战机,这样即令敌方的防空搜索雷达作用距离大大缩短,可以轻易从重重雷达网之间穿过而不被觉察。按照洛克希德总设计师本.里奇的评价,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保持需要极大的细致保养,即便有一颗螺丝松动,或者鸟粪掉落在机身上都会导致雷达反射信号发生变化。   “夜鹰”作为美军历次战事的先锋,先后奇袭巴拿马、入侵伊拉克,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进退自如,累计投下多枚炸弹而毫发无伤。在“夜鹰”问世之前,美军在打掉一个重要的地面目标后,经常要回答消耗了多少架战机这样的问题,而“夜鹰”入役之后,问题变成了一架飞机可以摧毁多少目标。   美军对“夜鹰”的性能高度保密,为此不惜编造了一个低调的番号,对外宣称是老式的A-7攻击机试训部队。“夜鹰”所有的飞行训练均在夜间秘密进行,并关闭了附近两个机场的民航航线以防旅客泄露风声。在加州地区的飞行训练中,一架“夜鹰”意外坠毁,军方立刻封锁现场将全部残骸都清理干净,不让一块碎片落入他人之手。从年服役之后的七年间,坊间只能凭借捕风捉影来猜测这种战机的存在。

“沙漠风暴”行动中,F-A“夜鹰”隐形战机率先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

年南联盟爆发科索沃危机,逐步由口诛笔伐升级演变为一场热战。北约投入一千余架战机对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以迫使贝尔格莱德的米洛舍维奇政权放弃对科索沃阿族的强硬立场。   在战事的最初几天,美国空军12架F-A“夜鹰”进驻意大利北部阿维雅诺机场,每晚几乎倾巢出动投入空袭。它们最惯用的一种武器是所谓的“石墨炸弹”,这种非杀伤性炸弹释放出大量细小的碳纤维,沾附在供电线路和设备上造成短路,使贝尔格莱德等城市大面积电力中断,从而瘫痪南军的防空指挥和控制系统。在四天的轰炸中,南联盟空军事实上已经丢掉了制空权,仅有的几架冒险勇敢起飞反击的米格战机也被像猎杀火鸡一般纷纷击落。   北约联军在开始阶段的重点,并不是轰炸南联盟军队驻扎在科索沃地区的坦克大炮,而是压制和摧毁防空网络,这些防空系统对低飞的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威胁很大,要等将其破坏失效之后,才能放心投入对地攻击的战机。   按照现代技术标准,南联盟的防空系统已经相当落后,比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远远不如。例如,南联盟常年担任贝尔格莱德空防主力的第防空旅,曾经长期装备老式的萨姆-2“德维纳河”防空导弹,这是中国防空部队20世纪60年代用来拦截U-2侦察机的老古董,使用危险的液体燃料推进,每次发射前要先加注燃料才能作战。

在南斯拉夫解体后,第旅才开始撤装萨姆-2,换装性能略好、使用固体燃料的萨姆-3“涅瓦河”防空导弹。这种7米长公斤重的俄式导弹只能在固定阵地上发射,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在中东战争中就已经过时。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的种种不睦,南联盟并未能获得俄国性能更好的萨姆10、萨姆11等导弹,仅有的老式防空导弹也是数量少、射程近,无法形成完整的防空网来抵御北约打击。萨姆导弹的搜索雷达一开机,就会遭到北约联军战机的电子干扰,并且随之而来一连串的导弹和灵巧炸弹的弹雨洗礼。北约的前几轮空袭还打掉了南联盟军队的一个导弹库,六百多枚萨姆导弹化为灰烬,使得情势雪上加霜。   但是,再狡猾的兔子也逃不过好猎人的眼睛。那么,谁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猎杀隐形战机的猎人呢?

前南联盟军队击落的F-残骸

  第防空旅的指挥官佐尔坦·丹尼中校,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和领导才能,兼具山地民族坚韧和狡黠的职业军人。作为资深的防空部队军官,他多年前就仔细查阅过有关电磁隐身技术以及反制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完全“看不见”的战机,只有比较难发现的目标。简单说来,常用的防空雷达工作在厘米波段,隐身战斗机的不规则钻石形外表和机翼能够有效地向两侧反射雷达波。但对于波长接近机翼尺寸的米波雷达,隐身战斗机的机翼反射作用会严重降低,在雷达的眼中目标就变成了一个“球形”。   在北约空袭开始后,他的观点得到了证实,技术人员发现一种老式的俄国预警雷达在稍作改进——替换四个主要的电容,使雷达工作在更长的波段后,本来应该进博物馆的老古董,用它的真空管和八木天线竟然能在25公里距离上多次探测到F-战斗机。尤其是F-A打开弹舱投弹的这段时间,舱门对米波雷达的反射作用非常显著,舱门在雷达上的信号甚至比一整架F-15战斗机还要大。

佐尔坦中校很熟悉北约联军的打击手段,其一是用反辐射导弹摧毁防空雷达天线,使防空旅变成瞎子;其二为电子侦察和干扰措施;其三是向防空阵地投放制导炸弹,很多南军的防空雷达常常几次开机后就被炸毁。躲过了这三板斧,才有可能伺机反击。

