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索沃 >> 历史沿革 >> 学在路上遇见一个国家,在历史的交汇点
输
今年暑假,在社科学院史志钦教授的带领下,来自机械系、工业工程系和工物系等9个院系的10名同学,来到有“巴尔干明珠”之称的塞尔维亚,开启为期10天的“一带一路”调研。他们行走路上,学在路上,假期也不停歇!暑期课堂有哪些收获,来听听支队同学怎么说吧!
韩思雨,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级本科生。校团委“丝路新探”塞尔维亚海外实践支队成员。
01
观:巴尔干明珠发展现状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城南的“德迪涅”小山上坐落着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长眠之处。按照铁托的遗愿,他办公之余常去的“花房”被改建为墓地。层层掩映的花丛和树木守护着大理石棺中的逝者,世界各国领导人敬献的火炬在一旁静静燃烧(火炬是铁托生前钟爱之物),让墓地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曾开创了一个“国家有力量,人民有尊严”的时代。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国家权力的分散、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外部势力的打压,南斯拉夫在年四分五裂,到目前已经分裂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铁托墓
政治的剧变并非与和平、独立相伴。塞尔维亚国会大厦静静矗立,周围挂满了反对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的横幅,张贴着战争死难者的照片,战乱带来的伤痛直接冲击着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在黑色的巨大横幅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塞尔维亚人民内心对民族分裂、主权受侮的愤怒与无奈,尤其是在塞尔维亚努力谋求加入欧盟的今天,这一切都显得更加悲情。一边是沉重的历史伤痛和民族仇恨,一边是迫切的经济发展和时代机遇,塞尔维亚人艰难的抉择,每一步都将承担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国会大厦
反对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的横幅
滑动查看多张图片
在同塞尔维亚智库和政府官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加入欧盟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很强的信心。苏东剧变以来,塞尔维亚从南斯拉夫时代的“巴尔干之虎”沦为当下的“弱小国家”,而原同属南斯拉夫的斯诺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已经投入了欧盟的怀抱。加入欧盟意味着打破当前闭塞和孤立的局面,降低贸易壁垒,融入更加广阔的市场,对于振兴塞尔维亚经济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回想南斯拉夫解体、科索沃战争和如今的科索沃独立,历史的恩怨与仇恨注定是塞尔维亚人无法消退的心结。塞尔维亚人怀念着国家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足而有尊严的铁托时代,但要想重新振兴塞尔维亚,就意味着向原来的“敌人”低头,借助不可或缺的外力在推动自身的发展。这是一种矛盾,也是依靠实力的现实政治中难以逃脱的抉择。
调研途中,我们在塞尔维亚山城兹拉蒂博尔短暂停留。夜晚的城市广场上人头济济,湖边的灯光亮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里畅玩。原来,不论生在何方,不论是那种生活方式,对幸福快乐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期待和心愿。
塞尔维亚经历了战火,经历了经济困难的考验,但是无法阻挡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国家强大的脚步。是否能够妥当处理民族分歧和历史恩怨,能否成功加入欧盟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他们历史的岔路口,向左转、向右转,只有塞尔维亚自身和时间能给出答案。
中国在历史上和塞尔维亚有着友好的关系,在塞尔维亚发展经济、提升国家实力的今天,中国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索沃战争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北约战机轰炸,十几年后,废墟之上已经开始建设商业中心,只剩下孤零零的纪念碑仍然矗立,但纪念碑上的五星红旗依然鲜艳。我们知道,塞尔维亚人和中国人都没有将那段血雨腥风和荣辱与共的历史忘怀,但更重要不是为过去而哭泣,而是向未来进发。
支队成员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纪念碑前的合影
02
望:中塞合作,大有可为
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让塞尔维亚人能够从容地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但是这也意味着低工资、个人未来缺乏保障和经济发展迟缓。塞尔维亚经济长期以来处于衰退状态,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基础设施日益陈旧老化。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塞合作提供了契机。目前,中塞双方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
近年来,中国企业完善了塞尔维亚的多处基础设施,中国承建的泽蒙-博尔查大桥横跨在多瑙河上,成为南斯拉夫解体以来塞尔维亚首个按期完成的大工程项目,未来的交通动脉E高速公路、匈塞铁路也纷纷动工;中国企业也促进了塞尔维亚技术标准的更新换代。匈塞铁路将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列车控制技术(CTCS-3),列车时速将由原来的50千米/小时提升到千米/小时,尼古拉特斯拉火电站装配中国按完全按照欧洲TSI标准设计的电力机车,明显提升了火电站的效率;中国工人敢于吃苦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也在感染身边的塞尔维亚人,增强着他们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信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塞尔维亚既是广阔的市场,也是中国提升国际运营能力,打入世界市场的跳板。中国在塞尔维亚投资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疑惑,通过十天的实践,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探寻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即我们的带队老师史志钦所说:“一带一路”任重道远,中国政府和企业都需要积极地了解、适应和融入世界,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身处国内,最容易看见的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最困难的莫过于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面前仍清醒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前路漫漫,遍布荆棘。
作为近代世界的主要“领导者”,欧洲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已经过百年发展,在一些领域比中国成熟得多。中国在塞尔维亚更像一个初学者,要学会逐渐适应当地更加严格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在符合国内的法律规定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达到甚至超过欧盟标准,做到双边平衡和适宜。中国也在努力成为欧洲市场的开拓者,用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建设能力,出色地完成工程项目、成功地经营企业,来得到欧洲国家的对“中国制造”的尊重和认可。
泽蒙-博尔查大桥(图片来自中交建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encar.com/lsyg/17295.html