F-残骸上的美军标示

  佐尔坦中校的生存法则第一个措施是“躲”,他找来老式的有线电话,把阵地上的手机和无线电台全部收起来,甚至用通信员往返各个阵地传达指令,确保不发出任何电磁信号,避免被头顶的北约电子侦察机定位和发现。   第二个措施是“快”,缩短开机时间,严令每台雷达开机超过20秒必须关机,让来袭的反雷达导弹丢失目标。南联盟还把老式米格飞机的机载雷达改装,找来一批报废的萨姆雷达天线,用它们做诱饵来消耗联军的弹药。用这种办法他们成功躲过了23枚来袭的反辐射导弹。   第三个措施则是“跑”,每个阵地开机两次之后必须立即转移。旅采用了极其罕见的游猎战术,其策略令人联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托游击队的战法。这个防空旅在78天的空袭中转移阵地上百次,先后在80处不同的地点构筑发射阵地,累计调动10万公里。狡兔百窟,昼伏夜行,虽然疲于奔命,但成功躲过了北约战机数百次的空袭。   佐尔坦中校指挥的这支防空部队有多人,他对每个官兵都很熟悉,密切掌握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这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此外,塞尔维亚人在意大利的北约基地外面安插了眼线,当每天下午战机成批起飞时,云层下面的“夜鹰”清晰可见,机型批次数量等情报会很快出现在贝尔格莱德的防空指挥所里。   南联盟防空军发现了F-A“夜鹰”的致命弱点,剩下的就是该怎样找到机会,以及如何能生存到射出致命一击的那一刻了。

击落F-的萨姆3型近程空地导弹

3月27日黄昏后,空袭再次开始。在“夜鹰”机群起飞时,因为天气条件不好,负责电子战支援的“徘徊者”战机没有起飞,消息传到了贝尔格莱德。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今晚若错过,恐怕很难再找到机会了”,佐尔坦中校说。   北约战术指挥官过于自负,在空袭的前四天中,每天的空袭路线规划总是沿着固定的航路进入和脱离南联盟领空。隐身飞机要发挥其雷达“隐身”特性,需要从防空雷达之间的漏洞中穿过,如果行动固守陈规,迟早会被对手掌握规律,针对性地调整防空阵地,其后果显然是灾难性的。   佐尔坦中校没有选择敌机来袭的航路上进行拦截,而是把阵地藏在了敌机投下弹药向西北方向返航的航线上。此时飞行员往往急于撤出,警惕性很低,并且这个方向也缺乏掩护的电子干扰飞机。但是能否有机会锁定和发射,则取决于是否离得足够近、能否看得清目标,换言之也就是“运气”。7点多一点时,南军的警戒雷达出现故障,此时4架F-刚刚从意大利起飞前往贝尔格莱德进行轰炸。40分钟后,警戒雷达终于修好,重新开始悄悄扫描。当晚8点40分,米波雷达截获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目标,距离大约50公里。这是一架正在投弹的隐身战斗机。米波雷达的精度比较差,只能标识大致的方位和距离,此时发射导弹拦截相当于向一团乌云射击,徒耗弹药。

在空中,代号为“织女星31”的“夜鹰”战机已经投完了所携带的两枚重型制导炸弹,正在返航途中。飞行员将控制移交给机上的自动驾驶仪,按照预定的航线向贝尔格莱德西北方向撤出,这正是第旅阵地方向。   距离愈来愈近,只有十几公里了。防空阵地的制导雷达试图开机锁定目标,但是这种雷达的频率正是隐身技术的频段,第一次开机没能发现任何目标。南军不敢大意,在17秒后匆匆关闭雷达。第二次开机20秒同样一无所获。   中校开始焦急起来,命令第三次雷达开机,打破了只允许开机两次的禁令:因为北约的电子战飞机没有来,无须担心雷达被击毁。这次开机终于抓住了一个目标,距离发射阵地13公里,锁定!第三营的两枚萨姆3导弹双发连射,第一枚导弹脱靶,第二枚导弹则在“夜鹰”旁边爆炸,破坏了它的机体结构,命中!由于距离极短,前后整个过程仅仅21秒。   被击中的“夜鹰”失控翻滚着坠落。紧紧捆在飞行座椅上的飞行员,瞬间承受了超过负荷六个重力加速度的过载,被甩向座舱顶部。飞行员拼力伸手去够夹在两腿之间的弹射座椅手柄,勉强弹射跳伞,降落在坠机地点以西数公里的一个铁路道口附近。此地是贝尔格莱德西北50多公里处的一个村庄,距离南联盟空军的一个基地只有15公里。但美军飞行员的逃生过程相当幸运,虽然身处敌阵深处,却没有受伤,并躲过了军犬和搜索队,在坠机五个小时后被及时赶到的特种部队救走。

国外媒体公布了美军F-A“夜鹰”战机被拆毁的照片。

  实际上,南联盟军方也对击落的是一架F-“夜鹰”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惊。没人会想到在战争爆发第三天就用老式的导弹和过时的防空系统,击落了价值四千多万美金、最尖端的隐身战机。附近村民看到夜空中有明亮的飞行物划着圈坠地,才前往坠机地点围观,许多人不顾残骸燃烧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在机翼上跳舞、刻字,撬下蒙皮留做纪念。人们欢呼:老美的骄傲掉进了塞尔维亚的泥地!   对于美方而言,损失的则不仅仅是一架战机。包括材料、结构等相关的隐身技术机密从此也被其潜在的对手所研究。但隐身技术的价值并没因此而被低估,“夜鹰”在数千个飞行小时中只损失一架,并且主要还要归咎为任务规划的责任。8年,在F-22A“猛禽”隐身战斗机进入美国空军之后,F-随之退役。   佐尔坦中校退役后开了一家面包房,每年3月27日,这群塞尔维亚老兵仍然聚会,在聚会上分享绘有F-隐身战斗机图案的蛋糕。而被他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几年后竟然也当面造访,二人把酒言欢不亦乐乎。

王晓云

赞赏

长按







































祛白专家癜风会诊
祛白专家癜风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151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